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機場作為21世紀帶動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正成為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以機場為載體,利用機場的全球通達性、地域吸引力、臨空產業輻射力、空港社會創新力、多元文化融合力、區域國際影響力,不斷地吸引著眾多與航空業相關行業在其周圍及交通走廊地帶集聚,從而形成一種新型城市模式——航空大都市,這也是全球城市化的未來。建設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就是以機場為載體的航空經濟為主導,“所有的產業和功能都圍著機場樞紐這一核心來布局,無論是南部的高端制造業聚集區、北部的城市綜合性服務區,還是東部的臨港型商展交易區”,緊扣智能、低碳、綠色、環保主題,在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協調完善的基礎上,“一核領三區、兩廊系三心、兩軸連三環”發展城市,形成宜產宜居、產城融合的城市新形態。
一、鄭州建設現代航空大都市的有利條件
雖然航空大都市這種新型城市形態已然成為全球城市化的未來,但并非所有的城市都具備建設航空大都市的條件。鄭州因其獨特的稟賦資源、業已存在的產業形態、全方位的政策支撐,使其航空大都市建設優勢凸顯。
(一)航空稟賦資源要素優勢明顯
建設航空大都市,航空資源條件的支持不可缺失。鄭州地處中國內陸腹地,是中國東西南北地域空間交會處,空域環境方便銜接四方航線,航空稟賦資源條件優越。以鄭州機場為中心可以銜接東西南北航線,與東北地區機場的平均直線距離是1237公里,與西南地區機場的平均直線距離是1171公里,與華南地區機場平均直線距離是1164公里,與華東地區機場平均直線距離是812公里,與京津地區機場平均直線距離是623公里,從鄭州出發基本上兩個小時可以到達中國90%的國土,通過開展“空陸聯運”,可以輻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經濟區,實現貨物集聚。近幾年鄭州機場貨郵吞吐量增速居全國重要機場前列,持續保持年客運增長20%、貨運增長30%以上態勢,凸顯了鄭州獨特的航空稟賦資源優勢。
(二)航空關聯產業和航空樞紐建設互動發展態勢良好
不斷吸引著眾多與航空業相關的行業在其周圍及交通走廊地帶集聚是航空大都市的突出特點。近年來,隨著東部沿海產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一批國內外電子信息、生物制藥、航空運輸等企業加速集聚于此,諸如俄羅斯空橋、美國聯邦快遞等國際知名航空貨運公司,順豐、國航等國內知名航空貨運公司以及智能手機生產基地富士康等國際知名企業。加之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區、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等集中布局,航空、鐵路、公路口岸功能不斷完善,各類園區與航空港聯動機制初步建立,呈現出航空關聯產業和航空樞紐建設互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建設航空大都市政策支撐體系完備
建設現代航空大都市離不開各級政府、行業系統的支持。鄭州建設現代航空大都市有三大強力支撐。國家層面,2013年3月,《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2013—2025年)》獲國務院批復,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地方層面,河南省政府積極造勢,強力推動促進發展,力爭通過3~5年的發展“打造大產業,形成大樞紐,塑造大都市”;鄭州市政府通過《鄭州都市區總體規劃(2012—2030年)》將國際航空大都市定位為鄭州職能重要組成部分。行業系統方面,民航總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也積極為鄭州建設航空大都市提供航空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
二、建設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需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建設的頂層設計
建設航空大都市是一個充滿挑戰與艱辛的旅程,就國際航空大都市發展來看,其形成與發展大致經歷臨空產業區發展的空港極化空間階段、臨空產業區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的綜合體空間階段、形成充分體現創新的高端產業城市綜合體知識創新空間階段等三個階段;目前國內航空大都市的建設可借鑒的模式缺乏,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建設的頂層設計中,如何將航空港區機場規劃、城鎮規劃、商業選址規劃結合在一起,實現三個階段科學發展,同時突破性地實施好與城市功能發展成熟的主城區、產業聚集區以及關聯城市區域科學對接,發展出一個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的以空港為中心的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是當前建設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頂層設計中需厘清的重要問題。
(二)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建設載體——空港容量有效體制機制
以機場為載體空港是航空大都市的核心依托。空港航線網絡通達性決定了空港對外連接能力,決定了城市可連通國際市場范圍。空港地面綜合交通網絡即多種交通運輸方式銜接程度,決定了空港對內溝通能力,決定了連接城市腹地資源的范圍,也決定了航空大都市的區域影響空間范圍。機場設施和空中交通、市場增長三者之間需要有效的發展,如果它們不能有效發展,那么機場就會出現容量失效問題(設施過多或過少)。如果沒有一個可行的評估體系,機場的發展將會變得隨意、效率低下、缺乏吸引力、不可持續。航空大都市建設就會失去強力依托。因而需要關注檢測機場設施和空中交通、市場增長三者之間是否有效的體制機制建設。
(三)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建設綜合指標體系
機場繁榮度、臨空經濟高效度、空港社會和諧度和生態友好度這“四度”的有機協調被稱為是航空大都市的四大指標。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航空大都市機場繁榮度、臨空經濟產業高效度、空港社會和諧度。國際臨空產業發展的經驗表明,發展成較成功的航空大都市,空港所在區域的人均 GDP 達到3000 美元以上才會保證臨空產業的穩定、健康發展。據此,結合實際,如何構建鄭州航空大都市的建設指標體系,既是建設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需要解決的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中需要量化的現實問題。
三、建設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的幾點思考
國外研究及實踐顯示,建設航空大都市或以機場為中心,向外延伸;或以由城市為中心,向外擴展;或沿機場主要出入走廊兩邊布局。鄭州當下已有了主城區和關聯都市區,借鑒國外研究成果及實踐經驗,結合河南自身的特點,筆者就如何建設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提出幾點思考。
(一)建設理念上要注重前瞻科學
首先,規劃理念要前瞻科學。前瞻科學的政府規劃是航空大都市發展的方向標,政府應當根據空港和城市發展定位,前瞻科學地制定規劃,確立科學、合理、獨具特色的航空大都市核心設計理念,準確地識別航空大都市的區域市場定位,這便于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投資者,促進區域集聚能力的提升。
其次,布局理念要前瞻科學。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建設的布局理念要前瞻科學,以航空經濟區為核心,把機場規劃、城鎮規劃、商業選址規劃結合在一起,聯動鄭東新區及其他城區。借鑒國際經驗,規劃建設城市綜合服務區,為空港、產業發展提供服務支撐,打造暢通高效的交通網絡、綠色宜居的生活環境、集約有序的城市空間,建設現代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發展出一個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的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
(二)建設機制上注重完善協調
首先,溝通機制完善協調。溝通機制包括政府政策的快速響應機制、信息共享機制、企業互動機制等。有效的空港與區域溝通機制是航空大都市發展的客觀要求。空港運營和發展離不開區域為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質資源及產業等相關配套,航空大都市發展也取決于這些社會經濟活動的需求,因此建立完善協調的溝通機制是推動航空大都市發展的客觀要求。
其次,產業遴選機制完善協調。臨空產業區是航空大都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航空大都市發展的經濟動力。科學的產業定位制定、產業選擇定性與定量分析、產業布局與空間結構結合、產業關聯分析、產業發展時序確定等臨空產業遴選機制是航空大都市發展的保證。只有建立完善、協調的臨空產業遴選機制才能避免重復投資、資源浪費,才能使航空大都市的發展具有強勁的動力。
最后,配套機制完善協調。雖然在航空大都市的建設中,機場所在城市的大都市建設與一般城市大都市建設類似,但航空大都市的社會配套、創新空間、空港居住區、生態環境等的建設都具有航空大都市的特殊性,這些既要體現空港所在城市大都市建設,同時還應體現出航空大都市的“以人為本、國際標準、多元兼容、空港特色”。
(三)建設策略上注重突破發展
航空都市的產業鏈建設,要緊扣臨空經濟發展的特色要求。首先,找準產業重點突破發展。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內移,電子、醫藥、汽車零部件等適合航空運輸的產業,正加速向河南匯集。與航空運輸相關聯的電子信息、精密制造、光學材料、儀器儀表、醫療器械等數十種制造業正在河南快速發展。依托航空貨運網絡,加強與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需求商的協同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形成特色優勢產業的生產供應鏈和消費供應鏈,帶動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構建以航空物流為基礎、航空關聯產業為支撐的航空港經濟產業體系。其次,利用大項目帶動突破發展。大項目帶動的優勢表現在龍頭企業與眾多中小企業從直接競爭轉向協作機制,龍頭企業把眾多中小企業牢固地控制在它們所確定的生產技術范圍內,而眾多的中小企業為了維持合作競爭關系,主動適應龍頭企業的要求,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這種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產業集中度。通過確定圍繞大項目的臨空產業體系,形成關鍵產業鏈條、核心產業集群,是促進航空大都市臨空產業良性循環和升級的重要途徑。最后,創新公共服務供給突破發展。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基礎性公共服務,但政府服務屢被詬病為低效,只有創新公共服務型,才能為建設鄭州航空大都市大發展提供前提條件和保障。規范服務收費,從而降低城市運行成本,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四)建設環境上注重同步優化
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同步優化發展是現代航空大都市建設的內在要求。航空大都市建設應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資源優勢,并圍繞特色優勢資源完善空港運營區,發展支柱性臨空產業,建設特色空港居住區。航空大都市建設最初承接空港業務外遷、提高城市功能,隨后加大空港業務與城市功能融合,以生態優先、宜居宜業、特色突出為原則,最終形成高端人才、高端產業鑄就的航空大都市。航空大都市的國際流動性要求注重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文化滲透力,優化城市形象;同時航空大都市作為城市發展的新型形態,更注重構建大都市的終極目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只有較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帶來較高的生活質量。
【本文系2013年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2013B18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直機關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