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徐英哲



摘 要:基于當前就業指導工作中呈現的指導教師隊伍由就業部門行政人員及各院系主管學生工作副書記與輔導員組成(“1+1”模式),在借鑒前人勝任特質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采用了定量的研究方法,對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勝任力模型進行了實證研究,探索并驗證了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勝任力模型,同時編制了《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勝任力測評問卷》,并對問卷的信效度等指標進行了驗證。
關鍵詞: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勝任力模型;探索;驗證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9-0252-02
現階段,各高校一般采取由就業部門牽頭建立就業指導課程教研室的模式,向本科階段各年級學生講授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指導教師隊伍由就業部門行政人員及各院系主管學生工作副書記與輔導員組成(“1+1”模式)。深入研究高校就業指導教師的勝任特質,對促進指導教師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和專家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于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目標,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McClellad回顧過去勝任力理論的發展歷程,將勝任力總結為“勝任力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概念、態度或價值觀、具體知識、任職或行為技能——也是可以被準確測量或計算的某些個體特性,這些特性能夠明確的區別出優秀績效執行者和一般績效執行者,或者說能夠明確的區別出高效的績效執行者和低效執行者”。
一、研究過程、對象與內容
1.預研究。首先分別選取了不同年齡、性別、學歷、工作年限的就業行政人員與教授就業指導課程的輔導員各5名,對其進行行為事件訪談,編制訪談提綱。
2.選取黑龍江、遼寧、吉林三省14所高校,30名就業指導教師,其中包括14名在校就業中心或招生就業處的專職就業指導教師,16名從事就業指導課程教授的專職輔導員,對其進行行為事件訪談。
3.根據獲得的勝任特征要素編制《高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預測調查問卷》。以黑龍江省高校就業指導教師為被試群體,發放問卷250份,回收后有效問卷為184份。抽樣調研的184名就業指導教師中,輔導員為113人,占總抽樣人數的61.3%;校就業中心或招就處專職從業者28人,占15.2%;院系主管學生工作副書記25人,占總抽樣人數的13.6%;院系就業工作助理10人,占總抽樣人數5.4%。
從抽樣數據分析,專職輔導員是就業指導隊伍的主力,高校就業指導教師隊伍整體呈現出以各院系主管學生工作的教師、就業工作專職工作教師為隊伍主體的“1+1”模式。
4.對預測數據進行分析。使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第一,因素分析可行性檢驗。使用KMO(Kaiser-Meyer-
Olkin)檢驗以及巴特利球形檢驗(BartlettTestOfSphericity),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相關關系分析,以判斷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KMO=0.875,大于0.5,表示該數據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同時,Bartlett球形檢驗達到顯著性水平,說明母群體的相關矩陣中存在有共同因素,該數據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第二,因素分析的結果。通過SPSS19.0統計軟件對問卷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通過promax最優斜交法旋轉,旋轉后提取了7個公共因子,其累計方差貢獻率為56.610%。
第三,勝任特征因子命名與模型構建。對各個勝任特征因子進行命名,經過總結,得出出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勝任力模型由以下7維度組成:(1)學生主體,(2)職業能力,(3)專業素養,(四)成就特質,(五)創新學習能力,(6)溝通協作,(7)科研能力。
5.使用Mplus7.0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分析問卷的結構,對高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作進一步驗證。使用Mplus7.0軟件進行處理,對已獲得的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勝任力模型進行驗證,依據各個項目得分的協方差矩陣完成參數估計。擬合優度的卡方檢驗X2=890.667(P=0.0),df=608,X2/df=1.465,小于5,說明模型可以接受;近似誤差平方根(RMSEA)為0.050,小于0.10,其值介于0.05-0.08之間,標準化殘差均方根(SRMR)為0.065,小于0.08,表示模型擬合較好;TLI、CFI、IFI的數值接近0.9的臨界值,說明模型可以接受。
6.因子權重分析。每個公共因子都包含了相應的原始變量,以這些原始變量(勝任特質要素)的平均值作為該因子的所得分數,所有因子的得分作為總分,可以計算出各個勝任特質要素的權重,以此為勝任力模型應用研究提供權重依據。
7.對問卷的項目區分度、信度和效度進行分析,鑒定問卷的有效性。
第一,項目區分度分析。項目區分度使用各個項目的所得分數與其所屬因子分數的相關系數表示。在本研究中,每個項目與其所屬因子總分之間的相關程度較高,同時高于這一項目與其他因子總分的相關值。說明《高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調查問卷》中問卷項目的區分度較高。
第二,問卷效度分析。通過計算各分量表間的相關系數、各分量表與整個測驗總體分數之間的相關系數可以考察問卷的結構效度。本研究中,各個因子與總體分數之間存在強正相關,相關系數在0.653—0.848之間;各個因子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相關,相關系數在0.314—0.619之間。各個因子分與總體分數之間的相關系數均明顯高于各因子之間的相關系數,表明問卷結構效度良好。
第三,問卷信度分析。分量表和總體測驗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采用Cron-bachɑ系數作為衡量指標。《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勝任力模型調查問卷》各因子的ɑ系數均高于0.60,量表的α系數達到了0.932,說明此問卷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驗證所得結果完全可以接受。通過問卷的項目區分度、信度和效度檢驗,表明自編問卷達到了統計學要求的較好水平。
二、結論
高校就業指導教室勝任力模型具有多層次、多維度的結構,其中包括包括7個因子,37項勝任特征要素。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各項擬合指標都已達到較好水平,該勝任力模型擬合良好,問卷的性能及結構接近理想標準和要求。《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勝任力模型調查問卷》項目區分度較高,問卷7個因子的α系數均在0.60以上,總量表的α系數達到了0.932,代表此問卷的信度很高。問卷中各因子分與總體分數之間的相關關系均大于各因子之間的相關程度,表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根據本研究獲得的勝任特質模型,可以編制《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勝任力測評問卷》,用于高校就業指導從業人員的招聘及選拔,同時針對其具有的基礎特質進行加以后續的培訓,以便有針對性地提高就業隊伍的職業能力,促進高校就業指導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和專家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徐建平.教師勝任力模型與測評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4.
[2]余新麗.勝任力:高校就業指導教師研究的新視角[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3).
[3]劉世勇.陳莎.高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的構建與檢驗[J].湖北社會科學,2011(03):169-170.
[4]吳明隆.SPSS統計應用實務[M].北京:辭學出版社,2003.
[5]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24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