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營口地處遼河入海口,是近代東北第一大港和東北重要的貿易中心。在19世紀中期以后,為適應營口商業的發展,營口爐銀應運而生,其產生與發展與營口的港口優勢和遼河水運密不可分。
關鍵詞:遼河;水運; 營口;爐銀
營口是東北地區最早的通商口岸,它依靠遼河水運,發展港口貿易,商品經濟日益繁榮,為適應營口商業的發展便產生了便于流通和結算的營口爐銀。
一、遼河水運與營口商業的繁榮
遼河是東北南部最大的河流,遼河水運在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中占據重要地位,促進了遼河兩岸港口城市的繁榮,為東北地區的商業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
遼河水運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三國時期,據《三國志》記載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征討公孫淵時“會霖雨三十余日,遼水暴漲,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這里所說的“遼水”就是遼河。在清代遼河水運日漸興旺,據《奉天通志》記載,當時遼河水運主要在“營口至鄭家屯間之一千四百二十八里”,遼河堪稱“東北巨大之水利也”。
在清代隨著海岸線不斷南移,營口最終成為了遼河的入海口,是海河的交匯點“舳艫云集,日以千計”的大碼頭。在近代,營口商業繁榮的新起點是1861年營口代替牛莊開埠以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依照《天津條約》規定,增開牛莊為商埠,但實際開放的卻是營口。營口代替牛莊開埠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遼河河道變遷,牛莊已經不靠遼河,運輸不便,而營口則距離海口較近,水深河闊,是適宜開埠之地。當時英國領事考察牛莊之后,提議將商埠開在牛莊下屬的沒溝營(營口)。于是,營口在1861年4月3日正式開港。
營口開埠以后商業更加繁榮,英商經營的太古碼頭“每月進出港的貨船平均在13艘以上,運貨量約1.2萬噸左右”。 營口開埠以后,其主要的輸出貨物是大豆及其制品。另外營口還是著名的中藥材集散地,當時東三省出產的中藥材都經營口運銷各地,其中人參鹿茸等藥材“平均年輸出量1746萬斤,僅人參一項為41.45萬斤,價值關平銀85萬兩。” 營口的進出口貨物吞吐量如此巨大,這都和遼河水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營口的水運暢通促進了其商業的繁榮,營口一度成為東北的貿易中心。
二、營口商業的繁榮與爐銀的發展
營口本地憑借水運優勢吸引了包括關內、關外的大量資本,這就使營口的商業愈加繁榮。營口商業的繁榮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營口的貨幣并不統一,在實際交易中折算困難,于是成色為九九二(純度99.2%)的“營平現寶”應運而生。
營口爐銀的發展依托于營口商業的繁榮,而營口的商業發達也正是由于它是東三省“水陸交通之沖”“奉天沿海之門戶”。在1861年營口開埠之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營口是東三省唯一的通商口岸,當時遼河的航運狀況較好,“行業盛時舢艫往來上下游帆櫓銜接數百里”,遼河水運貫穿奉省腹部,遼河所經之地更是獨占交通優勢,營口就是憑借著這樣的水陸優勢吸引了大量外地商號,當時東南沿海閩、粵、浙、魯都有攜帶資本來營口貿易的,山西的票號也紛紛前來營口投資,“營口有十余家銀爐業均是晉資”。遼河水運對于營口爐銀乃至營口商業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三、遼河水運與營口爐銀的衰落
“過爐銀”代替“爐銀”成為主要的支付手段以后,取得了“有獨立價值之貨幣”的地位,“過爐銀”的發展也達到了頂峰。
從1851年第一家熔鑄“爐銀”的永成德銀號開業,到1933年營口“爐銀”正式退出歷史舞臺,這幾十年的時間里,營口的“爐銀”在東北的商貿往來和貨幣流通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營口爐銀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遼河淤淺航行不暢,使營口商業日漸衰落,爐銀缺少了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是其中一個原因。
營口是一個港口城市,它的商業發展全賴其交通優勢,而從19世紀末開始,遼河“上流之土砂順流而下淤塞河底成為淺灘” 航行逐漸困難,使營口的港口優勢逐漸衰退,營口商業隨之萎縮,也直接影響了營口爐銀業的發展。遼河淤塞,運載能力大為下降,在日俄戰爭以前遼河“有船四萬艘”,而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遼河僅“有船兩萬艘”,船只減少近一半之多,另外遼河的航期也大為縮短,遼河的淤塞影響了營口的商業,營口商會認為“遼河淤淺實為商務衰耗之主因” “欲保營口華洋商務與旺固賴遼河運道通暢” 并建議修浚遼河,但遼河河道幾經疏浚也未見明顯起色,營口商業也是一蹶不振。
營口爐銀的產生和發展依賴于營口商業的繁榮,而營口的商業依托于其地處遼河入海口的地理位置優勢,遼河水運的發達是營口爐銀產生的基礎,遼河水運的衰落也導致了營口爐銀的衰落。營口爐銀從產生到衰亡的幾十年里在東北金融史里占據著重要地位,遼河水運在營口爐銀的發展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二者緊密相聯,相互影響。
參考文獻:
[1]《三國志》卷八《公孫度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254.
[2]于阜民.營口通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46.
[3]王樹楠,吳廷夑和金毓黻編纂.奉天通志[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3:3858.
作者簡介:齊苗(1989-),女,現為遼寧大學歷史學院2012級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