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葉
摘 要: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南方局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共中央派駐在國民黨統治中心重慶的秘密代表機關。在這一時期,其中以外國記者、國際友人、各國駐華使館官員、援華組織和團體等為主要對象的外事工作,在抗戰的不同階段,因外事工作內容不同,南方局采取了不同的工作策略,出色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給的艱巨任務,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并為新中國儲備和鍛煉了大量優秀外交人才,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南方局;外事工作;抗日戰爭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9-0104-02
一、南方局外事工作階段劃分及內容
(一)1939年4月至皖南事變爆發前,南方局的外事工作以對外宣傳和聯絡為主,主要開展民間交往
這一時期外事工作主要以聯絡國外記者、友好人士和國際援華團體,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和主張為工作內容。南方局積極展開對外聯絡活動,不僅結交了一些外國朋友并同他們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如斯諾、史沫特萊、路易·艾黎等,而且還初步結識了一批在華的外國官員,如美國駐華武官史迪威、海軍陸戰隊上校卡爾遜、英國駐華大使卡爾等。此外,他們還成功接待了來華采訪或參加援華工作的一些友好人士和民間團體。
南方局一方面通過《新華日報》和《群眾》宣傳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敵后根據地的業績,另一方面,通過公開演講、發表文章及八路軍辦事處等公開合法機構,積極開展對外宣傳工作。
南方局進行的對外宣傳和爭取工作,雖然沒能制止此后皖南事變的發生,但加深了外國對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日等政策的了解,為以后動員國際社會和國際輿論向國民政府施壓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皖南事變爆發——1943年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制止,南方局外事工作由民間外交走向官方外交
這一時期南方局外事工作主要是聯絡蘇美英政府,牽制國民黨的反共分裂活動。皖南事變發生后,南方局根據中共中央總的方針,配合中共中央向國民黨頑固派發起了猛烈的政治和輿論攻勢。
首先,充分發揮外國記者和輿論的宣傳作用。不僅通過在港的美國著名記者斯諾及時揭露了皖南事變真相,還把印有《新四軍皖南部隊被圍殲真相》的傳單散發到中外各界人士、普通群眾,以至國民黨軍政要員手中,甚至郵寄到歐美、東南亞各國朋友和廣大僑胞手中,一些在國外出版的華僑報刊也大量刊載了有關皖南事變的消息和文章。這些文章和電文造成國際上的輿論普遍同情共產黨,紛紛譴責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皖南事變破壞抗戰的暴行,形成了有利于中共的國際輿論氛圍。
其次,開展廣泛的外事聯絡活動,促使蘇、美、英政府向國民政府施壓,爭取政治上的主動地位。事變發生后,周恩來和外事組工作人員王炳南、龔澎等向在重慶的駐華使館官員及外國記者做了大量的聯絡工作。英美蘇三國在得知事變真相后紛紛致電譴責國民政府破壞抗戰,致使國民政府陷于巨大的外交壓力包圍圈下,其國內外的政治地位也陷于空前孤立,而中共不僅提高了國際影響力,而且打開了半官方外交的大門。
針對國民黨頑固派在1943年準備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南方局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配合邊區的武裝自衛斗爭,在國統區發動了強大的政治攻勢,并通過外事工作迫使蘇美英政府對國民黨中央施壓,最終有效制止了此次正準備掀起的反共高潮。
(三)1944年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和美軍觀察組的延安之行——董必武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中共成功實現“半獨立外交”,南方局外事工作達到最高峰
這一時期,南方局外事工作的主要內容是打破國民黨的外交壟斷,并爭取與英美建立對日軍事合作,影響英美對華政策,盡可能地為中共爭取外援。為此,南方局在開展外事工作時積極向外界宣傳敵后抗戰的真相,而且外事組還不斷把延安情況、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戰績以及中共的政策主張譯成英文,裝訂成精美的小冊子送給外國記者和外國官員,并向外國記者多次表達熱誠歡迎他們前往解放區及敵后根據地參觀的愿望。在南方局的積極努力下,最終促成了中外記者參觀團赴延安之行,打破了國民黨對邊區的封鎖。
為了同美國進行軍事合作,建立直接的聯系,從1942年到1943年間,周恩來曾向美方多次表示歡迎他們派官方代表團訪問延安和敵后根據地。由于南方局的長期工作,成功促成了美軍觀察組訪問延安,最終打破了國民黨的外交壟斷。至此,中共中央與美國官方成功建立了直接聯系。
為了盡可能地為解放區爭取美國的援華物資,南方局成員在與美方人員接觸過程中,曾多次提出美國的租借法案物資應把部分分配給解放區。中國戰區總參謀長史迪威就曾向蔣介石建議給予包括共產黨軍隊在內的西北軍隊充分的供應,后因史迪威事件未能實現。
(四)國共重慶談判——南方局結束,南方局外事工作繁忙時期,為配合解放戰爭建立起廣泛的人民民主第二條戰線
這一時期,南方局外事工作主要是為中共代表團做出具體外事活動安排,配合國共重慶談判。國共談判期間,南方局不僅向各駐華使領館和外國記者廣泛散發延安發出的正式聲明和《解放日報》的一些重要社論,并向他們做口頭背景介紹,以使他們能準確理解中共中央的政策方針。同時,外事組還向各國駐華機構和人士介紹國共談判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中共對解決問題所持的立場、態度等,使國際社會能夠及時了解中共為使談判成功所做出的讓步和努力。
在南方局的安排下,毛澤東、周恩來等不僅會見了美、蘇、英等國的駐華使節和官方代表,還會見了在渝的國際友好人士。這一系列外事活動,不僅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國際上的影響,還使國外不少人士對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主張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并使他們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真正要和平、要民主的,增進了中外友好人士對中國共產黨的理解和支持。國共重慶談判能夠順利進行并獲得成功,除了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的積極支持外,顯然也是南方局外事工作努力的結果。
二、南方局外事工作的策略
南方局外事工作之所以能夠卓有成效地開展,是由于南方局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正確的工作策略。
(一)求同存異與區別對待相結合
周恩來要求南方局人員在開展外事工作時應不受中共與外國來華人士意識形態迥異的束縛,而應尋找到雙方的共同點,如均反對法西斯、爭取民主,利用多種途徑,采取多種方式開展來華外國人士的友好交往工作,尤其是做好各國駐華大使館人員的工作。而對各國政府及駐華使館內人員也不應看成是一模一樣,而應有所研究分析,對具有不同政治傾向的人員采取不同的工作策略。例如,南方局對比較同情中共的美國使館官員戴維斯、謝偉思和拉鐵摩爾等人交往頗深,并通過他們間接影響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而對中共持不友好態度的外國使館官員,南方局僅向他們宣傳中共的方針政策及國共之間摩擦的真相,盡量使他們在國共關系問題上持中立態度即可。
除此之外,這種策略還體現在爭取外援上。南方局認為雖然蘇美英都是中國的盟國,但蘇聯政府和人民是中國民族民主革命最可靠的朋友,必然會援助中共。美國政府是徹底贊成擊敗日本的,有可能會援助中共。而英國在恢復遠東殖民地后,有對日妥協的危險。基于上述思考,南方局把美國作為爭取外援的主要對象。
(二)以民促官、官民并舉
南方局的外事工作以民間交往開始,隨著對外聯絡對象的不斷擴大,對外交往也從民間擴大到官方。總之,南方局抓住每一個宣傳自己的機會,以民促官、官民并舉,讓世界真正了解中國共產黨。
在重慶期間,南方局與大部分駐華記者和國際友人都保持了友好交往,如外國記者斯諾、斯特朗、史沫特萊、愛潑斯坦、福爾曼和白修德等,美國主教魯茨,美國作家貝爾登、海明威、魯斯夫婦等國際友人。南方局的民間外交取得了成功,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的延安之行便是其成功之作。此外,周恩來、董必武等南方局領導人還會晤了英美軍政界所有在華要人,尤其是與美國官方人士的友好交往,為中共與美國直接建立官方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南方局促成美軍觀察組進駐延安便是運用以民促官、官民并舉策略的重要體現。美軍觀察組赴延安為中共與美國官方之間開辟了一條直接聯系的渠道,使中共成功實現了半獨立外交。這顯然是南方局積極開展外事活動的重要成果。
(三)外部宣傳和外部聯絡相融合
南方局根據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集中一切力量,反對日本法西斯軍閥侵略者,加緊對外宣傳,力爭國際援助,實現對日制裁”的精神[1],在實際工作中貫徹了周恩來提出的“宣傳出去,爭取過來”[2]的外事工作方針。“宣傳出去”,就是要把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八路軍、新四軍的戰績以及敵后根據地抗日軍民對抗戰的貢獻宣傳出去;“爭取過來”,就是把國際上一切愛好和平,一切支持中國共產黨和正義事業的力量爭取過來[3]。“宣傳出去”即指外部宣傳,通過外部宣傳和外部聯絡,從而實現“爭取過來”。南方局把外宣和外聯相融合的策略貫徹外事工作始終,這里僅以南方局配合國共重慶談判為例來說明。
在毛澤東等人到達重慶之前,南方局就努力做好對外宣傳工作。談判期間,南方局不僅向各駐華使領館和外國記者廣泛散發延安發出的正式聲明和《解放日報》的一些重要社論,并向他們做口頭背景介紹。同時,外事組還為毛澤東安排了眾多涉外活動,毛澤東不僅訪問了英、美、蘇、法等國駐華大使,還招待了在渝的各國援華團體和國際友好人士。此外,外事組還向各國駐華機構和人士介紹國共談判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中共對解決問題所持的立場、態度等,使國際社會能夠及時了解中共為使談判成功所做出的讓步和努力。
三、南方局外事工作的歷史意義
首先,為新中國外交培養和鍛煉了優秀的外交人才。南方局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和政治環境險惡、社會情況復雜的背景下開展的外事工作,不僅對我黨獨立自主開展外交工作進行了有益探索,并為新中國外交培養和鍛煉了一批優秀外交人才。正如英國傳記記者迪克·威爾遜所說:“在重慶的那些年中,周創立了一個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以及1949年以后作為北京傳播工具編輯機構的核心。”[4]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外交部,其骨干力量大多是當年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南方局外事組工作人員。如周恩來任外交部部長及外交政策委員會主任委員,外事組組長王炳南除任外交部辦公廳主任外,還兼中共中央外事組主任,副組長龔澎任外交部部情報司司長,章漢夫兼任條約委員會主任委員,喬冠華成為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其次,積累了豐富的國際交往經驗,豐富和發展了中共的外交思想。南方局在開展外事工作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不僅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外交思想,日后還成為我黨在外交工作中成功運用的典范。周恩來在領導南方局進行對外宣傳和外交斗爭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外交思想。新中國成立后,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基礎上,求同存異成為我國處理國際關系中各種矛盾的指導方針。在萬隆會議上,針對有些國家代表誣蔑并指責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制度,周恩來指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我們之間有無存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在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5]其求同存異的外交思想得到了大多數與會代表的贊同,從而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這是求同存異外交思想被成功運用的完美典范。
最后,形成的紅巖精神成為我們在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紅巖村,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是個很重要的地方,它是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和南方局的所在地。紅巖精神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群體精神,是以周恩來、董必武等南方局領導人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帶領南方局全體人員在進行黨的建設工作、群眾工作、軍事工作、文化工作、外事工作新局面過程中形成的,它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堅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氣”[6]為主要內涵。在我們深化改革、繼續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繼承先烈遺志,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定自信心,不怕困難、艱苦奮斗、與時俱進,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新階段。
參考文獻:
[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統一戰線工作[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一八九八—一九四九)[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4]迪克·威爾遜.周恩來傳[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
[5]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江澤民.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