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建華 甘 民 黃 曄 龔 彬 鄧鳳香 趙志華 匡列輝
(湖南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地,湖南 益陽 413000)
實現從知識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轉變
——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思考
涂建華 甘 民 黃 曄 龔 彬 鄧鳳香 趙志華 匡列輝
(湖南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地,湖南 益陽 413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實現從知識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轉變。在辯證唯物主義、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方法論的基礎上,獲得理論與實踐、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系列具體教學方法。
思想政治理論 文化教育 方法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方法在教育界是存在分歧的,實質就在于對課程的質性理解上,即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看做知識還是文化,是信仰文化還是科學文化的問題。在文化視閾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必須重視辯證唯物主義、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方法論,以獲得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法。
1.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與文化雙重視角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視角與文化視角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長期以來,我們更認同知識的視角,因而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當做知識課程傳授。知識,是指對自然和社會的規律性認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領域,不論是哲學這樣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及思維發展的概括和總結,還是道德法律修養這樣的人文社會成果,都是以知識形式出現的。在知識范疇內談思想政治理論,就是假定其為真、是科學和真理的同義詞,因而是應該無條件接受的,由此生發的方法就是知識灌輸、牢固記憶和考試檢驗。學生獲得這樣的知識以后,應當堅信不疑。但是,在實效上,則往往造成知識與思想的脫節,學生獲得的是一種知識和一些觀點,這些知識可以與思想無關,甚至往往與思想無關。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可分為形上和形下兩個層面,其形下者大致包括知識(理論)、制度和器物(技術)三個領域,其形上者為精神、理念和價值觀。在這里,精神、理念和價值觀的形而上決定知識、制度和器物等形而下,在文化中處在靈魂地位。
文化與知識的關系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知識教育把知識作為教育的內容,把教師作為傳授知識的主體,把知識授受作為教育的目的。文化教育則以知識為標、以人為本,讓學生在人文氛圍里獲得對知識的理解、感受知識的魅力、成為有情感的創造者。
人文學者很早就看到了知識與文化視角的差異性,由此獲得關于兩種視角對于教育的不同影響,認為:“知識教育是一種以知識為本的教育,其理論基礎是狹隘知識論的教育觀和科學觀。隨著科學觀從知識論向文化論的轉變,教育觀面臨著重大轉變。新的教育觀倡導一種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即文化教育。從知識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轉變,將不僅有助于從根本上走出知識教育及其應試教育的困境,而且還為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開辟了充滿希望的未來。”[1]
懷特海指出:“我們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專門知識的人才。專業知識為他們奠定起步的基礎,而文化則像哲學和藝術一樣將他們引向深奧高遠之境。”[2]馬克斯·韋伯針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實證主義方法論傳統,提出了人文主義的“理解的方法”。人文主義的文化教育觀點,是后現代重要的教育理念,為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學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
2.信仰文化視角下灌輸教育的偏頗
文化是一個十分雜蕪的系統,籠統地在文化視閾談思想政治理論,就會泥沙俱下,良莠雜陳,不僅老師可以胡言亂語,而且學生可以胡思亂想,這是最危險的。
這種危險性不是臆想,而是現實的問題,表現突出者,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當做信仰教育。信仰和科學是有嚴格分界的,以哲學和科學的語境談信仰,就涉及真理問題,即所謂信仰既可以為真,又可以為假;既可以是宗教信仰甚至迷信,又可以是科學理論和信念。因此,籠統說信仰,把思想政治理論當做一般信仰對待的文化視角,是一種模糊的思想路線。在這樣的路線下,必然造成偏頗的教學方法。如劉芳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下發,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三個轉化”。其中,“在教學目標上”,是“從知識傳授、政策宣講向信仰教育的轉化”[3]。更早一些時候,杜君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4]。近至2013年,周文華在《思想教育研究》發文,重復了這樣的觀點[5],仿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信仰教育已成共識。信仰問題講究無條件信賴和無原則的仰慕,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從知識向信仰轉變,不僅是復古,更是一種世界觀的倒退。由于信仰不需要實證、不需要邏輯與科學理論,因此不僅內在緊張、不能自恰,而且外部抵觸、無法通融。在信仰觀點下灌輸,思想政治理論課就難免被認為“洗腦”。而科學是可以證實的。
3.科學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質
誠然,馬克思主義不排斥信仰,但是,馬克思主義首先是一種科學。馬克思主義雖然產生并存在于信仰氛圍之中,其對理想世界的憧憬和召喚也充滿信仰意味,但是,馬克思主義首先是科學。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自然史,即所謂自然科學,我們在這里不談;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類史,因為幾乎整個意識形態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意識形態本身只不過是這一歷史的一個方面。”[6]馬克思沒有表白自己的理論為哲學,但他認為自己正是在研究并構建“歷史科學”。正是基于此,我們在表述馬克思主義的時候,要重視其科學的屬性,避免與宗教信仰一類理論等量齊觀。就算一定要體現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性、體現馬克思主義信仰與科學的辯證統一性,我們也必須使用“科學信仰”這樣的概念。科學信仰,就其本質來說不是信仰的,而是科學的。
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看做科學文化,不單是一個稱謂的問題,更重要的,它影響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方法。那就是科學的方法。站在科學立場,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既不應該是技術性的知識傳授,更不應該是信仰意義的理論灌輸,而應該是從傳授到理解,從理論到實踐的系統的科學方法。這就是“05方案”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改革的理論依據所在。在這一輪改革中,實踐被放到了重要位置。因為科學理論不僅來源于實踐,而且需要在實踐中發展。
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是相互聯系的,在辯證唯物主義語境里談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就是要注意到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各自獨特的地方,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方法論更加完善、更加充實。
1.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是思政教育的根本
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和靈魂,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方法論,顯然更應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法論。正因為如此,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歷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作為重點課程以領銜全部思想政治理論課。
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指導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就是要把辯證的唯物主義的思想貫徹到具體的教學方法上。辯證的教育,就是要注重無所不在的辯證法,處理好被動與主動、灌輸與接受、理性與情感、科學與人文、教書與育人、求知與做人的關系,創造出講授法和自學法、灌輸法和探討法、科學實證法和情感認同法、應試教育法和素質培養法等一系列的具體方法。比如,辯證地看待求知與求善、讀書與做人的關系,我們就能生發出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檢驗標準,如把平時思想政治表現作為課程成績成分,讓思想道德品質的實況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習評價。而這些,都是辯證法方法論的要求。
把辯證唯物主義作為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方法論,要懂得用好唯物主義。實事求是的觀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觀點、因材施教的觀點等是這個方法論的具體闡釋。
2.用實證主義指導思政教育實踐
實證主義強調感覺經驗在認識上的先決意義,排斥形而上學傳統。實證主義作為一個方法論能夠獨立存在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理論的自洽性和視角的獨到性。馬克思把自己的學問稱作歷史科學,表現了他的實證主義立場。馬克思曾經受到圣西門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圣西門的秘書孔德,正是實證主義哲學的鼻祖。實證主義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實證主義指導下的教學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和實踐法,是量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廣泛應用于理科和工科課程教學,但是它同時可以成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的近現代史,本身就是實證的歷史科學,我們在教授這些課程的時候,主要應該采用的思想方法就是“是什么”的事實教育,而不是“如果……那么”的理性推導。比如在講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為什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而不是多黨制”時,就要注意采用實證主義的方法,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當然,這并不等于對于這些政治問題,我們不能找到歷史的必然性以回答“為什么”。實證主義方法論的自覺,就是要求我們知道怎樣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注重歷史事實的重要意義,而不是做大量理性的推導和假設。太多的假設不但與實證主義的態度相左,而且容易滑向唯心主義。
思想道德和法律修養,本身就經得起實證。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通過實證檢驗。因為學校的工作,不僅為了傳授學生以知識,還包含樹立學生科學的世界觀,養成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成學生的文化即色義化。實證主義方法論可以成為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成績與實際表現結合的方法依據。
3.用人文主義引導學生理解思政
馬克斯·韋伯針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實證主義方法論傳統,提出了人文主義的“理解的方法”。人文主義的文化教育觀點,是后現代重要的教育理念,為針對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學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構建文化哲學理念下人文主義的思政教學方法論體系,就能重新審視邏輯實證法、案例分析法、實驗教學法、實地教學和文獻教學法等思政教學方法。
人文主義方法論的迷人之處,在于它注重對于事實的理解,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里定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論來源,其下更衍生出“扎根理論”這樣的次級方法論,訪談和個案研究在人文主義方法論下普遍采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時代性和社會性,需要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拿人文主義方法論獲得的教學方法,不但要求教師懂得用理解的眼光掌握學生、詮釋學生,而且要指導學生以理解的方法獲得對政治、時代和社會的認識。我們不但可以走出去,而且可以請進來,通過多樣的實踐,獲得對于課程的掌握、理解和認同。
1.辯證唯物主義指導下的思政教學法
把辯證的唯物主義貫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可以獲得許多方法,如灌輸法、辯論法、集中教育法和個別輔導法。
灌輸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排斥“灌輸”。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中、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中都表述了灌輸思想。列寧在《怎么辦?》中更明確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7]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充滿了新的理論、思想和觀點,它是我們掌握新知、發展理論、獲得能力的起點。沒有哪一種文化不是站在先前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的,不了解這些理論、思想和觀點,就無從理解、發展或批判,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習,必須從接受灌輸開始。灌輸的意義,就是老師告訴學生這個主義、理論、思想和觀點是什么;接受的意義,就是學生記住它們是什么。我們要反對一味地灌輸,但不能擯棄階段性灌輸。在學生沒有獲得基本知識時談理解、談討論、談批判與創新,只能是建造空中樓閣。
辯論法。辯論法受辯證法指導,是古代教育家通常使用的方法,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孔孟,莫不擅長。辯論法必須注意兩點:第一,學生必須具備學科知識背景,不作“秀才與兵”式辯論;第二,適度把握頻度,不可占用太多教學時間。
集中教學。大課堂教學也是一種方法,其方法論來自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即普遍地無差異性批量施教,提高教育效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具有情感激勵的意義,在嫻熟的課程技巧和充分的人格魅力前提下,大課堂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個別輔導法。個別輔導在一般學科、尤其是中小學被廣泛采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樣可以采用,其方法論是矛盾特殊性原理。個別輔導的任務多種多樣,手段可以是現場的,也可以是通信互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建立自己的QQ群、微信或者學術網站,很有必要。
2.實證主義指導下的思政教學法
實踐法。實踐是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就認識論說,實踐可以獲得認識。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習來說,實踐的主要目的不在獲得初始認識,而在深化已然認識。大學生與社會的隔膜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一方面在于大學生社會化有一個過程,另一方面由于實踐的嚴重缺失和偏頗。讓學生到特定的生活場景中,讓感性印證理論、讓情感戰勝偏見、是社會實踐的主要任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任務。
調查法。調查法的理論基礎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認識來源于實踐。調查這個社會學課程學習的主要方法可以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習的輔助方法。調查有一套完整復雜的規程,這對很多學科專業的大學生來說是難于掌握的,因此,老師的指導尤為重要。不要在有限的課程學習時間里輕易使用這個方法,一旦選擇性采用,就要力戒浮躁。一種可以選擇的方法是,利用現代電子通信技術進行調查。
實驗法。實驗法和實踐法不同,實驗為了檢驗假設,追求預定結果,實踐是不預設的,一切看實際情況。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習可以是實驗的,目的是提高學生認識,使他們受到教育。例如,我們假設人性是自私的,可以設計一個購物重復付款實驗來檢驗;針對誠信危機,我們也可以設計跌倒實驗。
3.人文主義指導下的思政教學法
案例法。案例法是05方案以來受到重視的傳統方法。思想政治理論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案例中獲得認識和情感激勵,比如讓大家在彼時彼地的場景中理解雷鋒。案例法必須防止膚淺、繁復,占用過多教學時間。點到為止。
實地法。實地法廣泛實用于社會學的定性研究,其基本形式是實地調查和訪談,實地調查的目的是研究一個主義、理論或思想在實地的存在狀態,回答“是什么”。比如,對于反腐倡廉,在某實地的情況“是什么”,人們的觀點“是什么”,而不是回答“為什么”。
文獻法。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提供大量背景材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這些背景多數是以文獻形式出現的,學生通過閱讀和處理文獻,能夠增進課程理解、獲得情感激發和文化認同。比如,在中國近現代史教學中,背景文獻能夠讓我們完整掌握歷史,避免民族虛無主義和文化中心主義等思想偏頗。
[1]孟建偉.從知識教育到文化教育——論教育觀的轉變[J].教育研究,2001(1).
[2][英]懷特海著.徐汝舟譯.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1).
[3]劉芳.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三個轉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2).
[4]杜君.思想政治理論課從知識型教學向信仰型教學的轉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5]周文華.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從知識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轉變[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6.
[7]列寧.怎么辦[M].列寧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導小組、湖南省教育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文化視閾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研究”,批準號:13C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