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
(上海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上海 200000)
資助育人新模式:大學生慈善義工隊
鄭林
(上海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上海 200000)
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已經建立了獎、貸、助、補、減的多元化資助政策體系,但仍面臨著重視經濟資助,育人作用缺失;缺少育人組織和平臺,資助育人缺乏內容和形式創新;不能發揮貧困大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其全面成長的三方面困難。上海市高校大學生慈善義工隊的工作模式,促進了資助育人的組織平臺建設,并進行了管理探索,能夠發揮貧困大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其全面成長,豐富和完善資助育人體系,實現從“獲得幫助”到“回報社會”,從“經濟資助”到“精神塑造”和“能力培養”的跨越,實現了資助的全面育人功能,為國內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參考模式。本文展望了高校大學生慈善義工隊工作的發展方向。
資助育人 大學生慈善義工隊 工作模式
我國自2007年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新資助政策以來,建立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包括獎、貸、助、補、減的多元化資助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政策體系。根據資助金的性質,我國高校的資助政策主要有三種模式:延遲付費(助學貸款)、無償性資助(獎、助學金/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有償性資助(勤工助學等),這三種模式協同作用,基本解決了貧困大學生求學的經濟壓力[1]。近年來,隨著“資助育人”理念的提出,建立以資助為基礎,以育人為導向,建立健全科學化大學生資助體系,培養造就高素質拔尖人才,成為高校資助工作的發展方向。但是我們也看到,對于“育人”這一要求,目前,國內高校還沒有建立較為有效的模式和機制,基本還停留在誠信、感恩、自強的傳統德育內容和較為陳舊的說教形式上,無法滿足日益迫切和復雜的實際育人需要。
1.重視經濟資助,缺失育人作用。
獎、貸、助、補、減的多元化資助政策體系,雖強調了資助的經濟功能,卻忽略了資助的育人功能,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貧困大學生的依賴心理,使貧困大學生喪失了應有自強精神;長期被動受助,導致部分貧困大學生缺少感恩意識,認為獲得資助是理所當然的;部分大學生通過謊報家庭情況騙取資助,部分大學生在助學貸款還款環節存在信用缺失問題;有的大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貧富觀,羞于承認家庭困難而拒絕接受資助。經濟資助過程中大學生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讓我們不得不重視除經濟資助外的全面育人需要[2][3]。
2.缺少育人組織和平臺,育人缺乏內容和形式創新。
目前,各高校還沒有建立專門面向困難大學生的學生組織,在舉辦一些育人活動時,傾向于通過自愿報名參加或者學院推薦同學參加的模式,同時考慮到維護困難大學生的自尊心,所以很難將困難大學生召集在一起,開展團體教育,這就導致資助育人的影響面較窄,影響范圍有限,無法形成育人氛圍。
各高校能體現育人功能的資助工作方式多為勤工助學、征文活動等,缺乏內容和形式創新。一般來講,各高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的數目有限,持續性差,質量不高,無法滿足眾多貧困生的需求,等等,各類征文活動基本停留在感恩、自強的傳統內容和說教形式上,且多年來重復使用,不受貧困大學生歡迎,其育人效果已趨弱化。因此,開拓資助育人新的模式和開發新內容,已經迫在眉睫。
3.不能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無法促進困難大學生全面成長。
大學生大多被動接受各種資助,無法根據自身性格特點和成長需要自主獲得幫助,無法獲得除經濟外的其他幫助和成長。比如,大部分貧困大學生面臨自卑、敏感的心理問題和自身能力較弱的困難,是被動的經濟幫助很難改變的,必須依靠主動的實踐改變[4]。
綜合上述問題,怎樣突破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瓶頸,建立有效、全面的育人平臺和管理機制,做到“經濟資助”、“精神塑造”和“能力培養”并舉,實現和強化資助的全面育人功能,成為每個高校資助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義工(Volunteers),也稱志愿者,是指任何人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服務、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義工活動有四個特征: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義工的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并以1993年12月5日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的成立為標志,此后逐漸蓬勃發展起來。
在我國高校系統里,義工事業逐漸出現了不同的探索方向,最常見的是組織大學生參加各種官方背景的志愿者活動,如大型賽事、大型會議。青年大學生志愿者們,他們的出現讓各種公共活動的服務更具靈活性和人文氣息,也彰顯了社會的生機與正能量,影響廣泛,深入人心;近年也有高校采取將義工服務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的模式,以解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缺乏廣泛性、缺乏連續性、缺乏可操作性等,“義工”學分制就是把學生義工服務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實踐環節并折合為學分,學校根據學生義工服務時間、服務質量進行成績認定的一種制度[5]。在上海市高校中,一種義工事業與資助育人相結合的新模式——大學生慈善義工隊,正在不斷完善和推廣中。
自2005年1月上海慈善志愿者服務總隊成立起,“慈善進高校”的步伐不斷加快,截至2013年12月,全市66所大專院校中有35所高校成立了慈善義工隊,共有義工3萬余人,上海慈善志愿者服務總隊高校義工聯隊宣告成立,這些高校慈善義工隊伍,在上海市的慈善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上海市的大學慈善義工隊的發展,也為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式借鑒。
1.開拓了資助育人的組織平臺建設,進行了管理探索。
各高校慈善義工隊主要招募貧困大學生加入,如上海某大學規定義工隊中貧困大學生不少于80%的比例。在大學慈善義工隊建設中,采取“大學生自愿加入,專職老師指導,自主實施項目,學校精細管理”的組織模式,既保證了貧困大學生的主動性,又保證了較好的管理秩序,擺脫了貧困大學生教育管理無組織依托的局面。大學生義工隊的服務主要是面向社會,學校引導其積極建立實踐基地并掛牌長期合作,有效解決目前大學資助育人缺乏實踐平臺的困難。
對于大學生義工和義工項目的管理,上海高校也進行了極有成效的探索,將精細化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從撰寫項目申請書到項目執行過程記錄,項目完成后相關活動書面反饋和總結,都有制度化的規定。義工項目過程的精細管理和控制,保障了義工項目的有序化、常規化進行[6]。
2.發揮貧困大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其全面成長。
貧困大學生經歷了相對較多的坎坷,內向、敏感和自卑是這個群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如何幫助貧困生 “心理脫貧”,是值得探索的。慈善義工隊增強了同學們的感恩意識,其外向型、奉獻型的活動模式,鼓勵義工們主動幫助他人,奉獻愛心,通過“給予”讓心靈變得“富足”,由此獲得自我認同,建立自信,有效促進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部分貧困大學生同時伴隨著綜合能力差的情況,在校內外各種活動中無法通過合適的崗位獲得鍛煉,而義工隊各項工作的組織實施,如服務基地的建立、活動項目的設計、對內對外的組織協調、活動的反饋總結,對他們都是較好的鍛煉。在長期的義工活動中,大部分大學生的能力都能夠得到很好的培養,獲得全面成長。
3.豐富和完善了資助育人體系。
大學生慈善義工隊工作模式的建立,使資助育人工作有了組織和隊伍依托,增加了操作性和持續性強的內容,豐富和完善了大學資助育人體系。以上海市某大學為例,除對義工活動精細化的管理方式外,其還建立了愛心積分制度,即學校勤助中心根據每次義工活動內容的不同,給予義工一定的愛心積分獎勵,此愛心積分可以在經常性社會捐助點(慈善愛心屋)兌換實物,拓展了貧困大學生的受助來源,豐富了高校有償性資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慈善義工隊的活動,實現了從“獲得幫助”到“回報社會”,從“經濟資助”到“精神塑造”和“能力培養”的跨越,提高了專業技能,有助于解決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實現資助的全面育人功能。
1.慈善義工活動的深化。
雖然近幾年上海高校慈善義工活動發展很快,但我們也看到,大部分義工活動還停留在較基礎的體力勞動上,缺乏知識含量。目前,已經有高校開始將義工活動與大學生專業結合,打造義工服務精品項目。因此,將義工活動與高校特色或者義工隊員專業特色相結合,探索高校慈善義工活動的專業化、深入化、精致化,將是各高校慈善義工隊未來的著力方向。
2.慈善義工和義工服務基地的管理。
隨著義工活動的廣泛開展,活動頻率和信息量逐漸增大,義工與服務基地的信息管理問題,就顯得重要起來。因此,應該及時建立網絡化、數據化的管理平臺和科學的管理調配方式,減少重復、低效勞動,對大學生慈善義工資源,做到最高效地分配和利用。
3.評價機制的建立。
雖然義工服務具有自愿、無償等性質,但隨著各高校、各學院義工隊伍的建立和義工服務基地的建立,高校慈善義工活動將更為廣泛地開展。在管理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推進慈善義工活動,如何做到客觀、公正地價各慈善義工隊伍的服務實效,樹立一些模范典型,也必然成為高校資助育人和慈善工作的探索內容之一。
總之,上海市高校探索的大學生慈善義工隊工作模式,是高校慈善工作與資助育人工作相結合的產物,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跨出組織化、制度化建設的有益探索,實現了對貧困大學生“經濟資助”、精神塑造”和“能力培養”的結合,全面實現了資助的育人功能,為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參考模式。
[1]劉家梅.高等教育資助育人的改革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11.
[2]張旭昌.高校資助育人體系調查分析[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
[3]潘楊.構建高校大學生資助育人長效機制[J].高校理論戰線,2012.
[4]張晶.關于江蘇省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幾點思考[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
[5]李向前.淺論高校“義工”學分制的實施及其完善[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8.
[6]李莎莎.高校慈善義工項目精細化管理初探[J].科教文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