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少鵬 CUI Shao-peng
(河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鄭州 450000)
(He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Zhengzhou 450000,China)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比例為53.1%。經過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截止到2010年,全國共有26萬所農村小學,5.5萬所農村初中,占全國中小學總數逾50%。如果所有的農村中小學都能夠實現信息化教育,我國就真正意義上進入了基礎教育信息化時代,基本實現了教育現代化。當前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還比較薄弱。如何克服這些不利因素,加快推進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步伐,全面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作者認為應從四個方面進行思考。
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組織,充分協調本地農村學校的領導班子成員和骨干教師,通過到比較優秀的學校進行參觀學習、旁聽公開課等方式,使他們增長新見識,感受新技術,借鑒先進教學理念。要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對于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各學校分別組織全體教師開會學習,展覽觀摩拍攝的圖文視頻資料,給其灌輸新的教育理念,讓他們直觀的感受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后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變革。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當中,全體教職工都會意識到:教育信息化是農村基礎教育教學質量騰飛的基礎,它對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起關鍵作用。應加快發展教育信息化步伐,努力縮小同優秀學校之間的差距。
要把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納入到個人考核制度當中。根據各個鄉鎮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情況,在對各鄉鎮的主要領導、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以及農村中小學校長,進行個人年終考核時,應把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情況納入考核制度當中,沒有達到要求的要給予批評指正、通報批評等處罰。教師評選優質課、做示范課,凡是課堂教學中沒有使用課件,可以實行一票否決制,從制度上對發展教育信息化加以引導。
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重點是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信息化教學環境是包含硬件設施和軟件資源等組成的綜合系統,缺一不可。除了硬件和軟件之外,還包括教學實踐環境,如電子圖書閱覽室、教師計算機備課/教研室、一般計算機機房、多媒體教室、語音實驗室、技能訓練室、勞動實踐基地等多種信息化教學課室。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和信息化文化氛圍、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因此,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尤其重要。
各學校應根據各自情況,合理制定自身的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并逐步實施。在制定規劃時,必須遵循“軟硬件協調發展”這一首要原則,即所謂的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信息化硬件設施的建設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加快信息化軟件資源的建設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硬件通過軟件來體現它的價值,軟件通過硬件來展現它的豐采,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由于農村學校多數經濟條件較差,因此,在硬件基礎建設中,要通過多種渠道,想方設法籌措建設資金。應根據教學實際需求,本著適度超前、方便升級的原則,不追新,不求貴,合理配置各種信息化設施設備。
校園網的建設為學校辦公管理、教育教學、教改科研、系統管理提供了網絡平臺,是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基礎。目前,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原因,我國的農村學校校園網建設距離城市學校依然還有較大差距。一項調查數字顯示,城市學校的校園網建成率達到86.2%,而農村學校的校園網建成率還不及城市學校的一半,還遠遠達不到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令人欣喜的是,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部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實現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縮小城鄉數字化差距。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引進國際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建立數字圖書館和虛擬實驗室……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使農村和邊遠地區師生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加強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基礎設施與能力建設……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的學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目前,不少省市已經拿出了具體的實施意見,有的已經在具體實施當中。
培養適應信息化教學的師資隊伍對于推進農村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發展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筆者提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門應建立完整的培訓體系,組織專業的培訓機構,配置專職的培訓人員。二是組織培訓時應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根據農村教師現有的應用水平,選擇適合的培訓科目,制定不同層次的培訓內容。培訓時應注意簡單易懂,貼近實際,培訓重點應放在如開、關機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辦公教學軟件上。對個別參訓較為優秀的年輕教師,還可專門組織對其培訓簡單的軟、硬件維護維修知識,使其具備一定的軟硬件維護、維修能力。三是培訓形式要避免單一化。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基礎知識的培訓,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應用技能的培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培訓規劃。不要只拘泥于集中面授,還可采取邀請專家、優秀教師講座、遠程教育、教師自學等多種形式。還可定期選派骨干教師外出進修學習,使其具備指導和帶動其他教師使用信息化設備的能力,培養其成為學校信息化教學方面的學術、科研帶頭人。四是組織培訓一定要循序漸進,要“少食多餐”,“一口吃個胖子”的想法要不得。五是制定培訓內容要與時俱進,避免某些軟件已經落后淘汰了,而我們還在用于培訓的情況出現。
推進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提高是個艱巨、復雜的綜合工作,也是我國近一階段教育工作中的重點內容。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充分整合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教育資源,大力提高信息化教學應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全面推進農村中小學素質教育的發展。相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關懷下,在各級教育教研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農村學校教職工的學習參與下,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必將結出累累碩果,綻放絢麗光芒。
[1]央視網.教育部:全國小學校數量10年減少50%;2011.12.30 http://news.cntv.cn/china/20111230/115728.shtml.
[2]周敦.關于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6,2.
[3]黃志東.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信息化建設問題的思考[J].教育科研,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