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琴
摘 要:意識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人意志薄弱,則一事無成,如果一個人意志堅強,則終成大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奧古斯丁的罪責倫理學意志論、尼采的權力意志論、康德的實踐性意志自律論等關于意志論方面的思想家都為我們提供了意義深遠的參考價值。然而,他們又各有各的不足,我們必須分別進行改造之,堅持繼承與批判相結合的原則,實現正當的行動必須依靠意志來完成、不當的行動必須依靠意志來消除的目的。意志的獲得,必須靠知識武裝,靠信念滋潤。意志要堅強,心地要善良,意志伴隨行動,達到理想的彼岸。
關鍵詞:意志;行動;指揮棒;知識;理想
中圖分類號:B0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9-0033-03
意志是人特有的自覺地確定目的、支配行動、克服困難、并最終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有三個特征,其一,意志行動具有目的性:人的意志由于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才能既促進符合目的的某些行動,又制止不符合目的的某些行動。其二,意志行動必須與克服困難相聯系:克服困難的過程也就是意志行動的過程。其三,意志以隨意活動為特征。隨意活動指有預定目的的、受意志控制的活動。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問世界上什么最寶貴,既不是金子,也不是榮譽,只能是生命。欲想使生命有意義,就必須有堅強意志,果敢行動,善良心地,高尚人品。一句話,意志伴君行!
一、行動的方式
公元354年,出生于北非塔家斯特的奧古斯丁,33歲皈依基督教,成為一名虔誠的教父哲學家,為基督教立下了汗馬功勞,創立了著名的“罪責倫理學——自由意志論”。
奧古斯丁指出:“為什么可以判定一個到鄰居家菜地偷西瓜的人有罪并要求其承擔責任,而對那闖進來隨意踐踏的野豬卻無法判罪呢?”答案是人有自由意志,而野豬沒有。
奧古斯丁接著指出:“沒有自由意志,人就不能正當的行動。”人有自由意志,但也有不愿服從上帝而接受誘惑的。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抵不住誘惑,偷吃了禁果,被判了罪,產生了原罪說,人在出生以前就已經有了罪。人的原罪在于背棄永恒者(啟示)而屈從位格較低的可變者(誘惑)。人性惡體現了人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向度是兩個相對的方向——善與惡,只是容易在惡的方向體現出來。那么人為什么還一定要不接受誘惑而服從上帝進行正當地行動呢?理由一是康德的普遍化原則:“你的行動,要使你的準則通過你的意志,上升為普遍的法則。”理由二是上帝的懲罰原則——第二次的死(永恒的苦):肉體與靈魂一直不能脫離的死,是地獄的死。如果接受誘惑,上帝將對其實施第二次死的懲罰。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現在西方人在精神境界還十分害怕上帝的懲罰,使他們行善無界,作惡有限。這也是西方社會不會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通過對奧古斯丁“罪責倫理學——自由意志論”的論述,從中抽象出一個概念和理論:行動的方式有兩種,正當的行動和不當的行動。但對奧古斯丁的結論我們必須加以揚棄。
1.正當的行動。在封建專治社會,等級森嚴,各個等級、各個人各在其位,各謀其職,抵制誘惑,服從上帝。在奧古斯丁的眼里,這就是正當的行動。奧古斯丁的界定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不利于社會的發展,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否認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唯心史觀。而我們今天所說的正當的行動是指對個人對社會具有促進作用的行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是正當的行動。
2.不當的行動。中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詩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西方也有同樣相似的場景。如果老百姓不想凍死在路邊,就不能服從上帝,必須到朱門搶取食物,接受誘惑。這就是奧古斯丁所說的不當的行動。奧古斯丁所謂的不當的行動,同樣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反對人民的反叛精神的行動,不懂得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唯心史觀。不過,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當然了,穩定就有利于社會的發展,但在少數人對多數人統治的時代,是被動的發展、非科學的發展。而我們所指的不當的行動是對個人、對社會具有破壞性惡果的行動。戰爭就是不當的行動。
二、意志是行動的指揮棒
公元1844年生于普魯士薩克森州一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尼采,極具語言和音樂天賦,自幼對家庭中流傳的遠祖是波蘭貴族的傳奇深信不疑,創立了“權力意志”觀。尼采認為道德類型有兩種,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基督教倫理、理性主義思想家、民主主義者乃至社會主義者所宣傳的平等、自由、博愛等原則是奴隸道德,是頹廢的文化。尼采所偏愛的主人道德,則是高級的人、上等的人所奉行的道德。主張重建等級制。
權力意志是尼采的理論基點,把人的生命理解為一種沖動、沖創和創造力,一個不斷自我表現、自我創造、自我擴張的活動過程。當生命意志的表現、釋放、改善、增大內在的生命力的意志時,它就是權力意志。具體說來,“權力意志專門化為謀生圖存,謀求財產、工具、奴仆(俯首聽命者),謀求當統治者。”[1]人是權力意志,世界也是如此。
尼采認為:“人類”不是目的,超人才是目的!真正的哲學應當成為超人哲學。“一切天神皆已死去,如今我們希望超人長生。”超人與未人是對立的。未人是缺乏旺盛的權力意志的人,是為理性主義和基督教傳統所產生的奴隸道德所支配的人,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莫不如此。而超人的根本特色就是權力意志得到了充分的發揚,沖破了一切傳統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規范的束縛。他們是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創造性的人,是具有超群的智力、堅強的意志、絕對的自主性、高昂的激情的人。尼采最后指出,最大的惡屬于最高的善,善和惡達到了統一。
尼采自以為是波蘭貴族的后裔而創立了權力意志,使意志與行動分離,以至意志高高在上,行動變成盲目,不得不以惡而結局。事實上,意志和行動同在,二者是統一的,脫離行動的意志是空洞的意志,失去意志的行動是盲目的行動,意志是行動的指揮棒。
如前所述,行動的方式有兩種,正當行動和不當行動。正當行動利國利民利天下,不當行動害國害民害天下。那么,如何消除不當的行動呢?只有通過堅強的意志才能將不當的行動消除在萌芽狀態,將正當行動發揚光大。意志是行動的指揮棒。將正當的行動發揚光大,情況是十分復雜的。
1.有了正當的行動,半途而廢者甚多。如何使正當行動持久下去呢?同樣是意志的作用。搞社會主義建設是正當行動,是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然而,戈爾巴喬夫意志薄弱,抵擋不住資本主義金錢的誘惑以及帝國主義和平演變的伎倆,使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中途倒戈。而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意志超人,反思蘇聯解體原因,抵制資本主義金錢誘惑和帝國主義和平演變伎倆,使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一日千里,蒸蒸日上,并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高瞻遠矚,向全世界向往共產主義偉大理想的人民發出了響亮的號召:“只要中國社會主義不倒,社會主義在世界將始終站得住。”[2]
2.有了正當的行動,并非一帆風順,有時甚至出現倒退。怎么辦?仍需要堅強的意志做支撐,否則同樣會半途而廢。
三、意志的條件
意志的條件在西方哲學史中基本無人問津,只有康德粗略地談了一點點,但也存在弊端。公元1724年出生在德國哥尼斯貝格的康德,父親是個馬鞍匠。貧寒的家境條件使康德成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創立了“實踐理性——意志自律”觀。康德認為意志是欲求能力,意志自律是自己決定自己的意志。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的統一原則。道德律是排除一切情感,靠義務來遵守的。道德律是純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規律。
實踐理性——意志自律的基本法則是:要這樣行動,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任何時候都能同時被看作一個普遍立法的法則。說明個人意志必須符合普遍立法的法則才是有意義的。康德普遍立法的法則是利己主義的法則。康德認為道德律要求出于義務來遵守,而不是出于偏愛,人們根本不可能也不應當把偏愛作為前提。有人冒著最大的生命危險力圖從沉船中救人,如果他最終為此喪失了自己的生命,他的這種行為雖然一方面被算作義務,但另一方面,自己的義務在這里似乎遭到了某種損害而受到很大削弱。換言之,道德行為的前提是利他不損己,真是標準的利己主義代言人。康德也試圖改變自己利己主義的道德觀,把文化引入實踐理性,指出文化是自然向自由過渡的橋梁。形成了從自然人到文化人到具有道德的人。說明康德已經認識到了文化與意志的關系,但是是膚淺的,也是以唯心主義不可知論為前提的。事實上,意志是以知識為條件的,只有知識武裝的意志才是有意義的。
1.理論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認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聯系的。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意志是感性認識,知識是理性認識。
意志屬于非理性因素,所謂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意識中的非理智、非認知和非邏輯因素,具有不自覺、非邏輯性等特點。它們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對認識過程起著調控作用,制約認識活動的發動或停止,發揮或抑制人的認識能力。意志是認識的支撐和推動力量。意志堅強使人們認識活動中具有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探索精神;意志薄弱往往在認識活動中消極畏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導致認識活動的挫折和失敗。第二,可憑借直接、少量事實提出創造性設想,洞察事物的本質,或陷于幻想,也可表現出突發的創造性能力。
知識屬于理性因素,所謂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意識中理智、認知、理性和邏輯思維因素,具有自覺性、邏輯性等即嚴格的程序性、規范性特點。它們在認識過程中起指導、解釋、預見和邏輯加工作用,簡言之,在認識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受理性因素的制約。要反對片面夸大非理性因素、否定理智、理性思維作用的非理性主義錯誤。意志這一非理性因素,要想上升為理性因素就必須用知識加以武裝。
2.現實根據。知識有三種形式,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對于一個人來說,當自然知識占統治地位時,意志就在自然知識的領域起作用。當社會知識占統治地位時,意志就在社會知識的領域起作用。當思維知識占統治地位的時候,意志就在思維知識的領域起作用。
英國經驗論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出著名口號“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越豐富的人,意志越堅定。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人知識豐富意志堅定,帶領中國人民歷經十年內戰、八年抗戰、三年解放戰爭,最終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并開創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在逆境中,有的人墮落了,有的人成功了。墮落的人沒有知識缺乏意志。成功的人知識豐富意志堅定。
意志的第二個條件是信念,即信念是意志行為的基礎。社會的發展速度越快,越需要使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目標——信念,而信念是意志行為的基礎。如果一個人沒有信念,意志也就不存在了。
理想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人們對于理想的堅定和穩定的信仰。只有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有巨大的精神動力和堅定的意志。
信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基本特征。信念作為人類精神的家園,人人都有信念,只是人們對信念的自覺程度和信念的對象有所不同。而我們的至高信念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四、意志是理想的支撐架
意志是理想的支撐架。沒有意志,理想變成為空想、幻想和妄想。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種有可能實現的想象。理想是一種對未來的想象,但并非任何想象都是理想。理想是一種正確的想象,具有突出的特點——客觀必然性、社會性和階級性,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全國人民理想的凝聚和升華,構成國家理想。我國現階段的理想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意志是實現和諧社會的支撐架。我們每一位中國公民都必須樹立堅定意志,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現在,和諧世界已成為各國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標,尤其是資本主義金融危機以來,馬克思《資本論》暢銷世界,“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3]這一科學論斷,正潛移默化在世界各國人民心中!然而,和諧世界的實現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各種反人民勢力的不斷阻撓,各種腐朽思想的不斷侵襲等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要準備走曲折的路,我們要在意志這一內在支
架的支撐下,排除困難,掃清障礙,奮勇前行,創造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諧世界!
“天將降大任予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然后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我們以堅強的意志,善良的心地,去迎接世界的全面挑戰吧!
參考文獻:
[1][德]尼采.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M].2005:148.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