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 張玉春
[摘 要]:本文通過對演唱風格的詮釋,進一步提出社會環境、生活背景及演唱技巧對于多重演唱風格的影響,提出多重演唱風格的表現形成,從而闡述了研究多重演唱風格的意義。演唱風格是指在聲樂作品演唱過程中,表演者或演唱者在演唱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個性和內在的特色和感覺,是對作品演繹的一種把握和體現。
[關鍵詞]:聲樂 演唱 風格
一、“演唱風格”的成因
1.社會環境和生活背景對演唱風格的影響??v觀藝術歷史發展,不難得出,聲樂作為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以獨立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作為詞作家和曲作家的創作與演唱者的再創作就不可分割了,就像一個工序的兩個步驟一樣,彼此聯系、密不可分。演唱者的聲樂表演的基本依據是詞曲作家的創作,同時演唱者對于音樂作品的再次把握也就是再創作也是對詞曲作家作品的進一步加工和升華,通過這樣才能使作品具有最大的藝術效果。一定時期產生一定的音樂作品,創作者們的社會環境和生活背景不同,創作風格也就會不盡相同。創作出的作品一定會留有時代的烙印和歷史的文化,這就要求演唱者理解和把握詞曲作者的社會環境和生活背景,通過這樣的理解加上自己的升華,才能完美地演繹音樂作品。例如,歌唱者要演唱亨德爾的作品時,就必須先研究亨德爾所處的特定的社會環境及他的人生、寫作背景及作品風格,在充分理解亨德爾作品的基礎之上展開想象,這樣才有可能把亨德爾的作品演唱得好。
喜兒的形象在歌劇《白毛女》中令人印象深刻,我們要想準確地把握必須結合創作時期的時代背景。歌劇《白毛女》是抗戰時期在延安創作的,是當時魯迅文藝學院經過很久的研究集體創作出來的。這一作品取材于當時的一個白毛女的故事,是在晉察冀邊區流傳的一個傳說,它通過對貧苦佃農楊白勞父女的悲慘命運的表述,深刻揭露黃世仁所代表的惡霸地主的丑惡行徑,是對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解放的歌頌。作曲家的創作是在河北民間小調基礎上展開的。河北民歌《小白菜》是喜兒的主要唱調,這就豐滿地表現了喜兒的性格和命運。如《扎紅頭繩》繼承了河北民間小調的風格,很歡快地表達了喜兒的喜悅心情,使喜兒父女之間的情感表露清楚和干凈,處理得十分得當。唱段《哭爹》是喜兒在楊白勞自殺之后的演唱,這一唱調吸收了民間民間哭調散板拖腔,使喜兒的無助和悲痛得以淋漓表達。
2.科學的演唱技巧是形成演唱風格的紐帶
⑴民族化語言。聲樂作為一種語言藝術,歸根結底是通過人的演唱,實現旋律和語言的結合,表述不同藝術風格情感和思想,是一種旋律和語言相結合的綜合藝術。聲樂教育家弗蘭斯科·蘭培爾寫到:“一個歌唱者身上即使集中了為取得高度藝術成就所必須的天賦資質,但他若沒有掌握正確的咬字技巧,他仍然會感到自己無活動能力,而且永遠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地?!弊鳛楸硌菟囆g的聲樂,是要演唱者準確把握作品再演繹的,是要對于作品的語言理解和分析,掌握段落層次進而正確吐字和無誤發音而加工的作品。
⑵發聲技巧。呼吸、發聲、共鳴和語言是人們歌唱必須具備的極大要素。只有具備強大的呼吸動力,通過氣息的運用使聲帶發聲,然后經過空腔的共鳴和美化,才能形成美妙的歌聲。這幾大要素是一個整體,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而這一有機融合與語言完美結合,就是作品具有了自己獨特的特色和魅力。呼吸對于聲音來說就像生命一樣,它的運用使演唱者們演唱時聲音又長短、音調有高低,通過這種有意識、帶有技巧性目的的呼吸使作品具有了藝術感染力。
二、多種演唱風格的表現
1.歷史性特征在聲樂演唱中的表現。一定的歷史環境產生一定的音樂作品,是一種時代存在物,具有時代理念和風格,所以說二度創作不是隨意的,是在一定的范圍基礎上展開的。
比如說歌劇作為一種戲劇是通過音樂和服裝表演實現歌唱者完美歌唱的一種聲樂形式。自從巴洛克時代開始的歌劇至今,歌劇發生了數次大的變化但都具有歷史性特征。文藝復興后期注重作品的流動感和夸張性,這也被運用到了音樂領域,這一時期的聲樂作品流暢舒緩,節奏變化不明顯。而巴洛克音樂改變了這一形式,其作品中,有美妙絕倫的“花腔裝飾音”,悠長穩定的 “持續音”,準確清晰、圓潤連貫的“圓連音”,樂句中張馳有度的漸強與漸弱。這些都是巴洛克時期聲樂作品所具有的典型風格。這都與當時的歷史環境有關。到了十九世紀,歌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具有鮮明的歷史特征,浪漫派的代表之一門德爾松,出生貴族,生活在一個銀行家庭,家境殷實,生活幸福,所以他的作品主要就是優雅,歡快、秀美和動人,但并不深刻。如《乘著歌聲的翅膀》是一首極負盛名、非常動聽的獨唱曲。娟秀飄逸的歌詞出自海涅的詩篇,歌曲的旋律舒緩、輕盈、婉轉、優美。特別是鋼琴伴奏采用流動的音型,仿佛把人帶到了遙遠神秘的恒河旁,使全曲的意境更加浪漫怡然。
2.民族性特征在聲樂演唱中的表現。民族性特征是聲樂演唱風格的另一重要表現,更多的在調式、音階和律制上體現。與中國的音樂相比,西方音樂能夠精確地把握音高和時值。中國的音樂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比較自由圍繞音高穩定的潤腔、倚音和滑音比較多。西方音樂作品中各音級的大小調的和聲不多見,這都與自己的民族音樂風格創作特點有關。藝術歌曲有著自己的特質,他對于演唱者的要求是良好的聲線、細膩的音質和準確無誤的吐字和明朗的感情表達。對于一個優秀的歌唱家來說是應該具備良好的演唱藝術歌曲的能力。
藝術歌曲的發源地是德國,德國出現了很多杰出的音樂大師像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舒伯特的演唱風格是對自己不幸人生的斗爭的明顯體現,是對大自然的歌頌,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愛情的追求。舒伯特則是具有明顯的詩人特質,是具有靈性的歌曲創作者,作品風格獨特細膩。舒曼的內向性格則是他的作品在力度和音色上有著不同的緩沖。勃拉姆斯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以鋼琴伴奏演唱為主,融合了 19 世紀藝術歌曲的全部特征:完整的結構、高雅的旋律、貼切的伴奏、自由的想象、強烈的熱情、敏銳的感觸等等,他的聲樂作品結構嚴謹、思想深刻、旋律寬廣、流暢而富于獨創性,感情真摯,著重心理刻畫,曲式精練,獨唱部分與伴奏部分渾然一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三、研究多種演唱風格的意義
1.實現演唱風格在藝術領域內的價值。藝術的生命在于不斷創新和個性的發展,演唱風格的多種是實現藝術作品藝術價值的重要手段,是實現藝術變化、多樣和豐富的標志。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是藝術的目的,而人們的精神最求是變化、多樣和豐富的,藝術可以做到這一點,藝術的發展史繼承性的。演唱風格的多種多樣,促進了聲樂的大繁榮和大發展。一個民族的藝術需要發展,需要豐富多彩。
2.觀眾對演唱風格的客觀要求。觀眾是聲樂演唱的重要接受者,他們對聲樂作品的美的評價至關重要,是一種接受活動。多種演唱風格對于觀眾來說更易于接受,畢竟觀眾是眾多的,口味是不一致的。一個聲樂作品的創作首先是通過詞曲作者來完成,然后經過演唱者去演繹,通過演唱者自己個性的詮釋之后,呈現給觀眾。觀眾的層次和需要是千差萬別的,這就要求音樂作品有多重的演唱風格,只有具有多重演唱風格的聲樂作品,才能更好地植根廣大的觀眾中去。例如18 世紀末到 19 世紀,婦女們沖開封建的桎梏,走上舞臺,男中音和男高音找到了“關閉”唱法,音域隨之擴展,高音的音量也較以前雄壯、豐滿、嘹亮,聲樂演唱風格不斷豐富發展,欣賞者的審美情趣隨之也豐富發展,人們從演唱上、道德上反對閹人的演唱,致使閹人演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3.實現文化傳承的需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實現文化傳承的手段多重多樣,但是藝術手段絕對是至關重要的。不同地區、時代、民族和體裁的聲樂作品,往往是一種時代烙印、文化標志的體現。多重的演唱風格可以體現出不同的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是一種文化繼承的載體。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文化,文化需要傳承。要繼承和發揚我國悠久而豐厚的聲樂文化中科學精華的部分,站在時代的高度,以發展的眼光面向世界,用中國和世界人民均能接受的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手段加以表現。只有這樣才能面向世界,才能為人類聲樂藝術寶庫貢獻出精品。 (責任編輯:劉小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