李小雙
班主任是學校班級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是“級別最小的主任”。班級是學校管理和開展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規模雖小,但五臟俱全。想做好班主任工作,特別是農村班主任工作,很不容易,必須掌握農村小學生的特點,在其學習、生活、品德等方面付出許多智慧和精力,必須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中很好地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相關原理和知識,動真感情,用愛去澆灌。
筆者幾乎每學期都擔任班主任工作,對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深有體會,特別是被組織下派到農村任教兩年,體會尤為深刻。班上幾十名小學生,學習成績參差不齊,個性特點有別,行為舉止各異。尤其在新形勢下,“獨生子女”多,農村“留守兒童”增多,如何教育好、管理好這些農村孩子,班主任責任重大。下面,筆者結合十多年來的班級管理實踐和農村任教經歷,談談在農村小學班級管理工作的經驗和認識,以使我們更好地培養學生成長成才。
一、堅持立德樹人
首先,教師是為人師表之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重德行善。班主任只有具備了高尚的師德,才能樹人,才會有師愛——教師對學生之愛,這種愛,如母愛,似父愛,如春之晨曦、夏之清涼、秋之田園、冬之暖陽,學生才能幸福地徜徉在教師偉大的師愛之中。
當然,師愛不是與生俱來的。班主任平時要注重自身的修養,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處處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并持之以恒,養成習慣,寓于自然。要和學生平等相處,經常到班級中去,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特點和需求,與學生打成一片。要設身處地的關心學生,為學生解決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困難,盡力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親切。這樣,小學生的尊師之情會油然而生,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尊重學生人格
人格如同戲曲中的“面具、臉譜”,是個體區別于他人的獨立存在。作為班主任,要堅持人格面前人人平等,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施管。筆者從事班主任工作十多年,從不打罵學生,從不當眾批評學生。個別學生在課堂上違反了課堂紀律,如做“小動作”等,筆者發覺后,會單獨找他(她)談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筆者從不威嚇和體罰學生,更不會講侮辱性的語言,而是和善地予以提醒,教育引導其認真聽課、參與課堂。這樣,就不至于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同時,這樣做,相互尊重,人格平等,能使師生的感情更為融洽。
三、關愛“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已是中國的“獨特風景”。在計劃生育政策大環境下,當今農村獨生子女家庭數量也逐漸增多。“獨生子女”多被雅稱為“寶貝”“龍蛋”“小公主”“小皇姑”等,被家長視為掌上明珠。同時,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也難免對孩子過分嬌生慣養。但學校是小孩子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主要場所,教師承擔著重要的教育職責,必須摸清每個學生的特點和秉性,對其實行科學管理,做到嚴而有格、愛而不溺,因材施教。
四、關心“留守兒童”
改革開放以來,打工潮狂起,特別在農村,許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將孩子丟給爺輩照管,與父母聚少離多,長期以來,缺少母愛、父愛,容易導致一些孩子性格孤僻、倔強。班主任必須在這方面耐心地做好工作,開展“暖心行動”,以慈母般的愛心去教育他們,和他們一起玩,使他們感受到學校的溫暖、老師的親切。班主任要切實讓知識豐盈學生的大腦的同時,也讓師愛溫暖他們的心房。
五、做好“三訪”“兩會”
小學班級管理工作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為此,筆者抓主抓重,堅持開展“三訪兩會”,收到了明顯成效。“三訪”,即訪問家長、訪問任課教師、訪問班級干部。只要發現個別學生的成績突然下降或是品德、行為等方面有不良現象,就及時進行“家訪”,向家長了解情況,互相交流,以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此外,訪問任課教師和班干,也是為了多了解掌握學生情況,取得多方支持,占有較完整的信息,以便于科學判斷、有的放矢。
“兩會”,即“班會”和“班干部會”。一般來說,班主任在召開班會前要擬定一個主題,以便取得實效。如放暑假前召開“注意安全、防止溺水”主題班會,能增強學生假期安全意識和防范心理,預防和減少安全事故。還可以利用“班會”或“班干部會(包括小組長在內)”進行道德教育,正向引導或反面提醒,但對個別同學的教育上,要注意教育方法,當眾不點名,多表揚,少批評。
六、為后進生補課
每個班級的學生學習成績總是參差不齊的。對待基礎差的、因事因病缺課的學生,班主任要為其“開開小灶”,按時保質保量地進行補課。對因病的同學,甚至要親自上門補課。這樣,從均衡的方面講,學生成績優劣的差距就不會拉得過大,家長也會滿意,他們對教師也會非常感激支持。對學生也是一種責任,也能增加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加強家校聯合,有利于在學生教育方面形成合力。
總之,學校不能忽視小學班級管理和小學班主任隊伍建設工作,要切實讓農村小學生因國家教育的好政策和擁有眾多愛心與智慧的教師而受益終生,最終成為有用之才。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