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摘 要:本文結合《文心雕龍?知音》將知音難求的原因歸結為“音實難知”和“知實難逢”,對貴古賤今、崇己抑人和信偽迷真三個因素進行分析。
關鍵詞:劉勰;知音;原因
知音的故事,知音二字連用最早出現在《列子?湯問》:“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何謂知音?章學誠在《文史通義?知難》中說:“夫人之所謂知音,非知其姓與名也,亦非知其聲容與笑貌也;讀其書,知其言,知其所以為言而已矣。”由此可知,相知貴在知言,并知其所以為言。據《說文解字》載“音,聲也。生于心,有節于外,謂之音”,知音即知其心,了其所思,感其所悟,是為知音。
文人以文行于世,文章得到認可是對文士最大的肯定,“形同草木之脆,名愈金石之堅,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但“為文非難而知文為難”卻是千古文人共同的憾事,故章學誠將知音之難可分為遇合之知難、同道之知難和身后之知難三種。總之“黃金前兩容易得,知音一個也難求。”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將知音難求的原因歸結為“音實難知”和“知實難逢”兩方面:
第一,音實難知
“文章雜沓,質文交加”,“ 筆區云譎, 文苑波詭”,作品本身的隱晦,是造成知音難求的重要原因。各種藝術手法的使用和風格的追求都會直接影響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從而導致對文章主旨和情志把握不準,無法知音,如劉勰在《體性》篇和《隱秀》篇中提出的“遠奧”和“隱秀”。另,為避免封建政權的迫害,作者故意為文“遙深”,也是導致“音實難知”,如阮籍的《詠懷》詩。
第二,知實難逢
首先,讀者主體文化素養的缺失造成的學不逮文而信偽迷真。曹植《與楊祖德書》:“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其淑媛;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議其斷割。”劉勰:“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知音的前提是“博觀”,只有自身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欣賞能力,做到“目瞭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才能從浩如煙海的文字中分辨真偽,達到主體與作品的契合。正如元好問《與張中杰郎中論文》所說:“功夫到方圓,言語通眷屬。只許曠與夔,聞弦知雅曲。”相反,功夫不到就可能將一般的文章拔高,而真正的好文章還埋沒在藻繪之府,禁聲于文雅之場。曹植文中的劉季緒和田巴,劉勰筆下的樓護就是才學不足以詆呵文章,卻喜歡掎摭利病的典型,其結果只能是貽笑于大方之家。
還有一個審美大眾化的問題。有些作品文辭典雅,思想深邃,卻鮮有問津者;而有些作品語言通俗,意旨淺顯,看似沒有什么學術價值,卻能暢銷一時。這是因為“學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不可能每個人都是文學家或鑒賞家,“深廢淺售”可想而知。
有些欣賞者“目瞭”、“心敏”,足以對作品做出公允的評價,卻因主觀態度歪曲,寧愿與好文章失之交臂。如下文兩方面所述:
其次,鑒照洞明而貴古賤今。
曹丕《典論?論文》:“常人貴遠賤今,向聲背實。”陸賈《新語?術事》:“俗以為自古而傳之者為重,以今之作者為輕,淡于所見,甘于所聞。”人常有崇慕古人看輕同代人的心理, 所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能見到、得到的都不是最好的。漢武帝讀《子虛賦》有“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之嘆,及見即輕之,遇合之知難可知矣。
要注意,這里所說的“古”是指那些已經被公認為經典的作品,而對于那些價值不亞于經典,卻一直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作品,依然在等待一個能慧眼識珠的知音。畢竟時代不同,經歷有別,性格情志各異,“有其理者不必有其事,接其跡者不必接其心”,后世的知音更是可遇不可求,身后之知難可見一斑。
再次,才實鴻懿而崇己抑人。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究其原因就是“暗于自見”,“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極力的抬高自己,貶抑他人,結果是自身也得不到別人的賞識,“耳目口鼻,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曹丕深明這一的道理,嘲笑班固“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的自大言論,但在其《典論?論文》中盛贊孔融王粲等七人,對建安之杰曹植卻只字未提,對“高視于上京”的楊修也不置一詞,究其原因,恐怕也有“文人相輕”之嫌。
同時,政治利益的相悖,也會導致文學觀念的分歧。處于政治對立面的兩個人即使互相欣賞,也很難做到相知,如此曹丕的行為就有了合理的解釋。正是政治利益的相悖導致同為文人的他們,相互輕視,不能成為知音。蘇軾和王安石同為文壇巨擘,直到晚年遠離朝廷才互為知己,也是為官時政見不同所致。
最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文章寫作有各種風格,欣賞者也各有偏好,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不偏于愛憎”,認真看待與自身審美取向背道而馳的文章,站在立場作出一個公允,中肯的評價呢?
知音難求,同樣知音也難做。劉勰的《知音》篇為我們分析了知音難求的各種情形和原因,對于我們以后全面的評價文章,沖出自己狹隘的藝術趣味和主觀成見,崇古而不輕今,親私而不疏遠,重幾而不排人,形成一種兼容、公允的立場是極為必要的,對文學的健康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劉勰在序志篇的最后說:“文果載心,余心有寄。”后世對《文心雕龍》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出現了許多龍學大家,劉勰的知音可謂多矣!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2]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3]蕭統:《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