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華
摘 要: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被認為是高等教育領域一部經典之作。在談及大學如何保持本真秉性和服務社會之間尋找平衡的問題上,布魯貝克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大學的教學和學術研究應該是推動這種服務,而不必提供這種服務。這種平衡論較好地疏解了認識論和政治論兩種教育哲學的沖突,正是現代大學經營應有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守望;擔當;大學經營;價值取向
在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經營”已經成為目前中國大學發展的戰略選擇。市場的介入、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的不斷增加致使大學在歷史的演進中逐漸分化,結果導致了教育工具價值取向和教育本真價值取向的種種紛爭??v觀現實,大學在經營中確實出現了許多問題,疏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將會對大學教育發展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在現代高等教育中,大學經營既是一個在學理上有待深入思考與研究的問題,又是一個在大學辦學中必須實踐的問題。
一、何為大學經營
經營(Operation),意為籌劃、營治和管理之意。它主要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的資源狀況和所處的市場競爭環境制定長期的戰略規劃和部署,最終獲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價值最大化的過程。把“經營”理念引入到大學中便有了“大學經營”之說。然而,大學作為一種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秉承的是學術發展邏輯,有著與企業不同的歷史使命和運行規則。所以長期以來,人們對大學經營有著諸多的質疑,他們認為,將企業中的“經營”概念移植到大學管理中,磨滅了大學本應具有的精神品格,有悖于大學發展的價值取向。但事實上,無論是學者、教授的批判質疑亦或是政客高官的鼓勵扶植,也無論是推崇需求導向的社會服務功能亦或是強調探求本真的獨特秉性,大學的經營活動卻是客觀存在的。那么,究竟該如何理解和詮釋大學經營呢?
大學經營,是現代大學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科學、適度地運用“經營”的理念、原則和方法,來運營作為非產業機構的高等學校,在開放的國內外高等教育市場中博弈并取得最佳管理效率和辦學效益的過程。大學經營不同于企業經營,更不是教育產業化。大學經營是一個豐富而深刻的命題。它不是在象牙塔中所架構的理想的大學運行模式,而是對市場經濟體制下大學教育實踐的一種實然性的解讀。它既包括對大學發展思路與目標的整體籌劃營謀,又體現著對大學文化與大學文化品格的弘揚與傳承,它賦予了大學作為社會特殊組織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價值基準,凝聚了包括大學校長在內的一代又一代大學人對大學使命與大學精神的堅守與執著。可以說,大學中的“經營“已經遠遠拋開了“工具”和“手段”這種簡單而又狹隘的詮釋,它更多的是一種思想,一種文化。
二、大學需要經營
對大學經營的態度,取決于人們對大學本質屬性的認知程度。如果用中世紀大學的標準和“象牙塔”的精神去考量今天的大學,恐怕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能站得住腳跟的沒有多少,即便有也可謂鳳毛麟角。面對社會需求的日益擴大、市場機制的逐漸介入、盈利性大學的頻頻出現和利益相關者的不斷增加,大學不可能再偏安于象牙塔內,大學經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的,大學也毫無例外的符合這種發展的哲學范疇,當然,也包括大學發展形態的嬗變。
·理論探討·守望與擔當:大學經營的價值取向
(一)大學經營是大學文化不斷發展的過程
大學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任何大學文化都體現著時代精神。大學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它承擔著大學內部管理及運轉的哲學基礎,它有著高等教育共同追求的普遍內涵。由于特定的歷史傳統、社會環境、辦學理念等方面的差異,大學文化又有著獨特的表現。從中世紀大學到柏林大學,再到威斯康星大學,大學形態與大學文化的每一次嬗變都或多或少地鐫刻著“經營”的烙印。
大學需要回歸,大學也需要競爭。特別是近代大學向現代大學邁進的過程中,“經營”在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文化的溝通與交融、人才的培養與交流等方面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當大學的“服務站”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時候,就已經意味著大學經營的積極意義了。
(二)大學經營是大學基本職能不斷分化演進的過程
從人才培養,分化到科學研究,再到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從“傳承知識的牛津模式”到“創造知識的洪堡模式”,再到“應用知識的斯坦福模式”和“知識外化的哈佛模式”,[1]大學職能的分化與演變不僅深刻反映著社會發展對于高等教育的即時訴求,還反映著大學不斷傳播、應用、發展知識的文化“經營”特點,大學也正處于由被動的為社會服務向主動引領社會發展的轉變之中。牽引社會發展,提升社會軟實力,引領人們超越時代和社會的局限,這既是大學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又是大學自身“經營”的結果。因此,從社會需求和大學自身發展邏輯研究大學經營,可以說大學經營應是大學發展中最具生命力的產物。
(三)大學經營是大學制度不斷優化的過程
大學制度是制度文明的產物。當下,現代大學制度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一種“話語時尚”。大學組織的文化性和社會性決定了大學制度是通過不斷的文化創新與大學理念經營來實現的。無論是大學的教學組織形式,還是大學的管理模式,現代大學都直接繼承了中世紀大學相對成熟且已定型的制度。然而,時代的局限和大學自身經營的種種弊端成為了大學健康發展的桎梏。十九世紀初期,柏林大學的建立使大學的發展又獲得了新生,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原則的提出,實現了大學制度的跨越式發展,大學內部學院結構的變化和眾多研究院所的相繼建立正是柏林大學教學、科研并重思想在大學制度安排上的直接展現,現代大學制度也由此開端。
與歐洲大學比較而言,美國大學則深受美國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在借鑒英國學院傳統和德國科研主導的理念基礎上,開創了“獨具特色的現代美國大學制度——學術性與實用性并舉,英才教育與大眾教育兼顧,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兼容”[2]。在大學制度現代化的歷程中,美國文化經營的創新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實質上,每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會存在不同的大學形態,每種不同的大學形態也都會存在附有時代烙印的大學制度。在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經營正是大學制度不斷演進、優化的過程。
三、大學經營的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屬于價值學范疇,它“是人類文化體系中的深層次核心因素之一,能以潛在和統領的方式影響人們教育實踐的價值選擇和行為傾向”[3]。大學經營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相互交融之中,共同地謀劃著發展大學教育的理想與文化。作為一個過程,大學經營實質上是一種價值追求的過程,或是在某種價值追求推動下產生變革與發展的過程。大學經營,是為了尋求高等教育社會功能價值和開智、育人本真價值達到平衡的實現路徑,以獲取雙贏的教育效果。然而,作為一個歷史過程,大學經營也伴隨著某些負面的文化后果,大學教育的本真價值被踐踏、拋棄,功利主義充斥著整個高等教育領域,科學理性凌駕于人文關懷之上。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的本質與大學經營的價值問題成為當務之急,因為大學經營的價值取向不僅僅是大學教育問題的核心,而且也是大學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發展人性,文化傳承——本真的價值維度
大學,是聚大師、學大藝、履大節的地方。大學之大,不僅在于它是一種客觀物質的存在,更因為它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大學之大,在于追求卓越,在于追求本真,在于追求超脫。大學不是具體的、零碎的、實證的知識堆積,而是內含“參天盡物”的道理?!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洞髮W》開篇之語便道出了大學存在的意義與真諦,注重修身、人倫教化體現了中國古代大學的精神與理念,開心啟智、止于至善也正是中國古代大學的經營之道。同樣,中國近現代大學雖然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影響下,把高深學問的創造、選擇、傳遞、批判和創新用以解決現實問題,但在客觀上,也極大提升了認識論高等教育哲學在與政治論高等教育哲學論爭中的地位,許多大學均把文化教化和文化啟蒙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八枷胱杂桑嫒莶保皞€性發展,砥礪德行”,無不體現了中國近現代大學的綜合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對中國大學而言,確認大學的文化角色,做文化的守望者,促進個性發展的全面生成,推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正是中國大學全面承擔應有的文化使命的開始。
實質上,大學自誕生之日起,便承擔著自己的文化使命。文化乃大學之基,教育之本,是大學經營的源頭和不斷注入的新鮮活水,只有把握大學的源頭活水,才能更加深刻的認識大學經營的實質與精髓。究其根本,大學經營是一個有計劃、有目的的文化過程。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大學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繼承文化、傳播文化、創新文化,通過文化傳承與創新,對教育個體進行文化感染與熏陶,喚醒教育個體天性中潛隱的洞見與智慧,促進教育個體的個性化、社會化和文明化,從而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心智健全、品性完善、自覺自尊的大寫之人。列奧·斯特勞斯說:“自由教育是在文化之中和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個有文化的人?!盵4]可見,任何人都是一種文化的存在,大學經營的本質即是文化化人的自覺過程,大學經營的本源性取向應是為人的,應是以人為本的。大學經營的優與劣,一個重要的尺度就是看它是否堅持了以人為本,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以及獨立人格、競爭意識和創新個性的全面生成。大學經營離不開文化,大學經營需要文化與人的互動,人是大學經營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連接點,大學經營應始終以人為出發點并以人為終極關懷。如何使大學教育的文化使命與對受教育者靈魂的塑造和提升功能融合起來,應該成為人們對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二)服務社會,責任擔當——衍生的價值維度
1862 年,《莫里爾法案》的頒布,賦予了大學“服務社會”的嶄新使命;“威斯康星思想”的誕生,以及“把整個州交給大學”的口號的宣揚,在很大程度上又推進了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新發展。1963年,克拉克·克爾出版《大學的功用》一書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強烈反響??藸栒J為現代大學應該成為巨型大學(Multiversity),大學的功能也應該從一元走向多元。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專業教育的需要,加上大學對公益事業的深層次的支持,大學便不再是傳統的“象牙塔”,時代賦予了大學新的使命與內涵。人才培養、個性塑造、文化傳承仍然是現代大學的主旨,但它同時還是具備溝通生活各界、兼具多項功能的巨型、超級復合的社會組織。面對現代社會經濟、科技迅猛發展所帶來的不同層次需求,走進社會中心的現代大學不能僅僅作為一種高高在上的學術組織和社會裝飾物,而應該勇敢地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為社會前行指明方向。在這個問題上,美國著名教育家德里克·博克敏銳地指出,大學應該走出“象牙塔”,為社會服務,引領社會前行。他認為,大學作為一種獨特的、具有自身合理規定性的社會組織,壟斷了某些類型的有價值的資源,具有其他社會機構望塵莫及的研究專長和能力,而且,大學接受政府資助的錢主要來源于納稅人,因此,大學有責任回報社會,有責任通過學術研究、技術轉讓、創新產品等方式,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有責任幫助國家解決種族受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有責任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大學必須增強社會服務能力,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高校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中作出貢獻。服務社會發展,引領社會前行,大學責無旁貸,特別在知識經濟時代。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到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從紐曼的一職能論,到洪堡、羅素、蔡元培的二職能論,到范·海斯、鮑溫、布魯貝克的三職能論,再到胡錦濤總書記對大學職能的科學論述,大學的職能與內涵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然而,大學發展中的職能體系并不是平行的,確有層級主次之分。服務社會相對于人性發展、文化傳承而言則永遠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
(三)精神守望與責任擔當——大學經營的價值取向
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學精神的式微,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在新的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中,大學的身份、地位和職能發生了深刻變化,大學本身存在的意義和核心價值取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大學經營正在承受著市場化、功利化、政治化等層出不窮的沖擊和挑戰,大學不再像是高深學問探究的場域,更像是人力加工廠、職業培訓所。正如鄔大光教授所言:“今天的大學并不都是沿著學術的邏輯展開,其中摻雜著原本與學術水火不容的市場邏輯。”[5]面對時代一系列的變革,大學選擇了一味地適應,結果使得原本是社會航向標的自己逐漸成為了社會市場的俘虜,成為了社會的“注腳”。有人說,經營中的中國大學已經失去了脊梁,泯滅了精神,留下的只是赤裸裸的追名逐利。顯然,此言過于武斷,但不可否認,這夸張的成分中折射出了當下大學文化與大學品格的淪喪,大學精神與大學理想的缺失。
從歷史來看,左右大學經營與發展的力量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大學的內在發展邏輯和價值使命;一個是社會需求的導向與壓力。誠然,社會需求是大學經營與發展不可或缺的強大動力,但無論是社會需求的拉力,還是經濟困窘的壓力,都不應使大學忘懷自己的價值追求和文化使命。服務社會本無可厚非,但服務社會的方式值得思考。正如布魯貝克所言,大學的教學和學術研究應該是推動這種服務,而不必提供這種服務。大學經營惟有恪守自己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才有可能維持自身的健康發展?!耙孕枨鬄閷颉?、“全方位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升就業率”等等理念的付諸現實,無疑是大學對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一一兌現,然而客觀上這一一兌現的過程無不摻雜著功利性、商業化的諸多碎片。大學確應有務實的精神,但一味的宣揚、追求“務實”,那么大學將會深深地陷入“商業市場化”的泥淖之中,勢必會蒙住大學原本前瞻的視線。
當下,面對高等教育相關主體的各種價值訴求,大學又該如何經營呢?布魯貝克說:“用思維和行動相結合的實用主義來補充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認識論,是最有效的途徑?!盵6]將認識論高等教育哲學和政治論高等教育哲學結合起來,應該是大學教育價值構建的邏輯起點,二者相輔相成,而絕不能顧此失彼。倘若忽視了人才培養這一大學經營的根本目的和第一要務,拋棄了文化傳承創新這一教育的根本使命,大學經營可謂是舍本逐末、南轅北轍。理固亦然,倘若忽視了服務社會的擔當或是缺少了“將知識應用實踐的責任”,那么大學經營基于高等教育哲學認識論的客觀真理便會成為虛幻的空中樓閣。因此,大學經營所追求的價值取向并不是要在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取舍,而應該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即不僅要注重大學經營的工具理性,也要呼喚大學經營價值理性的回歸;既要保持大學教育本質的追問,又要引領社會前行。滿足高等教育相關主體的各種價值訴求在博弈中平衡、和諧發展,這才是現代大學經營的精髓與要義。
大學經營,不再是一種新生事物,確切地說,大學經營是一場思想觀念上的革命。當下,我們正處在一個“經營”的時代,只有承認大學經營,才有可能清晰地認識大學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只有厘清大學經營的運行模式和發展軌跡,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大學經營的意義;只有從經營的視角去解讀大學,才有可能推動大學邁向新的高度和水平。因此,我們惟有理解大學的經營,接受大學的經營,在經營中把握大學的屬性和本質,在經營中形成新的大學思想,只有這樣,大學才能走得更好、更穩、更快。
參考文獻:
[1]石祥強,劉冬華. 經濟發展驅動下的大學職能變遷趨勢探析[J].江蘇高教,2010(3).
[2]張應強,高桂娟. 論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3]袁振國. 當代教育學[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4]劉曉楓.古典傳統與自由教育[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2.
[5]鄔大光.大學理想和理念漫談[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6]王曉慧,郭嫄.兩種哲學觀指導下的高等教育價值取向[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1).
(責任編輯 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