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真
[摘 要]色彩,本無美丑之分,之所以對色彩產生喜愛、厭惡的感覺,多數是出于心理暗示。經過設計師精心搭配的色彩,總能贏得人們喜愛,證明了色彩設計的重要性。色彩之美需要設計,畫面的色彩更是如此。
[關鍵詞]色彩 寫生 設計 布局 表現
在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中,色彩的神奇魅力不僅在于被發現、觀察、欣賞著,還在于通過對色彩的深化認識和巧妙運用,把更加絢麗繽紛的色彩反饋給世界。世上沒有不美的色彩,之所以對色彩產生喜愛、厭惡的情緒,多數是出于心理暗示。在設計專業的色彩課程中,明確色彩本身的純粹性,以及如何搭配和使用色彩,就能創造美的畫面,讓色彩傳達出我們所想要表達的思想。
一、色無美丑:純粹地看待色彩
中國古代歷代王朝都有崇尚的顏色。從文獻記載可知,西周至春秋時期,用服裝顏色區分尊卑的觀念已經產生,顏色在中國古代的禮俗中起到明尊卑,別貴賤的作用,色彩的運用具有很強的一致性。到唐朝上元元年,高宗又規定“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深緋,五品淺緋,并金帶;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并銀帶;八品深青;九品淺青、石帶;庶人服黃、銅鐵帶”。(《舊唐書·高宗紀》)這使得所有社會成員的等級身份、大小官員的品秩序列都顯示得清清楚楚,從此正式形成由黃、紫、朱、綠、青、黑、白七色構成的顏色序列,成為封建社會結構的等級標志。隨著封建社會的分崩離析,色彩的使用才沖破了嚴格等級觀念,開始追求個性表現。
脫離了地位和身份的色彩,其本質是純粹的,每一種色彩本身都美麗無比。色彩的純粹性在抽象藝術中體現得最為明顯。抽象藝術的色彩表現脫離了一切我們所熟識的表象和感覺,它不依附于任何具象的形態而獨自存在。但我們能夠感受,而且是深深感受到它的美。這種美是捉摸不定的,卻有著與心靈節拍相吻合的節奏。畫面上歡騰的色彩,歌唱的色彩,沉靜的色彩 ,野蠻的色彩,悲傷的色彩和恐懼的色彩,所有的色彩和富有意念的圖案交織在一起,猶如樂曲中的旋律,歌頌著藝術的美。
二、美由心生:色彩需要設計
中國古代崇尚的顏色,和當今的流行色設計其實同出一轍。秘訣在于,如何將某種顏色變成最美麗的色彩。古代的色彩之美依附于身份和地位的顯示,當今流行色依靠的是色彩搭配和設計。每當各大時裝品牌和時尚雜志經過精心設計,發布了當季的流行色搭配,追逐流行的人們就覺得突然也特別愛這個顏色。會有一種“對!這就是我喜歡的顏色!”的感嘆。流行色之所以流行,是設計師們通過精心設計,使得色彩之間的對比和協調恰到好處,色彩搭配完美呈現主題,讓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任何色系都顯得十分美麗。
事實上流行色的設計就是讓色彩通過合理的搭配,讓觀眾產生共鳴的情緒。色彩搭配的明暗、冷暖、深淺的各種變化與情緒的起伏相吻合,有目的地讓各種色彩來使人的精神產生波瀾和反響。色彩本質是純粹的,但要讓某種色彩贏得大多數人的喜愛,還需要精良的設計。在畫面建構的世界中,如果色彩表現建立在絕對的視覺體驗上,那這種視覺體驗也會成為一種純粹性的色彩裝飾。失去了存在的限定,色彩的形式也沒有了存在的價值。色彩是純粹的,但色彩之美需要設計,畫面的色彩更是如此。倘若能夠完全掌控畫面色彩的布局,色彩之美自然得以完美體現。
三、表現之法:色彩的布局
1、超越真實之美:色彩的平面歸納。超越靜物具象寫生的范疇,展現繪畫平面色彩之美的大師首推林風眠。靜物是林風眠盛期繪畫的主要題材之一,在布局方面借鑒了馬蒂斯和惠斯勒的繪畫,重視色、光和平面分割技巧。他筆下的水果、花卉造型古樸,在形式求索背后,是對美和生命活力的無窮追求。在色彩表現方面,用色彩的寫實性平面歸納創造出唯美和高雅的畫面,既接近直觀的視覺印象,又體現出單純和獨特。
從林風眠的用色之法中我們可以看出,繪畫過程中用心去感受與細致觀察必不可少,而且還要對其進行理性分析和主觀處理。在準確把握色彩關系的前提下,對描繪物象的色彩進行概括、提煉與整合,對物象豐富微妙的色彩層次關系進行歸納,用有限的色彩去表達豐富的色彩變化,并重新進行畫面構成,以使得形象主題更突出、更集中,從而增強整體的色彩表現力和感染力。一言以蔽之,“寫生”充滿感情和感知,而“歸納”則偏于理性。靜物色彩表現要超越具象寫實,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就需要將理性法則和感性體驗有機地融合。
2、體現理性之美:色彩的運用法則。首先,要明確色彩的搭配原理,并有自己的見解。色彩的搭配原理是理論基礎,知道應該怎樣用顏色,為什么要這樣用,能不能用別的顏色,用這種顏色和那種顏色有什么樣的不同之處。這些色彩的理論知識,我們通過各種書籍很容易學習和掌握。但知識終究是靜態和被動的,必須在不斷地實踐中得出自己的見解。見解動于內,是思考,形于外,是色彩。例如本文之前提到的流行色設計,一個普通的色彩,通過搭配以后,呈現出迷人的魅力。這種魅力是如何得來的?不是這種色彩天生使人喜愛,也不是它獨自顯示出這樣的美麗,而是設計師通過對設計理念、流行文化的挖掘,通過這種色彩類似色的衣物層次,顏色或和諧或對比的包袋、鞋襪、各種精美的配飾,考慮到模特的膚色、發色甚至是瞳孔的顏色,而得出的精密設計使然。
另外,需要明確色彩依附于形狀存在,而形狀需要設計。莫奈對色彩形狀的看法是:“當你去畫畫時,要設法忘掉你面前的物體,一棵樹、一片田野,只是想這是一小塊藍色,這是一長條粉紅色,這是一條黃色,然后準確地畫下你所觀察到的顏色和形狀,直到它達到你最初的印象時為止。”我們可以不局限于再現物象的造型與輪廓,但畫面上的每一筆色彩都要經過考究,畫面上的每一塊色彩都應該擁有自己的形狀,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隨意亂涂。相同的色彩,用不同的形狀來展示,其效果會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我們似乎可以在作家笛安的文字里找到印證:“淡藍色其實是一種很輕浮的顏色,可奇怪的是,當它盡情地蔓延成天空那么大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輕浮,原本是‘寬容的一種?!眅ndprint
3、創造感性之美:色彩的主觀表現。感性是一種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交融而形成的心理現象。在繪畫中,狹義的感性當指感官經驗的具體表現,廣義的感性可擴展為一幅畫面的構圖、色調、層次與筆觸等經過美妙安排而產生的魅力。有感而發的寫意性表現強調的即是對畫面意境的追求,一筆一色里充溢著某種感情的語言,“有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有如激情澎湃滾滾而來”(余光中.散文的知性與感性)。正如英國著名音樂家馬利翁(Edward Maryon)的名言:“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碑斏钪械母形虺錆M了畫面,畫面的色彩又轉述了這些情感給觀眾時,色彩靈活的、藝術的、富有創造性的感性之美才被激發了。
色彩的感性,在中國畫色彩的主觀性中體現得十分明顯,中華民族對色彩的意向性研究早在漢代就形成了正統的學說,當時對色彩的認識與“陰陽五行”學說關聯,將赤、黃、青、黑、白色列為最純的正色,又把色彩分為冷暖兩種不同性質的顏色。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史論家謝赫針在《古畫品錄》中對中國畫色彩觀念提出 “隨類賦彩”之說,可解為色彩與所畫的對象類似。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中關于色彩的施用,也主張“隨色象類,曲得其情”。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繪畫色彩觀,并不以追求物體的固有色、光源色的絕對真實,而是看重色彩表現與物體的精神意義上的相似。畫面色彩是畫家完整地觀察客觀物象,深刻領悟其本質精神,并基于人文含義而發揮想象力創造出來的。換句話來說,在中國畫的色彩使用上面,人的主觀審美思想主導著色彩表現,為了達到傳達畫家的思想、情感的目的,改變物象原本的色彩,是常見的手法。因此,畫面色彩與所表現的物體往往達到情感上的相似而不是客觀的相同,這就解釋了中國畫中色彩的主觀性,為了達到某些意境,畫家可以采用與物象完全不同的色彩來創作。比如畫竹,翠綠的竹子在畫家筆下,配合其多重的人文含義,可以使用不同的色彩。竹子素雅寧靜,虛而有節,其神仙姿態與古代賢哲“非淡泊無從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情操相契合,畫家們出于對竹子的喜愛,便用代表剛柔并濟、尊貴的朱砂色來進行描繪。而鄭板橋筆下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的堅毅之氣,理應是沉穩堅實的墨色才能體現。這些脫離光色和環境的局限,進行變相而獨立發揮作用的色彩使用方法,使得作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色彩的運用富有個性與裝飾性,充滿主觀精神之美。 (責任編輯:曉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