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航


摘 要:韓國高等教育結構適應并推動了戰后韓國的兩次產業結構升級,為韓國的經濟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應借鑒韓國經驗,立足國情,采取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高校專業結構;應對區域發展失衡,推進高校多元發展;滿足高端應用型人才需求,發展職業技術研究生教育;發揮立法、行政、資金等多種調控手段的合力等策略,以實現高等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升級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高等教育結構;產業結構升級;韓國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是一種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產業結構對高等教育結構具有決定作用,而高等教育結構直接決定著產業結構調整所需的高級專門人才的層次和種類,進而對產業結構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建國以來,韓國產業結構主要經歷了兩次轉型升級,即由以輕工業為主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以石化、鋼鐵等重化工業為主導的資源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轉變,再向以信息技術、精細化工、生物技術為主導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以金融、文化創意、企業管理等現代服務業轉變。韓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帶動了就業結構變化,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韓國政府不斷調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層次、科類和類型結構,有效地滿足了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推動了韓國的經濟騰飛。當前,我國正處在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關鍵期,高等教育在此過程中肩負著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然而,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要求還存在不小差距,沒能充分發揮其對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因此,研究韓國為適應產業結構升級所進行的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制定適合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政策具有借鑒意義。
一、韓國第一次產業結構升級及高教結構調整
(一)產業結構升級的特點
韓國第一次產業升級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在此之前,韓國的產業結構主要以紡織、制鞋、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為主。隨著勞動力價格上漲、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強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競爭的加劇,韓國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失去競爭優勢,為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韓國政府充分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將石化、鋼鐵、造船等資本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有利時機,推動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變。韓國政府于1970年和1973年相續出臺了《鋼鐵工業育成法》和《重化工業宣言》,大力發展鋼鐵、石油化工等重化工業。一系列產業升級措施的實施,使韓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由1970年的29.3%下降為1985年的13.5%,工業增加值占比由26.1%提高到39.1%,增加了13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比由35.2%提高到44.3%。①從主導產業的轉移來看,韓國重化工業化率從1973年的45.6%增長至1981年的51.8%,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則從29.8%猛增至45.3%;出口商品品種也從20世紀60年代的輕工業產品為主升級至70年代的鋼鐵、船舶等重化工業制品為主。[1]韓國產業結構變化帶動了就業結構的變化,三大產業就業人數比例由1970年的50.4∶14.4∶35.2變為1985年的24.9∶30.8∶44.3,其中農業就業人數比例降幅非常明顯,下降了25.5個百分點,工業就業人數比例增幅明顯,上漲了16.4個百分點。②從上述數據變化來看,韓國迅速地從一個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產業發展對技術人才需求的數量、層次和種類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韓國高等教育都采取了那些應對措施呢?又起到了怎樣的效果呢?
表1 韓國第一次產業結構變化情況(增加值占GDP比例%、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例%)
(二)高等教育結構的調整措施
1.增設專門大學,優化高等學校結構
韓國的專門大學是在原有的初級大學、實業高等專科學校、專門學校等短期大學的基礎上整合而成,所謂“專門”是指學校的專業設置主要針對某一行業或產業(如保健、觀光、金融等行業)的發展需求。專門大學主要負責實施二至三年的專業技術教育,其教育目的是培養產業發展和社會所需要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同時實施多種形式的短期成人教育,增加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為韓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從1970至1980年,韓國專門大學數由65所增加到128所,增長近一倍,而其學生數占大學生總數的比例由16.6%增加到25.5%。專門大學數量和學生規模的增加,對于扭轉韓國高等教育20世紀50年代以來形成的學術型本科人才過多、應用型專門人才不足的局面,可謂功不可沒,也推動了韓國高等學校結構進一步適應當時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
2.擴大理工類學生規模,滿足產業升級人才需求
為了韓國鋼鐵、化工等重化工業發展對理工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韓國政府加大了對高校理工類學科的支持力度,擴大理工類專業的招生規模。20世紀70年代中期,韓國政府重點選定了10所理工科高校的25個學科給予重點支持建設,并允許高校追加相應學科的招生指標。自1980年起韓國文教部調整了文理科的招生比例,由6∶4調整為4∶6。1975年韓國工科大學入學人數為7548人,1983年增加到4萬余人;1978年韓國理科大學入學人數為1968人,1983年增加到近6000人;1982年理工科畢業生在10萬名大學畢業生中占73%。[2]理工類學生招生規模的擴大適應了重化工業發展對科技和工程技術人員的需求,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3.加強產學合作教育,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要求對接
為了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對產業發展需求的契合度,韓國政府通過法律、財政等手段推動產學合作形式的高等教育發展。1963 年韓國政府頒布實施《產業教育振興法》,明確了政府、企業、高校在合作培養人才過程中各方的權利和責任,產業界要積極協助學生現場實習,企業要根據給予學校的財力支援比例分享教育成果;學校要通過培養企業所需人才接受企業的資金贊助;由學校、產業界、地方自治團體、民間代表參加的“產學合作教育委員會”負責計劃指導和協調地區的產學合作。1967 年韓國政府制定了《職業訓練法》,鼓勵企業與私人團體新建職業教育培訓機構;1973年韓國政府在新修訂的《產業教育振興法》中專門規定了產學合作的具體內容,同年文教部新設產學合作科全面統籌產學合作教育工作;1973年頒布實施《國家技術資格法》,使產業界的各種技術人員和技能人員有了國家統一的技術技能標準,其中規定??拼髮W畢業生必須在技能士一級和技能士二級的國家技術資格考試中合格,學校才向企業推薦就業;1974年韓國政府發起成立產學合作財團,共有1200多家企業參與,籌集產學合作基金達30億韓元,為產學合作教育開展提供資金支持;在1976年修訂的《大韓民國教育法》中明確規定雇傭100人以上的企業必須設置特別培訓班級,使在職人員能夠邊工作邊提高素質和技能。一系列法律和資金措施的實施有力推動了韓國產學合作高等教育的發展,三星、LG、浦項制鐵、現代等韓國企業均設立了職工教育院、企業研修院等產學合作教育機構。
4.發展非傳統高教形式,擴大高教入學機會
為滿足產業升級過程中產業工人靈活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擴大高等教育入學率,韓國政府積極發展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大學等非傳統高等教育形式。1972年韓國廣播函授大學成立,附設于漢城大學,起初主要開設二年制初級大學課程,至1981年開設??坪捅究拼髮W課程,共設13個專業。到1990年韓國廣播函授大學的在籍學生達到15萬人。韓國開放大學始建于1982年,主要設置理工科的??坪捅究普n程;1983年將??迫哭D為本科,設理工、商業、實業系列的專業,教學以夜間制和季節制為主。到1990年,韓國開放大學共有6所,設55個專業,在籍學生5萬多人。[3]非傳統高等教育形式的發展,擴大了韓國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對提高韓國產業工人的素質和技能,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推動韓國產業結構升級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韓國第二次產業結構升級及高教結構調整
(一)產業結構升級的特點
時間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韓國原來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失去了比較優勢,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迫使韓國政府盡快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即由資本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主導的產業結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升級。韓國新五年計劃(1993-1997年) 明確了韓國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的方向,提出向發達國家型的產業結構轉換,實現產業的技術和知識密集化,自主技術研究、人才開發和產業的信息化。韓國制訂實施了《尖端技術開發基本計劃》,大力扶持10 大領域的尖端科學技術,即新材料技術、信息產業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新能源技術、精細化工技術、航天和海洋工程技術、21 世紀交通系統、尖端醫療和環境保護技術、生命科學及生物工程技術、尖端基礎材料技術。[4] 新的產業升級戰略的實施逐漸使韓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1990年的8.9∶41.6∶49.5轉變為2005年的3.3∶37.7∶60.0。農業增加值占比繼續出現明顯下降態勢,而工業增加值占比由第一次產業升級時期的上升轉變為下降;服務業增加值占比繼續提高,達到60%,③產業形態也由原來以批發、餐飲、旅游等傳統服務業為主轉向以金融保險、信息通信、企業管理、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為主導。而各產業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變化軌跡與產業增加值占比的變化軌跡呈現出一致的狀態。本次產業結構升級使韓國進入工業化后期發展階段,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逐漸成為主導產業。這意味韓國高等教育在結構上必須要做出新的調整。
表2 韓國第二次產業結構變化情況(增加值占GDP比例%、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例%)
數據來源: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整理得出(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korea-republi#cp_prop)。
(二)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措施
1. 突出產業急需人才培養,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
為了滿足韓國高科技產業的人才需求,1992-1995年,韓國政府在首都圈內高校的招生計劃中每年增加4000名理工科招生指標,共擴大錄取1.6萬名理工科學生;1994年,韓國政府實施“工科院校重點扶持支援項目”,對入選的每所高校從1994年到1998年每年集中投資50億韓元(約合472萬美元)進行重點建設。[5]入選高校的重點學科領域主要包括電子電氣、新材料、汽車制造、信息技術、機械電子等面對高科技產業發展需求的學科。在適應服務業的高端化發展方面,韓國高校通過加大人文、社科類、藝術類、醫學類、教育類專業的招生比例,以滿足現代服務業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2007年韓國高校上述專業的招生指標占總招生指標的比例達67.1%,在校生數占總在校生數的比例達62.8%。[6] 此外,韓國政府積極推動高校與創新型企業合作開展生產技術改進、產品設計研發等合作項目,讓學生在真實案例中提高實踐技能,提高學生工作勝任力。如大德R&D特區為韓國最大產、學、研綜合園區,匯聚著70多家政府和民間科研機構,2000余家高技術企業,其中45%以上為研發服務類企業。韓國高等科技學院等5所高校依托該園區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合作,實現了多方共贏。目前大德R&D特區已成為亞洲最優秀的產品研發、人才培養基地之一。
2.提高地方大學辦學實力,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韓國利用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大力推進工業化,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這一增長只局限于首都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不斷加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韓國政府于2003年制定了《國家均衡發展法》,強制性規定建立區域創新系統,促進區域科學技術發展,培育區域戰略產業。為配合國家均衡發展戰略的實施,2004年韓國政府出臺了“新大學區域創新計劃”,旨在對首都區域以外的地方大學給予資金和政策傾斜,引導大學針對所在地區戰略產業發展需求,進行人才培養和科研攻關。該計劃的內容主要包括地方大學辦學條件提升、學生實踐技能提高、管產學研合作機制建設等方面。同時,韓國政府還推出了與 “新大學區域創新計劃”配套的“高等教育-產業合作-中心大學”計劃,通過公開遴選的方式選定一批最能支持附近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大學,確定為“中心大學”,每年地方政府和企業都需拿出超過年度財政預算的5%投入到該計劃的基金中,支持此類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這些產學研合作項目占據了韓國全年度總研究項目的半壁江山,其中以企業和高校尤其是地方重點高校之間的合作項目占據了所有合作項目的43.6%。[7]以上兩個計劃的實施有效促進了韓國地方大學辦學實力的提高,對高校技術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推動地方產業結構的升級進而縮小韓國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發揮了顯著的促進作用。
3.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造就復合型高層次人才
隨著產業高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加強,韓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對兼備實踐經驗和專業理論又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專業級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對此韓國政府對傳統的研究生教育模式進行了大膽創新,除了普通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外,還實施“單設專業研究生院”、“職業技術研究生院”、“成人繼續教育研究生院”等多樣化培養模式。一是設置“單設專業研究生院”。所謂“單設”是指無本科階段教育,僅僅進行研究生階段的人才培養;而“專業”是指在培養目標上區別于傳統的學術型的研究生培養,突出培養實踐能力與理論功底俱佳的高層次人才。自1996年獲準辦學后,此類研究生院由1998年的12所增加到2007年的36所。二是設置“職業技術研究生院”。其招生對象主要是企業技術工人,培養目標是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課程設置重點針對技術理論和企業管理實際,指導教授大多由企業高級技術骨干或高層管理人員兼任。此類研究生院學生規模發展也較為迅速,2009年與2000年相比,碩士生數增長了7倍,博士生數增長了14倍。三是設置“成人繼續教育研究生院”。其招生對象主要為服務行業人員和家庭主婦,只具備碩士研究生培養資格,開設課程主要有保健、心理咨詢、廚藝料理、汽車維修等,具有學習方式靈活、教育對象廣泛、學位與技能資格并重的特點。目前成人繼續教育研究生規模占據了韓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近一半。[8]韓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創新對加快高層次人才培養,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揮了巨大作用。
4. 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占領科技和人才制高點
為了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保持韓國科技和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球的領先地位。韓國教育部于2008年6月發布了“培育世界高水平研究中心大學(簡稱WUC)計劃實施方案”,以加快培育世界級高水平大學。該計劃瞄準科技前沿,重點打造學術大師和加強高水平人才培養,重點支持新技術開發及學科交叉融合領域,其中將集中支持的新成長動力學科領域包括邊緣突破性技術學科、融合技術、能量科學、太空、國防、瓦解性技術學科、認知科學 、金融數學與工學、生化制藥、人力資源和組織開發等人文與理工學科交叉融合領域。2008年韓國政府對入選的重點高校投入1650億韓元(合1億6500萬美元),此后5年內共投資 8250億韓元(合8億2500萬美元),共資助34個學科研究領域、314個課題,目標是使這些大學到2012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9] 韓國“WUC”計劃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韓國重點大學的辦學水平,如韓國最負盛名的國立首爾大學在2012年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行榜中位列第59位,比2010年提升了50個位次,真正成為了世界級高水平大學。
三、韓國經驗對我國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啟示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十二五”發展時期經濟發展的主線,當前我國正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并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趨勢要求我國高等教育結構要做出相應調整,而韓國的經驗對我國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一)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高校專業結構
韓國高校在國家“重化工業”產業升級時期,擴大高校理工科學生規模,在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升級時期,加強尖端技術人才培養,從而推動韓國產業結構的迅速升級,說明高校只有順應產業結構的調整趨勢調整專業結構,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才能發揮自身促進產業升級的作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我國未來三次產業結構調整要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繼續優化工業結構,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而我國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今后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進行了預測,指出到2020年我國在裝備制造、信息技術、新材料、海洋資源、金融財會、國際商務、生態環境保護、生物技術、能源資源、航空航天、現代交通運輸、農業科技等經濟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500多萬人;在醫藥衛生、文化、教育等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800多萬人。因此,我國高校要瞄準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變化,對專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加強老專業改造,大力培育新興交叉學科專業,為我國產業升級培養高質量的專門人才。
(二)應對區域發展失衡,推進高校多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東西部失衡加劇,城鄉差距擴大的問題日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大問題。雖然中韓兩國國情差異巨大,但韓國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布局,有針對性地發展不同層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從而緩解區域經濟和教育發展失衡的做法還是值得我國借鑒。在高校的層次結構上,一方面我國應繼續加大對“985”和“211”高校的投入力度,力爭使其中一部分高校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并進一步明確此類高校的研究型大學定位,使之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和高端產業科技研發做出更大貢獻;另一方面應該根據我國不同區域的產業布局,遴選或創建一批“區域創新中心大學”,其使命是根據區域產業發展的重點和難點開展應用性研究和培養技術人才,成為區域產業發展的創新驅動中心;再一方面加強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建設,在專業設置上與當地產業發展的技術工人需求對接,培養“適銷對路”的技能型人才。在高校辦學形式上,除了辦好傳統的高校,國家應加快開放大學建設,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擴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惠及面,特別是滿足偏遠地區人們的高等教育需求。
(三)滿足高端應用型人才需求,發展職業技術研究生教育
韓國在產業升級過程中發展多種形式的研究生教育,較好地滿足了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特別是職業技術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不僅為普通技術工人提升技術水平和就業競爭力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也緩解了研究生教育的結構性矛盾,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培養了大量高端應用型人才。借鑒韓國經驗,為滿足我國當前產業發展對高端應用人才的需求,我國應加快發展職業技術研究生教育。首先要明確職業技術研究生教育對推動我國產業升級的重要意義。隨著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工業生產技術含量的提升以及經濟活動國際化的加強,我國產業發展對既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又有優秀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將日趨增大,而發展職業技術研究生教育是滿足這一需求的可行途徑。目前我國雖然已有一定規模的面向在職人員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但此類教育基本還是沿襲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的模式,沒有突出其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特色,建議將此類研究生教育明確定位為職業技術研究生教育。當前我國已有部分高校和企業合作開展了職業技術研究生層次的教育試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今后,我國應將職業技術研究生教育作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在研究生招生計劃中適度減少學術型研究生的比例,擴大職業技術研究生教育規模;其次要保證職業技術研究生教育的產學合作和工學結合,指導教師隊伍要有企業技術和管理骨干,課程設置要突出實踐性,學生考核要注重實踐能力的考查。
(四)運用多種調控手段,實現高教結構與產業結構良性互動
在兩次產業升級過程中,韓國高等教育結構之所以能夠適應產業結構變化,實現優化調整,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發揮宏觀調控職能,運用立法、行政、資金等多種調控手段的結果。我國政府在推進高等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實現良性互動過程中,也應多管齊下。一是要健全產學合作的法律體系。我國應加快制訂產學合作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明確政府、企業、高校在合作教育中的權責關系,應修訂民辦教育的相關法規,立法承認民辦高校產權,激勵企業和社會舉辦高等教育。二是要加強促進產學互動的行政措施。政府應組織開展產業發展人才需求預測,向高校和社會定期發布預測報告,為高校設置專業和考生選擇專業提供參考;政府應聯合行業組織,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和高校發展基礎,制訂高校專業設置指導目錄,引導高校專業調整契合產業發展需求;除外,政府還應加強企業參與辦學的免稅政策力度,激發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三是要合理使用促進產學互動的資金手段。政府可通過設立產業發展急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獎勵項目等形式,引導高校加強產業急需人才的培養力度。需要強調的是韓國政府在推進高等教育結構適應產業結構的過程中也存在有待改進之處,主要是政府的力量過于強勢,沒有充分尊重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有違于高等教育發展的自身規律。這一現象同樣存在于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中。可見,如何合理把握政府調控與高校自主之間的“度”是中韓兩國高等教育管理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注釋:
①②③本數據系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整理得出(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korea-republic#cp_prop)。
參考文獻:
[1]周勁.日本、韓國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比較優勢的變化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3(1):108-112.
[2][3]田以麟.今日韓國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69,71.
[4]李怡,羅勇.韓國工業化歷程及其啟示[J].亞太經濟,2007(1):52-55.
[5][8]艾宏歌.當代韓國教育政策與改革動向[M].社科文獻出版社,2011.198,200,214.
[6]韓國教育部.高等教育數據統計[DB/OL].http://english.moe.go.kr.
[7]張雷生.韓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最新動向[J].現代教育管理,2010(5):112-115.
[9]韓國教育部.“世界水平研究中心大學事業”計劃公告[R].2008.20.
(責任編輯 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