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
藿香正氣水是很多家庭藥箱的長期“住客”之一。藿香正氣水為傳統中成藥,由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白術、陳皮、厚樸、炙甘草等組成。具有解表和中,理氣化濕的作用。主治外感風寒,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低熱)、惡寒、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腹瀉、口淡、舌苔白膩等。它還可以治療女性因濕寒引起的月經遲緩,男科濕寒下注,就連皮膚濕疹也可以外用藿香正氣水來消除癥狀。下面我們就藿香正氣內服、外用法及其不同劑型特點作一介紹,供大家參考。
一、藿香正氣內服法
1.水土不服。外出時如果水土不服,易出現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胃腸道不適的癥狀。外出時帶上一盒藿香正氣水,有備無患。藿香正氣水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作用,出現上述癥狀時,每次服10毫升,每天3次,能夠緩解癥狀。
2.美尼爾綜合征(眩暈、耳鳴、耳聾):出現美尼爾綜合征時,可每天3次,每次服用10毫升藿香正氣水,連用3~5天。癥狀改善后,再用六君子丸調理。
3.小兒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常與“濕病”有關。以消食和胃藥加點健脾化濕藥,事半功倍。方法是:取山楂、神曲各6克,麥芽10克,水煎去渣,再加入藿香正氣水20毫升,分3次服,連用3天。
4.女性白帶過多。藿香正氣水10毫升,每天3次,連服5~7天。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認為藿香正氣水是治療感冒的靈丹妙藥,多服用一些也沒關系,但中醫專家卻不這樣認為。如果對癥服用,一般2~3天后,癥狀就會緩解,可以停藥。如果沒有對癥,比如只出現咳嗽、鼻塞等癥狀時,再怎么吃藿香正氣類感冒藥,效果也不會好。另外,臨床常見有的患者雖對癥服藥,但癥狀得到緩解后,還繼續服藥以鞏固療效。醫生堅決反對這樣的做法。很多人覺得藿香正氣等中藥副作用少,多吃點沒關系。事實上,病癥好了,再吃藥根本不能發揮其藥效,而且還會對身體有傷害。
還要提醒大家,服用藿香正氣類感冒藥時,最好不要吃甜食,包括水果、飲料等。因為甜食有生濕作用,而藿香正氣類感冒藥是解濕的,兩者作用相互抵消,藥效會降低。
二、藿香正氣外用法
1.暈車暈船。這是旅游時經常遇到的小麻煩。可用醫用棉簽蘸取藿香正氣水直接外涂肚臍,或將藥液敷于肚臍內,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2.蚊蟲叮咬。用適量的藿香正氣水外搽患部3~5分鐘,很快就能消除瘙癢。
3.頭癬、手足癬、灰指甲。現代醫學認為,皮膚癬、灰指甲由皮膚癬菌感染引起,而藿香、紫蘇、白芷、桔梗分別對多種致病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故而在臨床中治療頭癬、手足癬、灰指甲有較好的療效。用藿香正氣水涂擦患處,每日1~2次,有條件可每日多擦幾次。
4.癤。一般分為暑癤和多發性癤病,是內郁濕熱、血熱或外受風熱暑邪而成,現代醫學認為是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藿香正氣方中的紫蘇等成分有抑制葡萄球菌的作用,藿香芳香化濕,白芷發表、祛風、勝濕,故能散郁除濕治療癤及癤病。用法是,用棉簽蘸藿香正氣水一日多次涂擦患部。
5.外陰瘙癢。藿香正氣水是由抗多種致病菌和殺滴蟲的藿香、紫蘇、白芷、生姜等藥組成,故治療外陰瘙癢有較好的療效。用法是以1∶50的比例將藿香正氣水倒入涼開水中,清洗外陰,男女皆可用。不但有止癢療效,而且有一種清爽感。
6.外痔。每次用藿香正氣水2支加涼開水1000毫升,以藥棉擦洗,每日2次。在炎癥期發作時有消炎止痛、促使萎縮之作用。
三、藿香正氣不同劑型的特點
藿香正氣水組方出自宋代《和劑局方》,經過千年的發展,它的劑型先后發生了很多變化。宋代人多將其制成散劑服用,于是稱為“藿香正氣散”。藿香正氣散在服用時要加生姜3片、大棗1枚,同煎后才能服用。為了解決服用不便的缺陷,后來的醫學者將藿香正氣散制成了丸劑,有蜜丸、水丸兩種,稱為藿香正氣丸,取代了藿香正氣散。但丸劑服用量大,口感也不太好。隨著中成藥制劑技術的發展,近年又制成了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液、藿香正氣軟膠囊等多種制劑,其不同制劑各有優勢。
藿香正氣丸,特點是藥效持久,但吸收較慢,服藥量相對較大,多用于成人。
藿香正氣顆粒劑、沖劑,特點是作用迅速,味道可口,體積較小,服用方便等。其抗病毒能力優于丸劑。
藿香正氣液,是將藥物煎煮去渣取汁后制成的液體劑型,其特點是吸收快,迅速發揮藥效。藿香正氣液不含酒精,口感好,便于小孩服用,適宜于不喜酒味及對酒精過敏者。
藿香正氣水,有效成分含量高,療效好,服藥劑量相對較小,發揮作用迅速。
藿香正氣片,用量準確,體積小,易于服用。但含揮發性成分的片劑儲存日久含量會下降,影響療效的發揮。
藿香正氣軟膠囊,在胃腸道中崩解快,療效較丸、片劑吸收好,含油量高,穩定性好,劑量準確,便于攜帶,兒童服用尤為方便。
藿香正氣滴丸,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口感舒適,對胃腸道無刺激,符合現代中藥標準。
在用藥時應注意:癥狀較重的患者初次用藥時,可適當加大劑量;有發熱的感冒患者服藥后可多喝熱水或用些發汗藥來幫助發汗。酒精過敏者、小兒、孕婦應慎用藿香正氣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