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肖艷,廖露
摘 要:在強調(diào)統(tǒng)籌發(fā)展的當代社會,西部高校的教育發(fā)展被提到相當重要的位置。在綜合國內(nèi)外日語教學相關(guān)研究的基礎(chǔ)上,從學生的角度,探討西部高校在日語學習方面,尤其是日語聽說技能培養(yǎng)方面,指出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并為中國西部高校培養(yǎng)日語應用型人才提出相關(guān)的建議。
關(guān)鍵詞:西部高校;日語;聽說技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9-0186-02
在強調(diào)統(tǒng)籌發(fā)展的當代社會,西部高校的教育發(fā)展被提到相當重要的位置。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就教育改革這一問題提到:著力提高教育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這啟發(fā)西部的高校教育需進行相應的改革,著力將學生培養(yǎng)成適應社會需求的日語應用型人才。
上述背景之下,筆者將在以下內(nèi)容中詳細介紹西部高校日語聽說技能培養(yǎng)中的問題及相關(guān)對策。
一、日語專業(yè)學生在聽說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
1.日語聽說中遇到的母語干擾
(1)語序差異造成的干擾
不管是在聽日語還是在用日語進行會話時,學習者無意識地形成了兩種語言的比較與對譯。但是在語序上,漢語和日語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謂語的位置。在漢語句子中,謂語出現(xiàn)在賓語的前面。而在日語的句子中,謂語出現(xiàn)在賓語的后面。比如:私は本を■います。(我買了書。)因此,普遍存在著即使聽到了句尾的謂語還是無法理解句意的情況。此外,在漢語中,句子的主語被明確指出來,而日語中存在無主語的情況。比如:寂しい■は、家族に■します。(你寂寞的時候可以給家人打電話。)日語的這種無主語或者說隱含性主語,可能會使學習者無法理解句意。
(2)日語會話中的文化差異
初學日語的學習者都有一個通病——漢語式翻譯日語。這可能會造成語意不明,甚至可能造成很大的誤會。比如:當用日語來夸贊中國學生時,可能會說:“すてきですね。”(真漂亮啊!)中國學生可能就會回答:“どこどこ?”(哪里哪里?)這可能會被日本人誤解為中國人并不謙虛。其實,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語言表達不同。從語言教學中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和功能角度來看可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兩者都是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培養(yǎng)的。(束定芳、莊智象,1996)可見,日語學習者要注意學習、了解日本文化,這樣才不會造成貽笑大方的情形。此時應從日本人的文化角度來回答:“ありがどう”即謝謝。
2.過度遣詞酌句
中文“出了火車站是商業(yè)街,請在那右轉(zhuǎn),然后直走。”和“出了火車站,請右轉(zhuǎn),然后直走”是一樣的信息。雖然前者要比后者詳細,但后者并不妨礙問路人找到目的地。聽到“■を出て商店街を右へまっすぐ行ってください”時,“商店街”一詞沒有重要到必須要聽到和理解的地步。日語學習者對“商店街”一詞是處于陌生狀態(tài)時,“遣詞酌句”會對聽話者接受有效信息產(chǎn)生負面影響。日語“を”和“お”的讀音是一樣的,聽話者易將其弄混淆。但是,聽到“はい、1萬■お■かりします,8860■のお返しです”時,即使分辨不出是“を”還是“お”,也要抓住“8860■のお返し”這一有價值的信息。可見,如果把注意力過多集中于某點,對日語學習者來說未必是好事。綜上所述,日語聽說方面的學習上,我們對過度遣詞酌句問題應加以重視。
3.單一模式下的弊端
聽和說作為語言結(jié)構(gòu)的一種形式,在日常交流中是并存的。在語言學習中,同樣是不可隨意分割的,且在用途上也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根據(jù)美國外語教學法專家里弗斯(W.M.Rivers)和坦珀利(M.S.Temperly)的統(tǒng)計,聽和說在人類交際活動中所占比例是位列聽說讀寫等活動之首,這足以證明聽和說的重要性。在學習日語過程中,只說不聽或只聽不說都無法學好日語。這就像人體完成一個簡單的動作需要身體多個部分的共同協(xié)作一樣。但筆者所在學校卻有一些這樣的現(xiàn)象,有一部分同學在聽和說方面有缺陷和不足,他們的改進方法或是一天狂做幾套聽力測試,然后校對答案后就置之不理。或是一味背誦或朗讀日語文章而忽略聽錄音原文。長此以往,日語學習水平并未得到提升。從這一事例中得知日語學習者既不能只顧狂轟濫炸似地泛聽而不去練習口語,也不能一味地將精力放在發(fā)音、語調(diào)等口語上而忽略聽力。
4.聽說課程被重視的程度不夠
據(jù)調(diào)查,中國高校對日語聽說課程安排的課時較少。以筆者所在的吉首大學日語系為例,該校安排的課程表中聽說教程和會話課一周均只有兩個課時。在如上述課程的安排之下,學習者較容易忽略聽和說這兩種語言活動。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關(guān)于他的《索緒爾:本真狀態(tài)和其張力》[1]一書中提到:語言是體現(xiàn)在個體言語行為中的活動、一個不間斷的創(chuàng)造過程。可見,語言是作為動態(tài)的形式被運用在人類的生活中。筆者認為:通過聽和說這兩種語言活動,學習者能夠?qū)⒂】逃跁旧系恼Z言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中國日語學習者在這種“聽說”教程開課較少的教學安排下,使得學生雖然學了日語卻難以將這門語言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為己所用。
二、解決聽說方面問題的有效對策
1.尋找切合自身的方法
在日語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資深者,都會遇到各種語言障礙和學習瓶頸。但若想要學有所成,就需要學習者擺脫瓶頸,克服障礙。筆者認為可以借鑒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提出的“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首先需要正確認識自身在聽說方面存在的關(guān)于非母語劣勢以及學習中出現(xiàn)的不足和弱勢。然后分析出造成這一系列缺陷的具體原因。具體分析過程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可以遵循認知語言學理論。這一理論的優(yōu)點在于加深學習者對語言學習和運用的認知過程以及規(guī)律的了解。日語學習者通過這一理論的指導可以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慢慢探索出日語中存在的語言規(guī)律,促進自身了解學習中存在的差距和缺陷。最后再根據(jù)個人存在的不同缺點、不足以及學習特點探求合適的學習方案。在日語的聽說方面,學習者只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才能在日語學習上全面發(fā)展。
2.聽說結(jié)合
美國教育部于1999年公布實施了《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其中提到的一項標準為:Connections(觸類旁通)。這一標準說明外語學習是一個整體,各種語言活動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不可分割的。學習者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若是將各語言活動相互連接、結(jié)合起來學習(從學習日語的角度來說,也就是將聽和說這兩種語言活動之間的聯(lián)系加以運用)勢必能達到Connections(觸類旁通)這一標準。看動漫、聽日文已經(jīng)成為日語學習者學習日語的方法之一。但是純粹地看動漫、聽日文是無法達到聽和說這兩種語言活動相結(jié)合的要求。筆者在此提出:看動漫、聽日語時,不妨先模仿動漫中人物的說話,再套上自己想表達出的思想說出來。■此,原本呆板的動漫臺詞搖身一變成自己的語言。《夏目友人帳》中的臺詞“引かれ合う何かを求めて、■命に生きる心が好きだよ。”這句臺詞中的“何か”可根據(jù)自己的思維自行設(shè)定。此外,“心”前面的修飾語也能夠自行變換。換上自己思維之后的動漫臺詞,再模仿劇中人說話的口吻說出來。此時,這句話就真正成為自己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因此,采用聽說結(jié)合的方式學習日語,筆者相信在日語這門語言為己所用的方面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3.在“2+X”模式下,提高聽說能力
語言學習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胡壯麟把這一教學方法叫作“協(xié)作式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協(xié)作式學習是促進學生語言學習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內(nèi)容是學生分成小組完成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筆者認為:通過協(xié)作式學習,日語學習者在互助共勉的氛圍下,日語學習能夠得到一定的改善。“2+X”學習模式即是由協(xié)作性學習這一啟發(fā)而總結(jié)概括出的學習模式。“2+X”模式中的“2”指:不少于兩個人組成聽說學習小組,“X”指:通過協(xié)作式學習,達到聽說能力提高程度大于獨自學習的效果。在“2+X”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從單調(diào)的背誦中解放出來,轉(zhuǎn)而進入聽說的小組對話的學習中,從而達到能夠?qū)嵸|(zhì)性地運用日語的效果。比如: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yè)的學生就采取這樣的方法來進行語感培養(yǎng)。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幾個日語專業(yè)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堅持使用日語來進行交流。由于這種模式是以小組交流為主的,促使小組成員需要聽懂日語并用日語來表達。因此,通過諸如此類的訓練,學生的日語聽說能力在循序漸進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一定的提高。
本文以吉首大學為例,探索西部高校日語學習者在日語的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結(jié)合西部高校的具體情況,從理論和實際兩個方面著手,力求探尋符合西部高校特點的有效對策。希望能夠為日語學習者在日語學習中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裴文.索緒爾:本真狀態(tài)及其張力[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2]王艷影.大學日語綜合教學模式探索[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0(1).
[3]莫曉寧.關(guān)于高校日語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社科縱橫,2005(1).
[4]楊晶.日語特點分析[J].考試周刊,2011(5).
[5]北京師范大學日文系.日語教育與日本學研究論叢:第2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Stephen Krashen.The Power of Reading.Second Edition.2004
[7]Stephen krash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981.
[8]M Swain.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
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S.Grass.C.Madden.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Rowley.M A:New bury HowesPublisher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