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琮盛


羅斯柴爾德大道的兩旁綠樹林蔭、咖啡店林立;以大陽臺為特色的包豪斯建筑豎立兩側;行人緩慢闊步在綠蔭步道上。這條貫穿以色列最大城市特拉維夫的悠閑大道,是以色列新創公司密度最高的圣地。
據統計,光羅斯柴爾德大道周邊1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就塞進600多家大大小小的新創公司。其中,大多數是軟件科技公司。
拜以色列國防軍投入大量研發資金于發展尖端武器裝備、培育科技精英之賜,大量技術和人才擴散至民間領域。這些新創公司多是軍方各類資源擴溢至民間的“槍桿子出鈔票”典范。以色列軍隊儼然成為一座“企業家大學”。
8200部隊聯誼會
31歲的新創公司創辦人蓋許(Guy Gaash)就是典型案例。
2年多前,蓋許常在以色列和美國間當空中飛人。每次在機場購買免稅商品時,他總是納悶,這些商品到底有沒買貴?他靈機一動決定創業,借由在軍中學到的技能,開發手機應用程序,掃描商品條形碼后,能立刻現場比價。
創業過程中,空軍情報部門退役的蓋許,找上同是軍方電子、情報部門背景的8200部隊退役官兵聯誼會。
當時,8200聯誼會正在執行“創業家暨創新援助計劃”(EISP),幫助像蓋許一樣的熱情青年,打造企業“錢”景。
密集受訓半年后,蓋許終于成功開發出產品,創立“空中血拼”(Shopnfly)公司,并在歐洲展覽會上嶄露頭角。
“我們是以色列第一家協助新創公司創業的育成中心,”EISP項目經理葛萊斯納(YinonGlasner)說,至今已成功輔導60個新創企業、募集4000萬美元創業資金、雇用2萬名員工。其中,有七成已是以色列新創企業中的領導品牌。
成功催生出不少新創公司,讓8200部隊聯誼會不再是退役士官兵純交際應酬的同樂會,而是匯集龐大的部隊人脈網絡,擁有可觀的資源網絡庫,可活化經濟和社會動能。
對于男男女女都要當兵的以色列人而言,無論后來職業是走哪一條路,軍中的表現和人脈關系,永遠是他們一生的財富。難怪每個以色列人都愛當兵。
目前以色列總共有5000多家新創科技公司,約23萬名人受聘于高科技業;高科技業一年產值占以色列出口總值的1/4。美國納斯達克(NASDAQ)總裁葛瑞菲爾德(Robert Greifeld)曾說:“除硅谷外,以色列擁有世界上最集中的高科技公司。”
36%創業家來自軍隊
但要談以色列強悍的高科技業,若忽略以色列國防軍,宛如缺了角的拼圖。2013年,《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公布一份調查報告,36%的以國高科技新創企業家,曾服役于以軍科技部門;另有29%的高科技員工也出身類似的科技單位;其中曾有10%在情報單位8200部隊服役過。
在以色列頗為知名的科技大廠,如去年被Google以11億美元收購的導航軟件“位智”(Waze),或Stylit、Nice、Comverse and Check Point等,無不“師出同門”。
“相同部隊單位出身的人,會形成綿密的網絡關系,”吉利洛(Glilot)資本創投合伙人克萊斯坦(ArikKleistein)表示,軍中相似背景的人,清楚了解該單位的口碑,和士官兵擁有的技術和能力,“想找人或找資源,只要打通電話或寫封E-mail問軍中同袍,就搞定了。”
以色列軍隊也是企業的人才篩選庫,可讓業者輕松挑出好人才。企業主很明白,哪一支部隊打過什么仗、什么部門有什么能耐。
例如曾任20年后備部隊教官,退役后被一家以色列設備商相中的高洛德斯基(Michael Gorodesky)說,若應征者的學歷、表現相差不遠,企業主會更看重其部隊的資歷和表現。奇克軟件開發(Zikk software)創辦人高飛(Ariel Gottfeld)舉例,若出身特種部隊,業者會認定:“這家伙具備強悍毅力和抗壓性,性格夠硬。”
大數據“軍轉民”
其實許多以色列士兵都能在部隊里的“電算及信息系統中心”學習程序設計、團隊合作、項目管理和創造力。其中,8200部隊的大數據數據庫,即培育出無數頂尖的電算工程師。情報部門士兵可透過價值連城的巨型數據庫,對敵軍的意圖進行分析和數理演算,預判敵人的下一步。若將這套信息管理系統和運作模式,運用在商業模式上,即可判讀民眾的消費和使用行為,精準營銷。
情報部門退役的新創公司“任我行”(Any.Do)執行長帕奇克(Omer Perchik),正打造一套探析使用者意圖的行為引擎,把部隊的數據解析能力運用在商業上,透過解讀民眾運用網絡工具的習性,推測使用者意向。
這可解釋為何IMB、Google、微軟、英特爾、通用、eBay和思科等國際科技巨擘,早已進駐以色列,耗資成立研發中心。因為以色列擁有高密度、素質優異、具實戰經驗的巨型數據庫處理、分析及網絡安全工程師。
跨專業技能
以色列的軍隊和企業還會要求成員學習“跨專業技能”,每個人要有操作不同專業或部門的能力,而非在象牙塔內稱王。這種混搭風運用在商業上,更能迸發出無限創新力。例如膠囊攝影機(Cap-cam),即是結合軍用偵察攝影技術和醫學膠囊的創新產品。
在18~21歲的服役階段,多數以色列人快速濃縮經驗、觀點和成熟度。槍林彈雨的戰斗中,年紀二十出頭的士官兵必須負責眾多弟兄的身家性命和數百萬美元的設備,體驗生死一瞬間。
在精英科技部門,同樣年紀的士官兵常會被委派負責尖端武器系統的研發任務。必須在一切渾沌未明中,進行高風險決策。這種特殊訓練讓他們日后在企業商場上發光發熱。
“大學課堂不會教你如何在高風險和高強度壓力中,做出生死存亡的決定,”在以色列中部最大軍事訓練營“茲瑞芬”里,一位不具名的以色列軍官指著一群結訓后,準備派往前線的士兵說道。
歷經真槍實彈試煉后,許多以色列年輕人進入大學進修,他們的思惟明顯和美國同輩孩子有天壤之別。“和美國學生接觸后,我認為自己比他們更成熟,”曾在以色列和黎巴嫩邊境擔任前線砲兵的26歲希伯來大學學生施洛米(Shlomit Zak),堅毅的眼神和口吻,早已沒有青澀稚氣。
這是當兵所培育的附加價值。他們在部隊所培養的旺盛斗志和“萬事皆可能”的生存理念,退役后,打造出以色列創新王國的地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