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鈺鑫
(南京理工大學 教務處,江蘇 南京 210094)
國內一流高校轉專業現狀及發展趨勢探究
裴鈺鑫
(南京理工大學 教務處,江蘇 南京 210094)
大學生轉專業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先驅試行。本文對國內一流高校轉專業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和分析,以期通過學習一流高校先進的專業選擇理念,為廣大普通高校建立健全符合自身發展的轉專業機制提供參考。
轉專業 一流高校 現狀分析 發展趨勢
教育部2005年頒布并實施的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對大學生轉專業進行了明確規定:高等學校學生可以按照學校的相關規定申請轉專業。從目前各大高校轉專業工作的總體情況看,轉專業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許多高校也在逐漸放寬對轉專業的限制,甚至部分高校已經進入“零門檻”轉專業時代。轉專業工作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體現,擴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和社會對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國內一流高校作為全國眾多高校的引領者,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一直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它們的某些教育教學改革舉措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筆者對國內29所“985”工程大學和6所“211”工程大學轉專業政策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找尋適應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轉專業模式,為高校嘗試探索更多樣化的轉專業政策提供參考。
2001 年,北京大學啟動了“元培計劃”,并開辦了“元培計劃實驗班”,采用新的專業定義,在學校教學資源許可的情況下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2003年,復旦大學有244名學生成功進行了專業再選擇,而且該校轉專業不受文理科限制,既可以理轉文,又可以文轉理。全國很多高校相繼推出了轉專業辦法,轉專業人數比例不斷上升、轉專業條件不斷放開。如浙江工業大學2004年允許轉專業比例為30%,到2006年擴大到40%;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校生可以申請多次轉專業;浙江省首開跨校轉專業先河,2008年選拔490名優秀二年級本科生轉入省內部分高校重點專業學習,實行“2+ 2”培養模式。
截至目前,某些更開放的轉專業理念和措施已在國內一流高校中展開。如中國農業大學的“零門檻”轉專業;浙江大學的主修專業確認;南京大學的專業準入準出標準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針對未成功轉專業的學生成立學業指導中心,學業指導專家根據學校培養方案和學生具體情況,為其制訂個性化培養方案,學生修讀完全部認定課程后,即可視做學生達到該專業的畢業要求,授予該專業的畢業證書及學位證書,不受學生原學籍所在學科或專業的限制。這些政策充分體現了對大學生權力與自由的尊重,較好地促進了大學生個性的發展,進一步實現了與國際接軌,有利于高等教育的不斷完善。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允許學生轉專業的政策,筆者按照轉專業政策的松緊程度進行分類,將當前國內高校分為三大類型:
1.禁止型。即不允許轉專業或者轉專業條件極其苛刻。這類高校一般教育觀念比較滯后,思想保守,不愿突破長期遵從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管理方法。在這樣的政策下,學生的全面發展得不到保證,成為學校長遠發展的絆腳石。目前,在我國一流高校中已經不存在這種類型。
2.限制型。這類高校設定了相關的轉專業政策,對轉專業學生的排名、學分績點、是否有不及格課程等有一定要求,對轉專業的總人數和次數也有限制,轉專業學生要先通過學校的審核后再由接收單位進一步確定是否錄取。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都屬于此類型,筆者研究的35所國內一流高校中有22所對轉專業政策有不同程度的限制。這些高校一般只有一到兩次轉專業的機會,且學生在校期間只允許進行一次專業變更;大部分學校將學生排名限制在前10%以內,對學分績點和是否有不及格課程還有進一步要求;有4所高校還會組織統一的轉專業考試。這實際上是只為優秀學生開放了轉專業大門,大大縮小了轉專業的受眾面,限制了缺乏專業學習興趣、成績較差學生轉專業的機會,表現出了一定的片面性,相關的制度政策還應進一步完善。
3.開放型。這類高校對轉專業基本沒有條件限制,具體可細分為完全開放型和部分開放型。其中屬于完全開放型的以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等為代表,學生轉專業無門檻且機會多,完全實現了學生對專業的自主選擇;其余屬于部分開放型的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為代表,這些高校將學生是否能夠轉專業的選擇權完全交由接收單位決定,各接收單位將制定詳盡的專業接收指標、接收條件及考試、考核方式,最終確定轉專業學生名單,接收單位將根據自身辦學條件和需求錄取學生,工作更細致和有針對性。開放型高校勇于探索轉專業的新模式,嘗試新的轉專業政策,在不斷實踐中總結完善,值得其他高校學習。
除了修定更為開放的轉專業政策外,部分一流高校已經著手從更深層面上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其效果勢必比僅僅通過轉專業的方式提升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更好,也更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下面對國內一流高校學生進行專業選擇的發展趨勢進行探究,并對廣大普通高校建立健全符合自身發展的轉專業機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放寬轉專業資格條件,建立相關監督反饋機制。要完全實現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勢必對學生的抉擇能力和適應能力及學校的資源配置和管理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國內一流高校在還不具備完全推陳出新建立新制度的情況下應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原有制度。“鞋合不合腳,穿了才知道”,學生要認識自己、認識所學專業必須經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學校應放寬學生轉專業資格條件,降低轉專業門檻,增加學生轉專業次數,讓每個學生都能享有專業選擇的自由和空間。第一,放寬對學習成績的限制。高考總分不足以說明學生能否勝任某個專業的學習,而轉專業前的學習成績優秀更不能說明學生不適合原專業的學習,所以高校在教學資源許可的情況下,一般不應做轉入限制(某些專業具有特殊要求除外),或者像廈門大學一樣要求與申請轉入專業相同的課程絕大多數達到良好以上;對一些教學資源較為緊張的專業,應根據現有教學資源確定可轉入名額,擇優轉入。第二,放寬對轉專業時間和次數的限制。學生了解自己適合哪個專業需要一定時間,在培養計劃能對接的前提下,不同學科之間轉專業時間一般以第二至四學期為宜,同一學科內轉專業時間可以放在第三至六學期,第七八學期只能調整專業方向。同時,針對同一年級全校范圍內的轉專業工作應以兩次為宜,不應限制同一學生轉專業的總次數,應通過咨詢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理想,切不能“一轉定終身”。第三,規范轉專業程序,建立監督反饋機制。轉專業關系學生的切身利益,各校應當明確轉專業的時間,公開轉專業的條件、考核方式,公布擬轉出或轉入學生名單,加強對轉專業工作的監督,保證公正、公平、有效。同時,要及時跟蹤轉專業成功學生轉專業以后的學習情況,建立長效的反饋機制。
2.優化高考招生模式,實行分大類招生。按學科大類招生,就是指對相同或相近的學科門類,通過一、二年的專業基礎教育,待學生對專業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再由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進行專業分流,從而給學生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間和第二次選擇專業的機會。一、二年級的基礎教育可以讓學生和家長更為理性、客觀地了解專業的背景及發展方向,了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情況,避免高考志愿的盲目性。同時,分大類招生也符合“寬口徑、厚基礎”的教育理念。本科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階段,單一學科教育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多學科交叉、寬口徑人才培養更加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多元化的要求。當前許多高校都在試行按專業大類招生的做法,但是覆蓋程度有所不同,如浙江大學已經做到了在全校范圍內按照人文社科理工農醫等幾個大類進行招生,而南京理工大學則只有化工學院、計算機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等部分學院實行大類招生。這有賴于充足的教育資源和靈活有效的教學管理制度,對大部分高校來說,在還不能實現全校打通專業大類的情況下,可考慮先在相關學科比較齊全的專業領域實行按專業大類招生,并盡量擴大專業“類”的范圍,積累相關學科資源,保證學生對課程、教師、學習進程的選擇權,為實行更大范圍的專業大類招生準備條件。按大類招生,能豐富學生基礎知識和在一定范圍內延遲專業選擇,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是高校人性化管理的高度體現。
3.推行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避免學生走轉專業的“獨木橋”。轉專業政策的推行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各高校都在不斷完善自身專業選擇機制,但在目前大部分高校現有教學資源緊張的前提下,并不能實現所有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因此高校在實行轉專業之外還應該推行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避免學生走轉專業的“獨木橋”。各高校要重視對新生進行專業教育,通過開設新生研討課增強新生對學院或學科特色和水平的了解和認識,擴大本學科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引導學生科學、理性地選擇專業,以免盲目擠向所謂的“熱門專業”。同時采取開設跨專業輔修課程及鼓勵學生攻讀第二學位、第二專業等多種措施,允許他們修讀其他專業。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滿足學生接觸不同學科的研究思路和學習方法的愿望,又可以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申請修讀雙專業,完成規定的學分后,獲得雙專業學位,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學術能力,使學生進一步向復合型人才方向靠攏,部分學生還可以利用雙專業就業,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
4.國內一流高校先進“專業選擇理念”列舉。轉專業是高校提供給對原專業不滿意學生調整專業的一次機會,輻射范圍是少數人,實際上是治標不治本的。要真正實現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就要在全校范圍內建立完善的專業選擇機制,使每名學生都有平等的專業再選擇權力。筆者將對國內一流高校中一些較先進的專業選擇理念進行介紹,以期給其他高校在相關領域進行教學研究和改革提供參考。
浙江大學“主修專業確認”:浙江大學按學科大類招生并打通大類基礎課,學生進校后先在大類平臺學習,根據專業前置課程修讀要求和教學資源容量,在兩年內申請確認主修專業或專業方向;在教學資源許可的條件下,學生可跨院、跨大類確認主修,或跨院雙修、輔修其他專業。
南京大學“專業準入準出標準”:分為“專業準入標準”和“專業準出標準”兩部分。“專業準入標準”指:學生在不同年級分流到某專業的最低先修課程要求;“專業準出標準”指:學生從分流專業獲得學士學位的最低課程要求。南京大學所有按學院或學科類別招生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經過大類培養階段后,都應申請相關專業準入,進入專業培養階段。學生可在當年被招生錄取的院系內或學科類內申請相關專業準入,也可申請跨院系或學科類專業準入,但需先行選修跨院系或學科類專業準入課程,達到跨院系或學科類專業準入課程學分要求,學生在達到“專業準出標準”的前提下,完成所有應修學分并滿足其他畢業條件后準予在該專業畢業。
專業選擇的自由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學生個人發展的實際和需求。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育成效,高校要以國內一流高校為參考,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斷探索、研究、完善轉專業工作涉及的各方面,構建合理的專業選擇機制,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條件,服務好學生。
[1]徐詩舉.高校學生轉專業制度亟待規范[J].教育教學論壇,2011(20):81-82.
[2]彭文婷.普通高校轉專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35):146-147.
[3]李園園.地方院校轉專業現狀與對策研究——以湖州師范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2013(6):24-25.
[4]徐蕾艷.高校大學生轉專業動機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23):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