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友
勞動者的工傷保險待遇受到侵害,在勞動糾紛案件中屢見不鮮。勞動者應該怎樣維護自己的權利呢?
公司應為工傷保險費縮水承擔責任
案例:呂女士因工受傷被鑒定為六級傷殘,公司在為呂女士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時,經核定,呂女士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為33600元(2100元×16個月)。呂女士要求公司按自己實際平均工資標準計算給付。可公司認為,公司大部分員工均是計件工資,且所有職工的平均工資為2100元,公司按2100元工資底數為員工繳納工傷保險費并無不當。
點評:《工傷保險條例》第十條規定: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數額為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乘以單位繳費費率之積。即單位應該按照全體員工的實際工資繳費。為了節約成本開支,用人單位按照一個較低的平均數字繳納,才導致呂女士享受待遇降低,嚴重損害其應得利益,過錯在公司。公司應承擔兩個法律后果:一是勞動部門可以給予單位處罰;二是造成工傷職工的保險待遇減少,勞動者可以要求單位賠償差額部分損失。
主動辭職也能獲得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案例:汪先生因工致傷,足跟腱被拉斷,鑒定為八級工傷。按有關規定,汪先生所在的公司應為汪先生報銷醫藥費及支付一次性工傷補償金,雙方繼續保持勞動關系。2013年5月合同到期時,汪先生提出不再續簽勞動合同,并要求公司根據《工傷保險條例》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公司認為,汪先生是主動提出辭職,且已支付過一次性工傷補償金,拒絕汪先生的要求。
點評:《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七條(二)規定: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該條法律明確規定即使是勞動者提出不再續簽勞動合同,用人單位也應支持這兩項補助金。
企業破產仍要為工傷職工補繳保險
案例:53歲的耿某系某縣襯衫廠司機。2001年,耿某因工受傷被鑒定為四級傷殘。此后,該廠因經營不善停產停發耿某的工資。2013年年底,該廠進入破產程序。耿某該找誰要工傷補助?
點評:《破產法》第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債務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不必申報,由管理人調查后列出清單并予以公示。職工對清單記載有異議的,可以要求管理人更正;管理人不予更正的,職工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因此,耿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破產企業補繳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費,一次性支付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
被辭退后舊病復發仍能享受工傷待遇
案例:51歲的宋某系遼寧省錦州市某運輸公司司機,于2008年因工致傷,被認定為十級傷殘。2013年十一假期后,公司以嚴重違紀將宋某辭退,并按工傷保險規定向其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宋某也表示認可。可從今年1月下旬開始,由于舊病復發,治療費用較高,宋某再次找到原公司要求繼續享受工傷待遇。公司以雙方不存在勞動關系為由拒絕。
點評:《遼寧省工傷保險實施辦法》第十八條二款規定:七級至十級傷殘的工傷職工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同時終止工傷保險關系。可見,要終止工作保險關系,其前提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終止或解除勞動關系,二是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兩者缺一不可。因宋某合同工期未滿,且非主動辭職,所以,他有權要求對復發的舊工傷繼續享受工傷待遇,并在治療期結束后要求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同時終止工傷保險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