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湘 葉長兵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是我國批準的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2013年完成生產總值270億元,同比增長30%;固定資產投資200億元,同比增長75%;鄭州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1300萬人次,增長12.7%;貨郵吞吐量超過25萬噸,同比增長69.5%,在全國主要機場中增速繼續保持第一,總量由2012年的第15位躍居為第12位。發展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不僅能促進鄭州市經濟的發展,而且能帶動整個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其擴散效應還可以輻射到中部其他省份,實現區域整體發展,保證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最終實現。而目前發展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核心問題是臨空產業的發展,本文在借鑒國際臨空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提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產業的選擇原則,據此構建符合該區實際的臨空產業體系,探討促進臨空產業發展的戰略措施,助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向更高層級發展。
一、國際臨空經濟區產業類型
各地臨空經濟區的產業類型各有不同,主要是由當地的臨空經濟區的資源稟賦所決定的,國外臨空經濟區產業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一)臨空關聯型
與機場功能直接有關的產業,如物流、配送及適宜于空運的高科技產業,一般分為臨空工業區和物流園區。
臨空工業區主要有臨空配套工業區和高科技產業區兩種。前者主要發展航天技術、航空相關產業、制造加工業等。后者主要是發展以空運為依托的高新產業基地,如計算機及其附件、微電子、IT等產業制造及研發中心。一般來說,目前臨空經濟區都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重點研發目標。
物流園區主要發展倉儲、運輸、中轉、配送、包裝和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務業務。如法蘭克福物流城就在機場附近,總面積149公頃,有數百家物流運輸公司。這些公司將世界各地的產品運進德國,也將德國的產品送往世界各地。日本關西國際機場臨空城、成田國際航空城、中部臨空都市等在規劃時都充分考慮了物流園區的用地,面積一般在20~30公頃。
(二)臨空附屬型
與機場相鄰而得益的產業,主要是會展業、分銷中心等。機場周邊地區的會展業通常包括展覽中心、培訓設施和商務會議中心。此外,以英特網為基礎的電子商務活動,也越來越向機場集聚。電子商務需要通過空運把貨物從制造商送到客戶手中,因此,英特網公司的分銷中心離機場越近,貨物越能更快地運送到終端客戶處。
(三)機場服務型
針對機場及上述兩類產業引發的大量客流、貨流資源,滿足各類機場旅客、員工及各產業從業人員的居住、教育、消費、購物、娛樂等生活需求,以及產業發展所必須的金融、中介、廣告等服務需求,通過機場的區位優勢,延伸發展出的各類服務產業。這些產業大多以娛樂休閑、金融中介等第三產業為主。
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產業選擇原則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產業選擇應該依托新鄭國際機場的區位優勢及鄭州市主導優勢產業發展基礎,按照臨空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以拓展臨空產業鏈、發展臨空產業集群、增強臨空產業創新能力為重點。其落腳點應該是,打造臨空產業集群,實現航空港區產業結構多元化,經濟可持續發展,全面提升航空港區產業競爭優勢,使之成為中原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要達到這個目標,在產業的選擇上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與鄭州市發展戰略相一致的原則
鄭州市確立了加快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和生態型、創新型“三化兩型”城市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目標。該戰略目標的提出,不僅確定了鄭州城市建設的方向,也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選擇臨空產業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基本指導原則。作為鄭州經濟新增長極,航空港區的發展要很好支撐鄭州在后工業化時期產業的發展,只有產業的特點與這種目標的內在一致,才能保證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二)發揮區位與資源優勢的原則
鄭州航空港臨空經濟實驗區必須依托航空港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區位優勢來選擇和發展臨空產業。要充分挖掘鄭州航空港區在中部崛起、中原經濟區建設以及鄭州新區發展這3個不同層面的區位優勢,同時要與區域資源稟賦相適應,發揮鄭州在產業、文化、交通和環境等方面的資源比較優勢,科學選擇其產業類型。
(三)堅持產業關聯強、市場潛力大的原則
產業必須具有較長的產業鏈以及較強的產業關聯效應,這樣才可以將其自身的產業優勢在整個產業結構中輻射到產業鏈上的各產業部門,帶動產業結構的提升并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要選擇與其他產業部門具有廣泛的、密切關聯性的產業作為發展重點,通過產業之間較強的前后關聯,可以帶動鄭州市整體產業以及地區經濟的發展。此外,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只有具有足夠的市場需求,臨空產業才會有增長的潛力,才能夠實現持續和快速的發展。
(四)創新發展傳統優勢產業的原則
鄭州建設創新型城市,高新技術產業是鄭州產業發展的方向,高新技術產業不僅僅指高新技術的產業化,還應當包含傳統產業的創新化發展。針對鄭州產業基礎特點,傳統產業高新化發展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高新產業發展的重點。因此在產業選擇的時候要促進傳統產業集群化和創新化發展。在進行產業選擇時,還要具有前瞻性,考慮到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要結合地區優勢培育和形成有特色的優勢產業鏈。
(五)堅持臨空產業技術先進性的原則
技術進步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前提,可以更好更快地實現生產率提高和規模經濟。技術先進的產業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而實現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另一方面,高新產業產品一般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產品附加值大、單位產品運費承擔能力高、對運送速度要求高等特點,從而臨空指向性較強。因此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在臨空產業選擇時要堅持臨空產業技術先進性的原則。
(六)順應國際產業轉移趨勢的原則
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發展戰略推動了國際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轉移,而新技術革命使國際產業轉移不斷出現新的趨勢,因此要把握產業結構變動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趨勢,有選擇地吸引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促進鄭州航空港區臨空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和升級。
三、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產業發展措施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臨空產業的發展依賴于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鄭州航空港經濟區應根據土地條件、城市規劃原則以及各臨空產業的特征、發展要求和發展方向合理布局各功能區,實現臨空產業的持續提升。在統一規劃鄭州航空港區地理位置、占地面積的基礎上繼續完善交通、水電和噪聲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原則上緊鄰空港區與機場內部設施具備人性化、現代化特點,外部主體建筑實現與國際化接軌;保證交通的通暢性,住宅區和寫字樓應靠近環境優美的區域;注重商務人士的工作環境,比如田園式的建筑、園林式的小區和綠化問題都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完善融資渠道
政府應充分利用國務院給予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先行先試優惠政策,綜合運用財政預算撥款、國有資產變現的方式,通過財政補貼、技術改革、減免稅收和調整稅率等措施,推行適合本地區臨空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擴大臨空產業規模、扶持臨空產業發展;也可以利用“杠桿原理”采用多渠道融資方案引進市場機制以降低政府風險,來支持臨空產業的發展。其中,應重視加快對從事臨空產業生產的大型企業的直接融資,比如通過公司上市來實現資本規模快速擴張,同時完善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擔保并放寬貸款限制,實現投資環境的優化與整合。
(三)構筑科技創新平臺
區域創新體系的培育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增強是臨空產業發展的動力。因此應該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公共型臨空性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設施建設,不斷增強自主科研開發能力;加大對重點科技中介機構、科技型孵化器的支持力度,培育、提升面向市場的服務能力;通過低成本提供基礎設施,如提供用地、用房、定向交通補貼等,有選擇地引導重點高校的相關院系、研究所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設立分支機構或研發中心,招收研究人員,為提高臨空產業高端、高效、高輻射效應提供智力支持。
(四)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興旺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對于鄭州航空港臨空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應該以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為方向;以增加供給、優化結構、拓寬領域、擴大就業為目標;在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的基礎上,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加大資金投入,有步驟地擴大開放,促進現代服務業再上一個新臺階。
(五)積極推動物流業的發展
為了更好地促進物流產業的高效運作,政府可以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大內需的政策,進一步刺激物流需求;在經營許可、登記注冊、土地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給予適當放寬或優惠,推進物流業發展的市場化進程,為各類企業參與市場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政府部門要完善規劃職能,做好對市場的深入調查工作,并以此為依據進行物流產業的整體規劃;抓緊制定和完善物流市場準入機制、監督機制和退出機制,通過制定各種措施及相關政策法規,為物流業的發展創建良好環境。
(六)促進航空運輸產業集群發展
機場的業務是圍繞航空運輸展開的,主要為航空運輸提供保障服務。為促進航空運輸產業鏈的發展,可以吸引專業客貨代理公司、專業航空食品公司、航油公司、航材公司以及為航空公司提供各種物流服務的供應商進駐航空港區;吸引國外企業的空管導航設備制造、機場特種設備制造、大型飛機零部件制造、小型飛機制造等制造企業和航空專業維修公司進駐鄭州航空港區,成立航空公司的零部件支援中心,為航空公司的維修業務提供備件;依托機場所在地區的區位優勢及農產品優勢,與航空公司開展廣泛的合作,如提供食品、配餐、飲料及機艙清潔服務等。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臨空經濟發展研究”(2013-ZD-05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分別為:鄭州輕工業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