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穎
甏,是一種盛放食物的器皿。甏肉,顧名思義,就是盛放在甏中的肉;干飯,指米飯。
在山東濟寧地區,隨處可見這種做甏肉干飯的小店,也算是濟寧的一個特色。我曾在清冷的冬夜被朋友拖去品嘗這一小吃,遠遠地就看見小店招牌上24小時營業的字樣,頓時覺得心里暖融融的。
小店門面不大,里面卻不小。店內擺著兩口大鍋,五花肉、海帶卷、豆腐皮、雞蛋、面筋、肉丸煨在醬紅色的湯里,食物自然的香氣溢滿了整間屋子,讓人垂涎欲滴。
店里的飯菜都是現成的,做好的食物放在盤子里,老板從廚房用土碗盛來兩碗熱米飯,問我們:“加不加湯?”朋友不假思索地說:“當然要加,米飯與肉湯可是絕配!”于是,一大勺濃郁的醬色肉湯澆下去,即便不佐以任何菜肴,這碗米飯也會瞬間變得噴香適口。
接下來,甏肉擺上桌,與晶瑩剔透的米飯擺放在一起,真是相得益彰。在熱氣騰騰中,我仔細觀察了一下,甏肉色澤紅亮,外觀與東坡肉頗有相似之處,只是塊頭比東坡肉壯碩了許多。瞅著那醬色的大肉塊,人的食欲真的會被挑逗到極致。咬上一口,肥而不膩,口味單純卻美不勝收,尤其那厚厚的醇香讓人無法抗拒。趁著熱乎勁兒,眨眼間工夫,我和朋友吃得連湯都沒剩下。
時至今日,每思及此,味蕾仍有些蠢蠢欲動。難怪當地朋友說:“到濟寧不來一份甏肉干飯,實乃一大憾事。”
據介紹,甏肉干飯的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是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和漕運的興起而出現的。它原是碼頭上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的食物,屬于十足典型的江湖快餐。到了明末清初,甏肉干飯開始進入商業化發展階段。一些小商人以扁擔挑著飯菜走街串巷,一頭挑炭爐,一頭挑飯,甏置于炭爐之上,此法既可節約炭火,又能使肉產生一種別樣的風味。
一種吃食要想成為美食中的精品,靠的可不是嘴上功夫和“紙上談兵”,需要的是真材實料和精工細作。甏肉干飯之所以好吃,關鍵就在于其工藝講究、注重細節。
烹制用具必須選宜興產的深型陶罐——甏,而不能用金屬器皿。甏,是陶制的一種燒鍋,比平常家里做飯用的鍋要大許多,其口小腹大,是做甏肉干飯最重要的工具。肉和米,本是司空見慣的食材,但與甏聯系起來,便化作一款充滿奇幻的美食。
甏肉干飯所用之肉,必須是鮮嫩薄膘的五花肉。最佳標準為肥三瘦七,將之切成10厘米長、1厘米厚的肉塊,再用細線捆扎好。
烹制時,火候至為講究。要將肉塊、雞蛋、白筍丁或蒲菜頭和八角、桂皮、草果、肉蔻、白芷等十幾種香料一起入甏,木炭文火慢燉。原料在香濃的肉湯里相互滲透、互相影響。因此,成菜超級入味。
燉肉的同時,在另一個甏內蒸煮米飯。選用顆粒飽滿的優質大米,煮前需經篩和簸兩道工序,保證沒有雜物。飯要蒸透,用水要適量,水多則黏,水少則干。
甏肉干飯,量大實在,很符合濟寧人豪邁豁達的脾性。因此,至今風靡不衰。走在濟寧城區,“甏肉干飯”的招牌隨處可見,街頭巷尾都能聞到甏肉干飯那撲鼻的香味。尤其是傍晚時分,運河邊的大排檔里,聚的人最多的攤檔多是這甏肉干飯。
樸素實在的甏肉干飯,在我國諸多民間美食中并不起眼。但它始終秉承傳統工藝,讓每一個品嘗到它的人能享受到真正的“饕餮”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