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近年來,俄語專業在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開設,而對于零基礎的俄語初學者來說,要很快掌握這門新的語言成為重要任務。試圖從英俄雙語教學的可行性,具體的研究過程以及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及分析來談英俄雙語對比學習對大學俄語初學者學習效果的研究。
關鍵詞:英俄;雙語對比;俄語初學者;學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9-0171-02
俄羅斯是中國最大的鄰國,且和中國的經濟具有天然互補性。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俄貿易進一步推進,我國對俄語人才的培養也越加重視。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中學外語語種一直以英語為主,發展到當今社會,許多啟蒙教育已經開始涉及英語的學習,而開設俄語的學校比較少。許多高校俄語專業的學生俄語基礎為零起點,如何能讓這些學生盡快地的了解和掌握這門新的語言成為擺在高校俄語專業教育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通過對“對比語言”教學可行性的研究,分析其語言間的相似性與相異性,對教學工作的具體過程分析并總結,形成一個有利于高校教學工作者提高對俄語初學者學習效率和興趣的教學方式和設計,對于我國的高校俄語專業以及雙語教學課程都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一、英俄雙語對比學習的可行性
語言是按規律組成的信息系統,語言信息的交流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一個新的語言系統的形成。由于各種語言之間都存在著相同點,也有許多不同點,而這些不同點就是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產生遷移的根源,這是對比分析的理論前提。如果老師能主動找到這些語言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促進正遷移,避免負遷移,并將這些結論有效應用于教學過程中,那么會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我國的語言對比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80年代以后逐漸呈現繁榮局面。英漢對比、俄漢對比在教學中正廣泛地被引用著。而對于剛進俄語專業的零基礎大一學生就更加復雜些。區別于漢語的漢藏語系,俄語屬于斯拉夫語系的語言。語法、發音都與母語有著很大的差別,所以對于初學者來說有較大的難度,要讓學生在大學本科期間基本掌握俄語,達到專業教育的目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俄語專業的學生均從中學甚至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對于進入大學的新生來說,經歷了多年的英語學習,經過了中考、高考等各種對英語科目的考核后,他們對英語知識已經有了一個系統性的認識。結合英俄兩種語言來看,我們發現他們都屬于印歐語系,但分屬于不同語族。俄語屬斯拉夫語族中的東斯拉夫語支,是曲折語,英語屬日耳曼語族中的西部語支,是分析語。雖然看起來兩者有較大的差異,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字母發音、詞匯、語法意義及范疇,語言國情及文化等方面有許多相同或相通之處,如能研究英俄雙語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英俄雙語對比學習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可以提高學生學習俄語的效果,增強對俄語學習的興趣,提升對俄語的應用能力,從而實現專業培養目標。
二、研究英俄雙語對比聯系學習的具體內容
研究一門語言往往從語音、字形、詞匯、語法以及語言國情及文化等方面來逐漸深化,對比兩門語言也常按照這樣的順序及內容來進行。研究英俄兩門語言的對比學習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展開:
(一)語音對比
英俄兩門語言在音、形上有很多類似之處,所以當學生初學俄語時可以適當地找出有關聯的英語語言,通過遷移和聯想的學習方法,并使用俄語言中的俄英對應字母表來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如:訓練俄語輔音[ ф] - [ в]時,可以利用英語的[ f ] - [ v]來學習,這兩對清濁輔音較為接近,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清濁輔音的學習和比較。這比從不同語系的漢語中找類似的知識簡單并準確得多。
(二)詞匯對比
對于俄語初期的學習者來說,運用英俄對比學習的方法在教學中將重點放在詞匯的搭配、形態的變化、語法結構等方面的對比。詞類主要用于實詞類的對比,如名詞、形容詞、動詞等。其中俄語中有很多單詞都是英語詞匯的外來詞,與英語有很大的相似甚至相同性。如:mama(Eg)= мама(Ru), факт- fact,клуб- club,профессия- profession,фото- photo,студент- student等。另外,在構詞方面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處,如俄語詞匯中加前綴анти-,супер-與英語中的anti-,super- 對應,前綴не,可加在名詞、形容詞、動詞或副詞之前,表示“非”“不”等意義,這與英語詞中non-的前綴相似。加后綴表人-ист,-тель與英語詞的表人后綴-ist,-er對應,抽象名詞后綴-изм,-ация與-ism,-ation的對應等。
(三)語法對比
俄語在語法方面比英語要復雜得多,但二者在語法方面還是有一些相通之處:如有規則的形容詞的級,在構成與語法功能方面相差無幾;在動詞的時態方面,二者都有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在教學中可以將俄語中的假定式與英語中的虛擬語氣可以進行對比講解,俄語中的что從句可與英語中的that從句對比講解,俄語中的前置詞可與英語中的介詞對比講解,如俄語中的表處所的前置詞в,на與英語中的 in 與on相類似。當然在俄英兩門語言的語法內容方面,存在很多的差異性,所以在對俄語初學者的指導學習中要多利用正遷移,避免由于負遷移帶來的問題。
(四)國情與文化的對比
學習一門語言只了解它的字母、語音、詞匯、句型等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在語言學習中,更重要的是了解這門語言中博大精深的國家國情與文化。在俄英雙語對比教學中應該有針對性地就含有豐富文化信息的詞匯、短語及篇章做對比。如: 俄英人名的組成和用法、動植物象征意義、顏色詞的象征意義、數字文化、民間節日、宗教節日、民俗、民風、民歌、民諺、成語、典故體態語、交際禁忌等。
三、俄英對比學習教學的要求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俄英雙語對比學習的可行性與重要性已經得到了很多專業人士、學者的認可,并在很多院校及相關專業中以二外教學或雙語教學等教學方式得以實踐運用。但能夠完全實現俄語人想要利用這一教學方法達到更好教學成果的目的,還需要很多必要的前提條件,比如:有英語扎實功底對俄語又全面掌握的能夠熟練掌握雙語的堅實的師資力量、能夠結合英俄雙語的特點總結制定出的雙語教學計劃,能夠為雙語對比教學順利進行的硬件設施及教材選取,有條件盡可能實現的英俄雙語外教的支持等等。這些條件都對英俄雙語對比教學能否順利的實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一,學校應制定俄英對比教學方案,根據學生的基礎,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設置課程,這對學校的軟硬件設施是個挑戰。方案的制定預示著要將這個方法正規化、程序化,而不僅僅是一個想法或者隨性的做法而已。教學課程方面可以開設較系統的相對學習,像學習一門語言一樣,從語音、語法、句型等方面來進行雙語的對比教學。需要的資料包括紙質資料、視頻、音頻文件等,因為目前市場上還沒有非常成熟的英俄學習的資料,所以可能會需要學?;蛉握n老師自行通過實際情況和自身資歷來編制,這對于相關老師來說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第二,按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分設不同的班級進行教學。進入大學的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要將相同英語水平的同學進行分班才能更利于他們之間的互相交流和學習。而對于英語水平本身就很有限的同學來講,他們就不適宜進行雙語對比學習,而是直接學習俄語。正如之前講到過的,如果本身連英語水平都較弱的學生,他們就無法把英語作為工具語言來學習新的語言,如此進行只會增加他們學習語言的負遷移,事與愿違。而通過怎樣的方式來有限并準確地區分學生的英語水平就是我們面對的問題,目前學校主要通過入學后的英語分班考試來考察,我們也可以再結合分班后的課堂表現來進行輔助考察基礎。
第三,師資隊伍建設是進行雙語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沒有英俄雙語都相對過硬的老師就無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和指導。目前的大學教育要求學生都必須通過英語四級,很多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都通過了英語六級,所以這部分英語成績相對較好而主修俄語的俄語教師將成為這個課程師資隊伍的主力。而以英語為主修專業,而在大學中輔修或者對俄語熟悉和精通的老師將成為這門課程教授的另外的組成部分。第三部分則是懂得英文的俄語外教,他們能幫助主力老師答疑指導,相信通過三方老師的共同努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磨合,不管是在培養學生雙語學習方面還是單純老師的功底方面都會有一個提升。
第四,英俄雙語對比學習的成效考核是驗證這個方法是否有效的重中之重,這就需要一個能夠驗證的方法和機制。選取特點學生進行分組,分別為英語基礎較差,不能進行語言學習遷移的學生組,以及英語基礎較好,有能力找出語言的相通性并已經在學習中得出一些經驗的學生組。第一組同學可以按照正常的老師教授程序學習,對第二組學生進行一定的英俄對比學習引導,并讓該組學生形成學習小組,互相溝通并總結英俄對比學習方法。定期進行小組測驗,記錄兩組學生的成績,并作為平時成績存檔。學期末通過全校俄語統考,將其成績作為最后考試成績,為課題研究做出實際依據。
英俄雙語對比教學是針對剛進入大學校門零基礎的俄語專業學生進行的,俄英雙語對比教學是一個分階段、分課程,具有內在聯系的科學體系,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編制課程。有效利用兩語的相關性進行對比學習,用有限的時間引導學生對俄語及俄羅斯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在現有條件下打好俄語基礎,對學生今后的進一步深造學習俄語以及英語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王春英.試析俄英雙語對比教學的可行性[J].高教研究,2007(11):58-59
[2]薛麗娜.俄英對比法在二外俄語教學中的應用[J].內江科技,2009(7):63.
[3]王金花.俄英對比與二外教學[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8,6(4):55-57.
[4]趙愛國.俄英雙語專業課程建設的幾個問題[J].中國俄語教學,2002,21(1):33-37.
[5]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6]郝 斌.從單一型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教育[M]//俄羅斯語言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