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代龍+吳立平+鄧景陽
【摘要】 目的 探討破解微小腦動脈瘤急性期行栓塞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微小腦動脈瘤破裂急性期患者40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15例)和觀察組(25例), 對照組患者行開顱手術, 觀察組患者行動脈介入栓塞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并開展比較與分析。結果 對照組2例患者發生了再出血情況, 發現后立即開展了二次手術。觀察組未發生再出血情況, 經12個月隨訪亦無復發產生。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為73.3%, 觀察組為88.0%, 觀察組顯著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死亡率為6.7%, 觀察組為4.0%, 兩組患者的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本次研究開展介入栓塞治療獲得的臨床效果較好, 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使其生命體征恢復至穩定狀態, 并且再出血幾率較低, 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關鍵詞】 腦動脈瘤;破解;微?。患毙云?;栓塞治療
Acute embolism treatment of micro cerebral aneurysms ZHANG Dai-long, WU Li-ping, DENG Jing-yang. Shilong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52332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cro cerebr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in acute period.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3, 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rupture of micro cerebral aneurysm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15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25 cases),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surgical operation, observation group underwent arteri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2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had rebleeding, discovered immediately launched the second opera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no rebleeding occurred after 12 months follow-up.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73.3%, 8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as 6.7%, 4% in observation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rat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0.05). Conclusion This study carried out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for a better treatment,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the vital signs of recovery to steady state, and a low probability of rebleeding, so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extension.
【Key words】 Cerebral aneurysm; Crack; Micro; Acute stage; Embolism treatment腦動脈瘤破裂的致殘率及病死率極高, 再出血和腦血管痙攣是病情惡化及致死的主要原因[1]。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介入栓塞治療該疾病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特別對于微小腦動脈瘤破裂患者, 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病情, 提高生存率。本次研究對25例患者開展了介入栓塞治療, 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破裂微小腦動脈瘤急性期患者40例, 均存在頭痛、嘔吐的臨床表現, 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瞳孔擴大與偏癱。入院后均行基礎對癥治療, 待患者情況穩定后開展CT掃描檢查, 檢查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存在蛛網膜下腔出血, 主要出血部位集中在前下縱裂、小腦幕與單側側裂池。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15例與觀察組25例, 對照組中男8例, 女7例, 平均年齡為(45.2±7.9)歲, 平均發病時間為(0.9±0.5)d;觀察組中男14例, 女11例, 平均年齡為(44.9±8.1)歲, 平均發病時間為(1.0±0.4)d。兩組樣本的年齡、性別等基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開顱手術, 其中翼點手術入路9例, Pool手術入路6例, 15例患者均給予動脈瘤夾閉手術, 3例患者增加動脈瘤包裹固定手術。觀察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療, 經全麻后在股動脈處開展穿刺, 利用微導管判斷腫瘤體積與形態, 依據腫塊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彈簧圈, 經導管的協助置入動脈瘤內, 逐次將瘤腔完整填塞。手術結束后依據患者的個人情況選擇增加腰大池引流。
1. 3 觀察指標 治療后開展12個月的隨訪,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 記錄患者致殘情況、優良率與死亡率, 并開展比較與分析。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治療后, 對照組2例患者發生了再出血情況, 發現后立即開展了二次手術。觀察組未發生再出血情況, 經12個月隨訪沒有復發產生。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為73.3%, 觀察組為88.0%, 觀察組顯著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的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3 討論
破解微小腦動脈瘤急性期患者的發病較危急, 在臨床進行治療時, 醫護人員首先需要詳細了解患者體征、發病癥狀、有無病史和CT掃描結果等資料, 以此對出血情況作出快速準確的判斷。傳統治療急性破裂腦動脈瘤時, 由于受到落后治療技術和設備的影響, 尤其是神經影像設備不完善, 大多患者只能選擇保守治療的辦法, 醫護人員首先緩解患者病情后再等待下一步治療, 經這種治療方式治療后, 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會在術后2周內出現二次出血癥狀, 嚴重者直至死亡。隨著現在科學技術和醫學臨床研究的進步, 神經影像設備向高科技、高精準標準飛速發展, 成功有效的治療手段技術也得以進一步完善和推廣, 為成功治療急性期破裂腦動脈瘤奠定了堅實基礎。
診斷技術的提高也推動了治療方法的創新, 當前急性期患者多以開顱手術和栓塞治療作為首選治療方法, 兩者的治療結果也成為臨床討論的焦點問題。研究顯示腦動脈瘤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為再出血的發生[2], 而栓塞治療通過利用彈簧圈將瘤腔致密填塞, 能夠降低再出血的幾率, 提高治療結果。國內學者李寶民等[3]的研究中對腦動脈瘤破裂患者開展栓塞治療, 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經隨訪發現無再出血發生。同時該種治療方法具有創傷小、無殘留傷口的優點, 避免了開顱手術潛在的并發癥風險。本次研究中對25例患者給予了介入栓塞治療方式, 經治療后患者優良率較高, 顯著好于對照組患者, 隨后開展的12個月隨訪工作中發現, 無再出血或復發情況。提示雖然患者的費用較大, 但是避免了開顱夾閉帶來的腦損害, 值得推廣[4]。即便栓塞治療的效果比較理想, 但仍存在一定不足, 存在造影劑過敏體質患者無法開展相關手術治療, 手術對醫師的要求較高, 操作失誤會引發血管的破裂。治療開展前嚴格的術前準備與豐富的操作經驗可以降低手術風險, 達到預期目標。
綜上所述, 本次研究開展介入栓塞治療獲得的臨床效果較好, 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使其生命體征恢復至穩定狀態, 并且再出血幾率較低, 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何建軍,佘曉春.早期介入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破裂30例.實用醫學雜志,2011,27(3):544-545.
[2] 張德明,陳卉,李智慧.腦動脈瘤破裂的急診手術治療.中國醫師雜志,2005,7(10):1416-1417.
[3] 李寶民,李生,王君,等.腦動脈瘤破裂出血的急診栓塞治療.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8):507-509.
[4] 付卯宏,連澤豪,李文.破裂腦動脈瘤急性期治療32例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2,7(19):70-71.
[收稿日期:2014-03-11]endprint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開顱手術, 其中翼點手術入路9例, Pool手術入路6例, 15例患者均給予動脈瘤夾閉手術, 3例患者增加動脈瘤包裹固定手術。觀察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療, 經全麻后在股動脈處開展穿刺, 利用微導管判斷腫瘤體積與形態, 依據腫塊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彈簧圈, 經導管的協助置入動脈瘤內, 逐次將瘤腔完整填塞。手術結束后依據患者的個人情況選擇增加腰大池引流。
1. 3 觀察指標 治療后開展12個月的隨訪,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 記錄患者致殘情況、優良率與死亡率, 并開展比較與分析。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治療后, 對照組2例患者發生了再出血情況, 發現后立即開展了二次手術。觀察組未發生再出血情況, 經12個月隨訪沒有復發產生。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為73.3%, 觀察組為88.0%, 觀察組顯著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的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3 討論
破解微小腦動脈瘤急性期患者的發病較危急, 在臨床進行治療時, 醫護人員首先需要詳細了解患者體征、發病癥狀、有無病史和CT掃描結果等資料, 以此對出血情況作出快速準確的判斷。傳統治療急性破裂腦動脈瘤時, 由于受到落后治療技術和設備的影響, 尤其是神經影像設備不完善, 大多患者只能選擇保守治療的辦法, 醫護人員首先緩解患者病情后再等待下一步治療, 經這種治療方式治療后, 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會在術后2周內出現二次出血癥狀, 嚴重者直至死亡。隨著現在科學技術和醫學臨床研究的進步, 神經影像設備向高科技、高精準標準飛速發展, 成功有效的治療手段技術也得以進一步完善和推廣, 為成功治療急性期破裂腦動脈瘤奠定了堅實基礎。
診斷技術的提高也推動了治療方法的創新, 當前急性期患者多以開顱手術和栓塞治療作為首選治療方法, 兩者的治療結果也成為臨床討論的焦點問題。研究顯示腦動脈瘤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為再出血的發生[2], 而栓塞治療通過利用彈簧圈將瘤腔致密填塞, 能夠降低再出血的幾率, 提高治療結果。國內學者李寶民等[3]的研究中對腦動脈瘤破裂患者開展栓塞治療, 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經隨訪發現無再出血發生。同時該種治療方法具有創傷小、無殘留傷口的優點, 避免了開顱手術潛在的并發癥風險。本次研究中對25例患者給予了介入栓塞治療方式, 經治療后患者優良率較高, 顯著好于對照組患者, 隨后開展的12個月隨訪工作中發現, 無再出血或復發情況。提示雖然患者的費用較大, 但是避免了開顱夾閉帶來的腦損害, 值得推廣[4]。即便栓塞治療的效果比較理想, 但仍存在一定不足, 存在造影劑過敏體質患者無法開展相關手術治療, 手術對醫師的要求較高, 操作失誤會引發血管的破裂。治療開展前嚴格的術前準備與豐富的操作經驗可以降低手術風險, 達到預期目標。
綜上所述, 本次研究開展介入栓塞治療獲得的臨床效果較好, 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使其生命體征恢復至穩定狀態, 并且再出血幾率較低, 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何建軍,佘曉春.早期介入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破裂30例.實用醫學雜志,2011,27(3):544-545.
[2] 張德明,陳卉,李智慧.腦動脈瘤破裂的急診手術治療.中國醫師雜志,2005,7(10):1416-1417.
[3] 李寶民,李生,王君,等.腦動脈瘤破裂出血的急診栓塞治療.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8):507-509.
[4] 付卯宏,連澤豪,李文.破裂腦動脈瘤急性期治療32例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2,7(19):70-71.
[收稿日期:2014-03-11]endprint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開顱手術, 其中翼點手術入路9例, Pool手術入路6例, 15例患者均給予動脈瘤夾閉手術, 3例患者增加動脈瘤包裹固定手術。觀察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療, 經全麻后在股動脈處開展穿刺, 利用微導管判斷腫瘤體積與形態, 依據腫塊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彈簧圈, 經導管的協助置入動脈瘤內, 逐次將瘤腔完整填塞。手術結束后依據患者的個人情況選擇增加腰大池引流。
1. 3 觀察指標 治療后開展12個月的隨訪,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 記錄患者致殘情況、優良率與死亡率, 并開展比較與分析。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治療后, 對照組2例患者發生了再出血情況, 發現后立即開展了二次手術。觀察組未發生再出血情況, 經12個月隨訪沒有復發產生。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為73.3%, 觀察組為88.0%, 觀察組顯著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的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3 討論
破解微小腦動脈瘤急性期患者的發病較危急, 在臨床進行治療時, 醫護人員首先需要詳細了解患者體征、發病癥狀、有無病史和CT掃描結果等資料, 以此對出血情況作出快速準確的判斷。傳統治療急性破裂腦動脈瘤時, 由于受到落后治療技術和設備的影響, 尤其是神經影像設備不完善, 大多患者只能選擇保守治療的辦法, 醫護人員首先緩解患者病情后再等待下一步治療, 經這種治療方式治療后, 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會在術后2周內出現二次出血癥狀, 嚴重者直至死亡。隨著現在科學技術和醫學臨床研究的進步, 神經影像設備向高科技、高精準標準飛速發展, 成功有效的治療手段技術也得以進一步完善和推廣, 為成功治療急性期破裂腦動脈瘤奠定了堅實基礎。
診斷技術的提高也推動了治療方法的創新, 當前急性期患者多以開顱手術和栓塞治療作為首選治療方法, 兩者的治療結果也成為臨床討論的焦點問題。研究顯示腦動脈瘤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為再出血的發生[2], 而栓塞治療通過利用彈簧圈將瘤腔致密填塞, 能夠降低再出血的幾率, 提高治療結果。國內學者李寶民等[3]的研究中對腦動脈瘤破裂患者開展栓塞治療, 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經隨訪發現無再出血發生。同時該種治療方法具有創傷小、無殘留傷口的優點, 避免了開顱手術潛在的并發癥風險。本次研究中對25例患者給予了介入栓塞治療方式, 經治療后患者優良率較高, 顯著好于對照組患者, 隨后開展的12個月隨訪工作中發現, 無再出血或復發情況。提示雖然患者的費用較大, 但是避免了開顱夾閉帶來的腦損害, 值得推廣[4]。即便栓塞治療的效果比較理想, 但仍存在一定不足, 存在造影劑過敏體質患者無法開展相關手術治療, 手術對醫師的要求較高, 操作失誤會引發血管的破裂。治療開展前嚴格的術前準備與豐富的操作經驗可以降低手術風險, 達到預期目標。
綜上所述, 本次研究開展介入栓塞治療獲得的臨床效果較好, 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使其生命體征恢復至穩定狀態, 并且再出血幾率較低, 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何建軍,佘曉春.早期介入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破裂30例.實用醫學雜志,2011,27(3):544-545.
[2] 張德明,陳卉,李智慧.腦動脈瘤破裂的急診手術治療.中國醫師雜志,2005,7(10):1416-1417.
[3] 李寶民,李生,王君,等.腦動脈瘤破裂出血的急診栓塞治療.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8):507-509.
[4] 付卯宏,連澤豪,李文.破裂腦動脈瘤急性期治療32例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2,7(19):70-71.
[收稿日期:2014-03-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