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佳 吳琴
摘 要:葫蘆畫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的特色之一,是一種將葫蘆的特異器形的美與繪畫藝術相結合的藝術。葫蘆畫的發展與傳承方式多樣,不應受到原有的尺寸、樣式以及實用性、食用性等框架的約束,可以在展示葫蘆特異器形的美的基礎上以獨具特色的葫蘆形的畫幅形式來作畫,也可以將中西方繪畫藝術中 “線” 的藝術精髓融入葫蘆畫中,對葫蘆的特異器形與材質的“線”造型賦予新的時代意義。以多種方式豐富葫蘆畫的創新表現形式,是創作者們在現當代的文化背景下對葫蘆畫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葫蘆畫;器形;幅式;“線”
葫蘆是一種兼具藝術性及實用性的特殊藝術品。從藝術角度來說,葫蘆的造型獨特、優美,再加上其音與“福祿”相諧,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喜愛;從實用角度來看,葫蘆可以作為“盛具”被廣泛應用到生活中去,也具有藥用及食用價值,因此葫蘆已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從物質到精神,葫蘆都吸引著自古以來的藝術家對它的藝術價值進行深入挖掘,以葫蘆為材或形制作的葫蘆畫藝術品借著其優美的形態或其特殊的質地和華夏文化賦予它的吉祥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代表我國民間傳統藝術的特色之一。傳統葫蘆畫的表現形式除了在葫蘆上進行烙畫、雕刻、漆藝、彩繪、針刻等,也有直接以葫蘆入畫的,題材多以民俗故事或吉祥物為題材。以傳統表現技法、繪畫材料來繪制,因此給葫蘆畫蒙上了古色古香的藝術氛圍。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潮流、創作群體、創作思維、表現形式、繪畫材料的豐富與變化,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對葫蘆的特異器形與材質產生藝術創作的興趣。有直接在葫蘆上繪畫,也有直接以葫蘆為表現題材的藝術作品。他們中有些是工匠,有些是藝術家、藝術專業的學生、藝術愛好者等等。這些葫蘆畫藝術參與者的創作實踐都在促使葫蘆畫藝術的豐富與創新,于是有些人在形式上以葫蘆的特異器形為新的畫幅形式展開創新式藝術創作,也有一些人在現有文化藝術背景下對葫蘆的特異器形與材質的“線”造型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葫蘆畫是一種將葫蘆自身的特異器形的美與繪畫藝術相結合的藝術,針對葫蘆的特異器形與材質進行藝術創作。葫蘆的立體形態主要以上小下大的兩個球體構成,均勻而對稱,平面的葫蘆形態提煉出的線形主要是以上小下大的兩個圓。圓形寓意周全、圓滿,符合人的對稱審美習慣,而葫蘆的雙圓又是互通的,“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上虛下實、平衡和諧的審美理念”。[1]自然界的葫蘆形態又可以說是千姿百態的,每個葫蘆的外形都不一樣,各有特色,而這種千變萬化又具有統一形式美的葫蘆的特異器形又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獨具藝術特色的畫幅形式。我們可以直接在葫蘆器形上進行繪畫,也可以將葫蘆外形發展成中國畫的一種畫幅形式。中國繪畫藝術中的傳統畫幅形式以方形、矩形、圓形為多,之后浪漫的中國文人畫家們又將融入他們生活中的扇形發展成中國繪畫藝術畫幅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形式。而葫蘆由于其自身特異器形的美感、富有中國傳統祥瑞寓意的文化特色也被中國的各個階層所接受和喜愛。因此葫蘆畫想要擺脫民俗的單一風格,可以效仿扇畫的藝術轉變與提升,葫蘆畫也需像扇畫一樣“從實用的裝飾性繪畫,在融和文人雅士的情懷之后,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較為獨特的中國畫幅形式”[2]。葫蘆的這種特異器形與扇畫有著藝術造型的共同點,葫蘆畫可以畫在葫蘆上也可以以葫蘆形為畫幅形式,它與扇畫一樣都具有小巧、便于攜帶、利于把玩和交流的特性。葫蘆畫的發展與傳承也不應受到原有的尺寸、樣式以及實用性、食用性等框架的約束。葫蘆的特異器形可以和中國傳統的詩書畫印完美結合,使這兩種傳統藝術融為一體,最終使得葫蘆畫不再僅僅是百姓手中的玩物和家庭的用具、食物,它可以在展示葫蘆特異器形的美的基礎上成為雅致的、富有濃郁文化氣息的藝術品,也可以使葫蘆形的畫幅形式成為葫蘆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甚至極為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成為中國畫中不可或缺甚至極為重要的一種畫幅形式。
人們喜愛葫蘆,因為它易種植、生長過程中藤葉迅速蔓延、果實多,這一特色恰恰與人類的原始母性崇拜和希望子孫繁衍的愿望相結合。而自然生長的葫蘆藤像中國書畫的“線”一樣百變多樣又充滿生命力和力量感。以線勾勒出的葫蘆外形也極大的吸引了藝術家的眼球?!熬€”本身是虛幻的、浪漫的,“線”也是帶著濃厚的主觀色彩的。繪畫中的“線”是畫家為解決在平面上表現立體對象這一難題而構建的視覺語言,它需要藝術家觀察、分析、理解形體之后提煉出來用于造型或是裝飾美?!熬€”在中西方的繪畫藝術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線”是造型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繪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的藝術語言。中國的藝術家賦予了“線”靈動的文化之魂,“線”在中國畫藝術中已具有獨立的美學特性與藝術價值,對“線”的執著與熱愛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一種偏執。中國書法將“線”的藝術美發揚到了極致,而中國畫強調的以“線”造型也加強了中國畫藝術的裝飾美感。傳統的葫蘆畫作品中有大部分的作品將中國的線描藝術與之相融,述說、傳承了很多經典的民俗故事。而在一些葫蘆畫的藝術創作中 “線”成了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是畫面的主要成分,甚至那些具備高藝術水平“線”的葫蘆畫的整體藝術價值也得到了提升。中國畫藝術的發展在整個中國美術發展史上歷來是備受重視也一直穩居領先地位,將中國畫 “線” 的藝術精髓融入葫蘆畫中,以精致、靈動、似乎帶有畫家生命力的“線”直接在立體的葫蘆上或是在葫蘆幅式上構思、創作,除了可以讓人們欣賞到葫蘆的特異器形美之外,還可以品味中國畫的“線”藝術之美。
在西方繪畫藝術中對“線”的最初始認識與表現主要是以“線”塑形,如意大利的達芬奇、德國的丟勒,再至19世紀法國的安格爾,甚至到近代立體派大師畢加索、馬蒂斯等,他們都是以“線”造型的高手。但是他們的線條沒有什么獨立的意義,離開了造型的“線”是無法承載畫家的情感的,其審美價值與意義成為了準確造型的附庸。到了20世紀,為培養實用的、設計類的創造型人才,德國教育家格羅佩斯帶領一些藝術家及教育者對“三大構成”——點、線、面展開研究[3],對“線”的美學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歸納。所謂“構成”也是一種造型概念,其含義是將不同形態的幾個以上的單元重新組構成一個新的單元。“線”的構成就是將不同形態的“線”(即單元)進行組合造型,通過“線”的曲直、疏密、排列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西方繪畫藝術中對于“線”在造型方面的一些認識和具有較強現代設計感的“線“的視覺表現力及表現手段值得當代葫蘆畫藝術創作者的借鑒。將西方的“線”構成藝術運用到葫蘆畫中,讓“線”構成的形式美與中國葫蘆畫藝術的精神內涵相融合,也是在當代全球文化大融合的環境中民族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總之,無論是葫蘆的特異器形之美,還是將葫蘆與中西方“線”之特色的融合,都是創作者們從現當代的文化背景下對葫蘆畫的繼承與發展,都將促進中國的傳統藝術的繁榮!
參考文獻:
[1]扈魯.《中國畫葫蘆題材的圖像意義及風格特征》.《國畫家》.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第6期:第68頁
[2]朱小華.《方寸之內天地寬——淺析扇畫藝術》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06年.第1頁
[3]劉文良.《三大構成教學的困境與超越》.《現代教育科學》.吉林:吉林省教育科學院;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2年,第7期:第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