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嵐 應琴
摘 要 決策是指從可供選擇的方案當中做出選擇的過程,是哲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都感興趣的領域。本文將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對決策的經典理論、自然條件下決策、基本模型等幾方面對決策研究進行綜合評述,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將決策研究擴展到更多領域。
關鍵詞 認知心理學 決策 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Cogni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ecision
WEI Lan, YING Qi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Abstract Decision-making is the process of making a choice from the options available to them, is an area philosophers, economists, psychologists, neuroscientists are interest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decision-making natural condition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basic model of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decision-making studies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 will be extended to more areas of decision-making research.
Key words cognitive psychology; decision; research status
0 引言
Bechara①等人認為決策是從一系列直接的可能的行為選擇中做出最有利回應的能力,是哲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都感興趣的領域。本文將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對決策的基本觀點、理論模型等幾個方面介紹研究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以期對決策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1 決策基本觀點
1.1 經典決策理論(CDT)
經典決策理論認為,作決定是在有著特定目標的可選項間進行行為選擇,決策的三個成分是:(1)選項、行為過程;(2)對選項的信念;(3)結果期望(消極或積極的)。CDT強調在一定的理性標準下如何、為什么做決定,該標準是建立在優先性基礎上。在做決策時的目標是實現對結果的預期以及如何為了實現目標而使用信息。預期的價值通過線性模型表征,是可能性與效價間的乘積關系。它假設個體是精確的、一致的加權信息的結合體,有能力做出有邏輯性、有經驗的、正確的判斷。②然而,CDT不能在真實的環境中解釋行為和決策。該理論的描述能力是有限的,因為它看待所有的決策時是相同的,作對比時按照相同的標準,但事實上個體并不會按照標準模型做決策。
1.2 自然條件下決策(NDM)
NDM包括四個階段:(1)情境知覺:該階段被試感知環境。理論上該階段將由物理模型得到的原始數據轉化為復雜的符號;(2)情境評估:在知覺環境后被試嘗試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了解情境;(3)策略選擇:被試在當前目標和情境的基礎上選擇策略;(4)操作程序:感知環境后認識環境、決定行為,被試開始行動并進行評估。在NDM中被試要公平地衡量所有計劃。當被試面對多種計劃要選擇時,他將選擇權重最優先的一個或從這些優先權重中隨機選擇一個。如果計劃成功,則權重增加,如果失敗則降低。然而,考慮每個計劃的權重是不現實的。人們很少會把不同想法的比例看成一樣。優先權是在個體差異的基礎上計算的。當面對不同的可實施計劃時,被試將會挑選與其更匹配的一個。如果能進入好的情境,選擇的計劃優先權將提高,反之則降低。當計劃的權重低于閾限值時,被試將轉向第二個計劃。③
2 決策的主要模型
2.1 理性模型
理性模型進行過程預測,假定決策者在決策環境中不可避免要注意所有相關信息,這些信息的整合不受外部或內部因素的影響。最近,研究者不再僅僅根據決策過程特征去驗證理論,而是發展了新的結構模型形式用于提升預測效度。不考慮關于信息理解的假設,理性模型在優先權與選擇的關系上有重要假設,它假定人們有穩定的優先權,優先權通過決定顯現出來。優先權穩定性假設使得結構建模成為了政策制定者和市場銷售人員做決策時的一種有效預測工具。④從理性模型中提出兩點假設:(1)信息獲取是完全的,沒有信息被忽略,所有的信息是固定的(強理性模型)。(2)信息獲取是不完全的,在基于出現水平的結構化模型中屬性減弱(寬泛的理性模型)。
2.2 有限理性模型
有限制的理性模型概念由Herbert提出,描述啟發式作為趨勢去選擇第一個可利用的選項,該選項需要滿足可接受的閾限。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們又提出了優先啟發式、認知啟發式。⑤通過實驗模擬得出啟發式優于建立在完全信息基礎上的理性模型,然而該結果僅適用于有時間壓力下的特定決策任務。通過不同啟發式,有限理性模型對于在認知容量有限時如何優化決策給出了回答。然而同時又提出另一問題:在可獲得的啟發式間決策者如何選擇?對此最突出的解釋是元認知消耗理論,它認為決策者選擇啟發式是建立在精確信息交換的基礎上。⑥根據特定選擇規則的不同,這些理論都認為決策者在選擇問題時存在心理表征,啟發式是在元認知策略選擇規則基礎上建立的。
2.3 序列樣本模型
在執行任務的每一瞬間,基于當前出現的信息,注意轉移到任務信息的特定維度,它促使對每一選項進行評估。隨著注意轉移到其他維度,每個選項效價累積到全面激活的水平。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某一選項的優先權超過激活水平,該選項被選擇。Gold⑦認為這樣的閾限積累模型將代表大腦對不同刺激的反應方式。決策場模型是一個特殊的序列樣本模型。它允許一個非中性的最初優先權,意思是在考慮任意與任務相關的信息前會存在對特殊選項的偏好。它假設信息樣本是建立在相對重要的不同任務維度的基礎上,然而過程是隨機的。伴隨的信息用于對每一選項進行心理情感反應,這些反應大部分是基于先前的經歷。如果對一選項有強的正向反應,對另一個有弱的正向反應,那么相對來說對后者的考慮會較少。每一項產生的效價,在每個時刻,隨著時間推移得到對其的優先權。
3 總結
以上我們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描述了決策的不同觀點及基本模型。今后的研究可以將決策擴展到更多領域,研究不同情境下的決策過程,搭建適應該領域的認知模型。同時,加強對決策相關影響因素的探討,挖掘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以期為決策者提供更多的思路。
基金項目:西南科技大學博士基金12zx7105
*通訊作者:魏嵐
注釋
① Bechara, A., Damasio, H., & Damasio,A.R.(2000). Emotion,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orbitofrontal cortex[J].Cerebral cortex,10(3):295-307.
② Falzer P R. Cognitive schema and naturalistic decision making in evidence-based practices[J].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2004.37(2):86-98..
③ Alavizadeh F, Moshiri B, Lucas C. Application of naturalistic decision making to emergency evacuation simulations[M]//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ories,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8:14-25.
④ McFadden D. Economic choic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3):351-378.
⑤ Goldstein D G, Gigerenzer G. Models of ecological rationality:the recognition heuristic[J].Psychological review,2002.109(1):75.
⑥ Beach L R, Mitchell T R. A contingency model for the selection of decision strateg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8.3(3):439-449.
⑦ Gold J I, Shadlen M N. Neural computations that underlie decisions about sensory stimuli[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1.5(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