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在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中,民族關系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強化中華民族的國家意識和各族群眾共有價值觀的核心地位,承認、尊重各民族自己特有的少數民族價值觀,是“多元”和“一體”完整和完善的結合,是建設和諧民族關系的有力舉措。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弘揚各族群眾先進的價值觀,對實現民族和諧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教育
中圖分類號:G6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9-0288-02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之間在語言、文字、生活方式、發展程度上都存在諸多差異,這也是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尊重民族差異,平等相待各民族,才能實現民族團結和民族和諧。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弘揚各族群眾先進的價值觀,對實現民族和諧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少數民族傳統價值觀的特征
少數民族傳統價值觀,既是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有自身鮮明的特點。由于歷史的原因及地理環境、民族心理、民族習俗、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的差異,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極不平衡,在價值觀方面反映出不同特點。但是,從整體而言,在這些個性特點的背后,仍有共性的一面,具體說來,包括如下幾點:
(一)濃厚的宗教性
我國少數民族宗教形態豐富,類型齊全,是包容和沉積少數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儲藏庫。包括有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包括漢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藏傳佛教、基督教含天主教、伊斯蘭教等等“宗教信仰是傳統歷史和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社會文化現象”任何宗教都是真實的,任何宗教都是對既存的人類生存條件做出的反應,盡管形式有所不同。宗教力圖用神的觀念來解釋世界,解釋自然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內心信念,規范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交往等行為,維持社會的正常秩序。
(二)豐富的習俗性
在不同的文化生態環境下,不同少數民族形成各具特色的眾多風俗習慣,在每一個民族中,都可以找到充滿鮮明個性的文化事象,多樣性是少數民族習俗的顯著特點,這使得少數民族價值觀反映出豐富的習俗性特點。從少數民族的飲食、居住、審美、節日、禮儀等習俗中,無不發現本民族價值觀的影子。
(三)系統的整體性
價值觀是少數民族文化系統的內核,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少數民族價值觀貫穿于少數民族文化系統的各個層次中,實物、心物、心理,反映出一種整體性的特征。價值觀貫穿于文化的實物、心物、心理各個層次之中,形成某一少數民族特有的整體性文化。
(四)生動的具象性
具象,是少數民族傳統價值觀的又一個重要特征。具象就是借助某種事物的具體形象或原理,來闡明特定的概念、情感和意象。少數民族一方面從對大自然種種姿態的觀察中獲得某種啟示,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認識套到自然界里。然后借助具象來認識事物、征服自然。通過類比于自己已有的內在經驗,如動作、目的、愿望、恐懼等來設想自然界。自然現象被人對象化后,成了有意志的現象,它具有對人的行為按特定的模式做出反應的特性。
(五)開放的兼容性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開放、兼容而不是封閉和保守的系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流動交往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相互交融,通過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因子來不斷豐富、發展自己,做到“和而不同”,這樣,作為一個民族文化核心的少數民族價值觀會融合不同質的文化因子。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現狀
價值觀是個體從自身需要出發,按照自己對事物所理解的重要性,經過多次反復所形成的相對穩定、包含情感和認知成分的進行評價和抉擇的觀念系統。
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于自己的民族,從小受到中華民族愛國傳統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和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民族民間文學、節日風俗、內部社會規范等因素的影響,并且通過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意識形態體現出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價值觀深深地打著各少數民族經過歷史積淀下來的執著和信念,并滲透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規范之中,影響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和行為。從形式上把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主要分為政治、人生、道德、擇業、愛情價值觀等。
(一)政治觀
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政治態度總體來說是積極的。他們雖然多數生活在地理環境條件相對較差、經濟欠發達地區,但在黨的民族政策、扶貧政策、對口支援政策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青年有了上大學的機會。由于過去生活條件艱苦、信息閉塞,進入大學后,有了更為便捷的獲取信息的渠道,他們更多地關注國際形勢的變化、國內大政方針的制定,對黨和政府制定重大舉措以及對重大事件的處理,能夠表示理解、贊同和支持。尤其關注黨和政府制定的有關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政策和重大舉措,關心家鄉的發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政治思想主流是好的。但在個別學生思想深處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極少數大學生仍然留有極端民族主義的思想,排斥非本民族思想文化的吸收,具體表現為學習漢語不積極,進步較緩慢。
(二)人生價值觀
在黨的民族政策和各項優惠、扶貧、對口支援等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少數民族大學生切身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對人生充滿了希望,為祖國富強、家鄉繁榮而努力學習的意識進一步增強。而且由于從小生活環境的艱苦,練就了少數民族大學生不畏艱苦、頑強拼搏的精神,特別是受到學習和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和獲得國家各類獎、助學金,使少數民族大學生表現出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但也有少數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貧困、漢語水平較低、文化課基礎薄弱、人際交往能力不強、就業受挫等因素影響,表現出自暴自棄、消極等待,甚至個別學生只重眼前利益和物質利益,缺乏遠大理想,只貪圖一時的物質享受,不愿付出艱辛的努力,沒有明確的人生追求。
(三)道德價值觀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對待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少數民族傳統美德方面,有較為一致的認同。能夠不斷弘揚少數民族傳統美德中的積極因素,在對待愛國奉獻問題上排在前5位的是“個人事小國家是大”、“熱愛祖國”、“維護國家利益”、“奉獻”、“國家發展是前提”。在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上,大多數學生能夠忠誠和服從國家利益,把國家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在個人品德方面,少數民族大學生呈現出“真誠待人”、“誠信”、“有良心”、“孝順”、“與人為善”、“民族平等”、“同甘苦”等品質。但由于受到本民族族群意識的影響,他們更多的是善于與本民族的同學進行交往,集體榮譽感和集體歸屬感弱化,偏重于本族群同學的聚會和交往,對院(系)和學校的活動關注度較低,建立的少數民族學生社團較少,組織院(系)或學校的活動較少,參與度也較低。雖然有正確的是非、榮辱、美丑觀念,但只崇尚道德的行為,而不愿親身去實施道德高尚的行為。
(四)職業價值觀
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偏遠的農牧區,“知識改變命運”的渴望非常強烈,希望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堅定,進入大學以后,有了優越的學習條件,不僅可以學到廣博的理論知識,還有機會學到很多的實用技術,這些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夯實專業基礎知識、盡可能多的學習實用技術、獲得更多的證書是他們努力的目標,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五)愛情價值觀
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已經完全摒棄了過去少數民族早婚的舊習俗,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愛情問題,能夠把愛情建立在純真、美好的情感之上,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但由于受到網絡和城市生活的影響,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受到西方“解放愛情”思潮的影響,把愛情變成了物質交易,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的“快餐式愛情”屢見不鮮。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經受挫折能力較弱,不能正確處理學業與愛情的關系,忙于談戀愛,而疏于學習,使學習成績下降,壓力過大而產生輕生。
三、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與引導
從以上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我們可以看到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的本質和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也不可否認的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呈現出功利性、多元性和矛盾性的特點。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針對少數民族的特點,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有針對性進行價值觀教育和引導,使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對我國“西化”和“分化”的圖謀,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高校一直以來就是成為他們進行干擾、滲透和破壞的突破口。因此,要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首先要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必須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元化指導地位。進一步增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終做到立場十分堅定、旗幟十分鮮明。
(二)加強人生觀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人生價值的實現有兩個方面:意識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表現為個人對社會的義務、責任、創造、奉獻和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因此,要想取得少數民族大學生人生價值的充分實現,就必須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于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相統一,協調發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應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并且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這是實現大學生人生價值的首要條件。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涉及的領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會公共生活、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三大領域。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成長凝聚著黨和國家的關心、支持和培養,無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三免一補”、內地初中班、內地高中班,還是高等教育的各類獎學金、助學金,少數民族大學生都是受益者,少數民族大學生應常懷感恩之心、報國之志,發奮學習,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創設適當的公眾輿論氛圍,增強對少數民族優秀價值觀的傳承
每一個民族都有對本民族的一種認同,并具有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征。在族際交往和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每一個民族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向其他民族顯現自己的“形象”。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大大減少了公眾親身體驗的概率,人們對少數民族的印象更多的來自大眾傳媒,而在當代的傳媒環境中,更多報道的是民族地區的落后、沒有文化、貧窮的一面。這些報道逐漸形成了對少數民族的刻板印象。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高校常處于一種弱勢的地位。大眾傳媒作為營造社會共同價值體系、形成社會共同認識的途徑之一,要創設適合少數民族優秀價值觀傳承的公眾輿論氛圍,積極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品位、認識水平、時尚潮流,通過長期的文化熏陶形成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識別能力。
(四)加強和培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自信
民族自信心是民族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建立在對本民族文化特質的肯定性評價之上。這種自信心在與其他文化接觸時,能夠對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都采取分析的態度進行客觀評價。如果我們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一味地追求對現代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而忽略對本民族文化和傳統的繼承和弘揚,那么即使有了深厚的文化積淀、有了較高的學歷、有了精湛的實用技術,若干年后,少數民族大學生已不知道自己是哪個民族,或對本民族的文化和傳統一無所知,那么這樣的學習和教育的本質意義是有待商榷的。
參考文獻:
[1]徐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價值觀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8(3).
[2]黃希庭,鄭涌.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楊柳新.大學的價值觀教育與文化認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4).
[4]孫體楠.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價值觀狀況與教育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09(2).
[5]蔡文伯,馬杰.多元化背景下新疆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與文化認同[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