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欣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重慶 400067)
淺談表演游戲在實施中的問題原因及對策
周蓉欣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重慶 400067)
幼兒根據故事、童話內容進行表演的游戲即表演游戲。表演游戲是自發的創造性活動不僅促進幼兒創造性和主動性發展,而且使童話、故事更具有感染力,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本文用教育家和文件要求突出游戲的重要性,講述表演游戲在在幼兒園實施的形式,繼而說明表演游戲實施中的問題及對策。
表演游戲 問題 對策
古往今來,任何時代,任何名族,任何國家,任何地區,沒有不做游戲的兒童,沒有不喜歡游戲的兒童。可以說,兒童與游戲密不可分。兒童與游戲就像魚兒離不開水,鳥兒離不開翅膀。整個學前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游戲應該是始終貫穿于其中的。游戲是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最早提出了采用游戲的形式對幼兒進行教育,從那以后,教育家們開始了對游戲的探究,德國的福祿貝爾更是作為第一個系統研究游戲價值并為兒童嘗試創立游戲實施實踐體系的教育家為學前游戲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現代的學前教育活動也始終是以游戲為主?!队變簣@工作規程》也明確指出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并提出幼兒園開展游戲的具體要求:應充分尊重幼兒選擇游戲的意愿,根據幼兒的實際經驗和興趣給予適當的指導,保持愉快的情緒,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也提出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表演游戲是幼兒根據故事、童話內容進行表演的游戲,即兒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對話、動作、表情等富有創造性的表演,再現文學作品。表演游戲也是屬于幼兒自己“創造的”游戲,都屬于自由游戲的范疇。表演游戲雖然也是幼兒自己“創造的”游戲,但是,先在的故事(不管是來自于兒童文學作品還是來自于幼兒自己的創造)規定了游戲的基本框架。在表演游戲的展開過程中,幼兒會在頭腦中將自己的言行與故事中的情節、人物聯系起來。即使依據的這個故事是幼兒在活動過程中逐漸創編的,但在表演之前游戲者之間都會有一個基本達成一致的腳本,角色的行為或多或少地都要受這個腳本影響,不能隨意作為。所以,表演游戲要受到“故事”框架的規范,它的結構性很強。而且,“故事”作為表演游戲的“腳本”,需要所有游戲者的“認同”或“約定俗成”。
表演游戲是幼兒以故事為線索展開的游戲活動。表演游戲具有一定的結構性。這種結構性既來自于“故事”為游戲提供的框架,也來自于教師的指導;幼兒按童話和故事中的情節扮演角色,按作品的內容進行表演。表演游戲還是一種創造性的自娛活動,所謂“故事”,不僅可以指兒童文學作品,還可以是幼兒自己創編的故事以及他們經歷過的事件。表演的創造性可以通過幼兒的語言、動作、表情表現人物性格和情節時,自由發揮增減情節、替換語詞或動作表現出來。表演游戲對于游戲的要求既讓表演游戲具有結構性,也突出了創造性。
通過有關學者對幼兒園表演游戲的現狀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幼兒園開展表演游戲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幼兒園一般很少開展表演游戲,而且從教師組織的表演游戲來看,從故事選材到組織指導,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幼兒教師一般以幼兒園書為依據,按照書上的內容走,表演的故事也是很久不變的。不注重幼兒年齡適應性選材。例如安徒生童話里的《丑小鴨》情節十分生動,但對于這個故事本身的理解,更加適合大班的孩子表演。也有些經過改編,變成寥寥幾頁。這種適合了小班孩子,但也使故事本身的美感給丟失了。很多好的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的價值被這種“改編”和老師的選擇給流失掉了。
我們發現在幼兒園里表演的故事大多是德育。忽視了兒童文學自身的浪漫、夸張、幻想、想象的特點。表演游戲的文藝作品大多是平鋪的語言,蒼白的表演角色便于說教式的。教師也總是再現故事情節,缺乏創新意識。只是把故事演完就算了。
教師過于強調教育目標和計劃。在教師講完故事,就讓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進行角色對話和表演角色動作。表演游戲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幼兒回答問題的興趣,幫助幼兒記憶和模仿故事中的對話。從而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
由于教師僅僅把表演游戲當作故事教學的手段,表演游戲的運用被呆板地限制在語言教學領域中,教師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與其他課程領域相關的學習興趣和需要視而不見,一心按照自己原有的思路和框架,拽著幼兒沿著故事教學這一條窄道往前走,幼兒一旦有“越線”和“出軌”現象,立即就被老師拉了回來,從而導致許多很好的教育契機和課程生成機會白白流失。比如在中班《狼的遭遇》故事教學中,有這樣一幕:
例1:表演游戲《狼的遭遇》扮演“兔子”的幼兒對饑腸轆轆的“狼”說:“我有一個主意,我們比賽跳遠吧!要是我跳得比你遠,你今天就不能吃我了,”“狼”同意了,于是“兔子”悄悄地咬住了“狼”的尾巴,和它一起跳了起來。突然,一個幼兒發現了問題:“不對,兔子跳得沒有狼遠!不信,你量量!”旁邊演“大樹”的孩子也說:“就是,兔子的腳都落在了狼的后面,它應該跳到前面才對?!薄巴米印笨纯醋约旱哪_和“狼”的腳,沒有說話。幾個小朋友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然而,一直在一旁觀看的教師介入了:“演到哪里了?下面該誰講話了?別吵別吵,我們接著演。”
這時,距離遠近及其測量問題已經讓幼兒產生了疑問和興趣。這是讓幼兒學習“測量”的一個很好的時機,來自于幼兒自身的學習興趣和需要。從這個活動中讓幼兒探索距離的遠近,一下子讓課堂有了延伸。使幼兒的學習成為“有意義”的學習。但是,教師卻一直只想著自己的教學目標要幼兒把故事完整地演完,因為“這是這次活動的內容”。課與課之間的內容界限,然而就在這種看起來嚴謹有序的安排中,幼兒自身的學習興趣和需要因此忽略,不同課程領域之間的聯系也被阻斷了。孩子的好奇心也給無疾而終。
這種目標極其單一的教學活動中,幼兒的語言活動本身成為教師控制下的模仿、重復和練習,幼兒最終獲得的“學習成果”只是一些破碎的、靜態的詞匯、句子。表演游戲僅僅成為故事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本屬于自由游戲范疇的表演游戲卻被置于集體教學的從屬地位,成了面向全體的作業或外部強加的活動,成為嚴格規定的“知識的集體加工”的過程。喪失了作為一種獨立的教學活動。在幼兒園課程和教學中所能發揮的課程生成等諸多功能。
游戲教學是幼兒園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如果運用不當會禍及幼兒的身心成長,看似簡單的游戲教學實則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機智,作為教師不可掉以輕心,年齡不同的幼兒表演水平不同,教師要根據表演游戲的特點結合幼兒表演水平進行恰當的指導。針對以上闡述的幾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升改善:
表演游戲的依據是文藝作品,所以要選擇幼兒理解又便于表演的作品,作為開展表演游戲的前提。
選擇的文藝作品要符合的兩個要求:便于幼兒理解、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教師要根據本班的教育任務,選擇內容健康活潑,富有教育意義,還應符合兒童生活的經驗。以幼兒的年齡特點便于幼兒理解童話、故事。
作品要易于幼兒理解的童話、故事。作品要有一定的場面和適當的表演動作。但場面和動作要適合幼兒年齡水平。靜態對話、靜態描述過多的作品不適合幼兒表演。故事情節起伏較大,情節發展節奏快,按一條主線發展,重點突出,這樣,便于幼兒理解也具有吸引力。
特別是新游戲的開展,需要老師的支持和幫助。幫助幼兒掌握作品:教師通過有感情地講述故事、童話,用不一樣的語調,手勢生動地再現角色特點,能幫助幼兒迅速領會作品,并有想游戲的興趣。讀到強悍的動物時,運用粗的聲音讀,弱小的動物用纖細的聲音。讓幼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帶領幼兒準備表演用品教師可以幫助幼兒一起準備道具、場景和服裝等,幼兒參加了準備工作不僅容易激發幼兒玩游戲的愿望,而且使他們更深層次的理解了作品人物的特征。以后誰說到扮演的這個人物,他們就會知道他的特征了。
在游戲過程中,教師應表現出對表演游戲大的興趣,關心幼兒游戲的進展。要幫助幼兒合理的分配角色。幼兒關心自己表演的角色,所以角色分配十分影響幼兒表演的情緒和游戲的質量。角色分配要與幼兒商量。如果遇到缺乏勇氣的幼兒可以叫他先扮演一個小角色。鼓勵幼兒自己用語言、動作生動和有感情地表演。教師可參加到游戲之中,以角色的身份提醒兒童,及時解決游戲中遇到的困難。
總之,游戲是幼兒園教學中最主要的教學方式,但并不是說任何游戲都要有教學目的、教學結果,不能過于功利性。表演游戲和文藝表演不一樣,雖以文學作品為依據,但也具有創造性。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在游戲中表演。以表演過程為滿足符合了表演游戲的特點。所以,指導表演游戲更要去尊重幼兒的創造性與主動性。
[1]劉曉東,盧樂珍.學前教育學[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孟瑜.幼兒園游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內蒙古教育,2009(4).
[4]丁海東.學前游戲論[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5]親寶網.幼兒表演游戲現狀的調查與研究.http://www.06abc.com/topic/20091003/15196.html.
[6]烘烘老師.幼兒表演游戲現狀的調查與研究(二).http://www.chinajiaoan.cn/you5/onews.asp?id=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