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梅
(大通縣林業調查隊,青海大通 810100)
大通縣退耕還林可持續經營策略
于梅
(大通縣林業調查隊,青海大通 810100)
隨著土地荒漠化與水土流失狀況的發生,土地沙化日益嚴重。響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號召,對土地進行退耕還林是改變土地沙化情況的重要措施,也是根本性手段。本文將通過青海省大通縣在退耕換林方面采取的策略對退耕還林中所體現出的可持續發展經營理念做出闡述。
青海省大通縣 退耕還林 人工植被 水保功能 物種多樣性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對人類的發展與生存造成了重要影響。尤其是我國西部地區土地沙漠化情況嚴峻,脆弱的生態環境給西部地區發展帶來的嚴重的負面影響。針對西部地區可持續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對其進行退耕還林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在當下環境問題異常嚴重的情況下采用以糧食換生態的策略是必要的。
退耕還林工程是需要技術支持的,技術方面主要集中在工程中如何選擇樹木草皮的品種、如何確立合理科學的林中結構以及選取合適的工程地域等方面。因為每個地域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所以在制定退耕還林具體措施與標準時,應當參照當地的氣候條件、自然條件、地形地貌等因素進行分析,并對地區進行選擇。在進行過程中,應從工程所需的規劃、技術方面對其進行分析[1],在規劃過程中,應對退耕還林工程選用植物的綜合經濟價值、適應性、適生范圍、根系發展等進行考慮;在退耕地過程中需要的技術有經濟植物開發利用技術、抗旱造林技術、造林技術、整地技術等。
有學者提出了喬灌結合、林糧結合、半退半耕等幾種模式進行退耕還林。研究人員們對青海省大通縣退耕還林方面進行了研究,通過對當地土壤、氣候等條件資料的調查、記錄、分析、總結,指出針對大通縣干旱的淺山區[2],提出了使用農業與園林相結合的退耕模式,這種模式中可以選用生態經濟性較高的植被,使干旱的淺山區具有較高的水源涵養能力;青海省所處的海拔較高,針對其寒冷的氣候,可以采用播撒樹種、草種的方式進行退耕,并對林區進行劃分,配過資源配置上的優化提高資源利用率;針對大通縣所處地區具有干熱風、沙塵暴等天氣狀況,可采用灌區外圍與灌區農田防護林的綜合模式逐步進行退耕,并對地域進行區域劃分,劃分為生態治理區、水土流失攔截區、經濟林區、耕作區等,對各區分別采取不同的退耕措施。
目前大通縣的退耕還林工程還處于發展階段,仍存在很多問題。
“退耕還林”從大局上來講,是對產業結構、能源配置、農田建設等方面的改組與調整,所以在進行此項工程時,應注意對工程的系統化與量化程度進行提升,并對退耕還林工程完成后農業、林業與相關行業的發展做出規劃與實施。就目前情況而言,應通過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退耕還林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存在的管理問題與政策問題進行解決,并在改善生態環境與提高農民收入的基礎上進行退耕還林。在宏觀把握方面,政府的支持、引導、管理與調控機制會對退耕還林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產生重要影響,實行多元化的、具有約束性的、有秩序的、自我激勵式的退耕還林政策機制,可以很好地協調與緩解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沖突。
對生態資源、經濟資源以及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使退耕還林模式的優越性充分顯示出來,在實施過程中如何體現出合理性、系統性與科學性成為了研究中的重點問題。在制定與實施退耕還林規劃時,應結合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氣候條件等,通過合理科學的技術途徑、施工模式進行實施,在實施過程中,所使用的包括提升林草存活率的新技術、新材料等在內的技術體系與技術模式,可以在提高當地農民收入的同時,對產業結構進行改組[3],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增加生態、社會、經濟的綜合效益。
植被與土壤成分的更新在退耕還林過程中都有體現,并且是同時發生的,生態的服務功能與調控功能都會通過退耕還林過程中植被與土壤機理的變化而得到改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是退耕還林過程中討論最多的話題,也是最有正義的話題,如何通過評價林分生物量的好壞來對其進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方面的綜合評價,就顯得很重要。
青海省大通縣位于黃土高原與祁連山交界處,是西寧市的下屬縣,海拔較高,地處河西走廊之上。大通縣水土流失情況嚴重,因海拔關系[4],其農業生產、土壤植被、氣候等都與其他地區不同。北川河流經大通縣,為其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大通縣以黃土土質為主。
高寒高原條件下的植被適合在這一地區生長,這里也存在天然的防護林、喬木林等。由于坡向不同,垂直方向分布著不同的植物帶:河川谷地落葉闊葉針葉林植被帶、山地針闊葉林植被帶、山地常綠針葉林植被帶、亞高山灌木林植被帶、高山灌叢植被帶等。
大通縣主要的經濟產業支柱是農牧業,其次為林業,而農副產品相對薄弱。實施退耕還林,可以從根本上對經濟產業結構實現改組,并能在保障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實現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這一點對大通縣在退耕還林的實施上具有重大的決定性作用,可減少工程實施過程中的阻力。
大通縣在進行退耕還林時,應在退耕時序與地段進行斟酌規劃,在天然次生林、退耕還林地域耕地中,都需要按照植被物種的均勻度、優勢度、多樣性、豐富度,從低齡的林地開始向高齡的林地逐步推進。在推進退耕還林時,大通縣可以將植被物種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群落進行培育,通過考量植被對水資源的保存能力對植被進行分地段、分海拔的錯落種植,以實現植被對水資源由上到下的截流與保持功能,提高土壤的蓄水量。
[1]唐軻.可持續生計框架下退耕還林對農戶生計影響研究[D].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2]姚文秀.基于農業產業—資源耦合下的吳起縣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效果評價[D].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3]尹剛強.湖南會同退耕還林生態環境效益研究[D].重慶: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0.
[4]肖慶業.南方地區退耕還林工程效益組合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