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梅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是培養初中生思想素質、個人情操與綜合修養,為學生成才奠基的重要路徑,在整個初中教學體系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也受到師生的特別關注。然而,我們看到,受到各種現實因素的左右,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質量的提升一直以來都十分困難,這應該引起廣大思想品德教師的注意。尤其在思想品德課程改革與教學方法創新的大背景下,對相關話題進行細致解讀,無疑更具現實價值。
一、影響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的若干基本因素
所謂的影響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質量的因素,其實無外乎教師、學生及其相關的因素。此外,教學方法、模式以及外在的環境等,也會成為影響思想品德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這些都需要引起關切。
(1)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情緒低落。學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首要考量因素,也是決定教學走向的重要主體。在當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著學生學習興趣低落、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象,這必然嚴重阻礙教學的整體進步。基于此,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興趣激發和培養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要知道,只有學生真正對思想品德課感興趣,教學才能有序推進。
(2)教師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模式滯后。思想品德教學的開展有賴于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當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教師陷入“長篇大論”和“滔滔不絕”的授課泥淖中,整個教學工作缺乏活力,學生的興致很難被激發,教學如同“一潭死水”,亟須改善這一局面。
(3)課堂教學氣氛沉寂,教學策略死板。課堂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大本營,也是教學發展的核心基地。就目前很多學校開展思想品德教學的情況看,課堂教學的問題和隱患是最大的。首先,很多思想品德課堂實際上淪為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不能被充分調動起來;其次,課堂教學的氣氛十分沉寂,教學策略和新手段的應用基本上處于原地踏步階段。此外,由于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十分缺乏,使得思想品德教學很難博得學生們的喜愛,教學的質量提升也就無從談起。
二、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質量的思路和對策
從前面的分析不難看出,新時期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存在一系列的“阻礙性因素”,不僅干擾了正常的教學進度,而且阻礙了對初中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要想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整體質量,就必須解決上述問題,不斷激發教學的活力和生命力。
(1)增強課堂教學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主動與學生們多溝通、勤交流、密切互動,營造良好的師生協作、合作的氛圍,讓整個思想品德課堂充滿生氣,讓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更具探究欲。只有師生關系處于和諧、融洽的局面時,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才能不斷進步,初中生的學習興趣也才能逐步培養起來。例如,教師在日常授課的過程中,要隨時給予學生們指導和幫助。對于授課過程中的疑難知識點與重點理論,教師可以采取逐步推進、逐個破解的方法,讓學生們建立信心;在授課結束后,教師要走進課堂,與學生們打成一片,了解他們對課程的掌握情況,傾聽學生們的呼聲;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也要積極與學生們交流,成為他們的好朋友。
(2)開展思想品德教學活動,增進師生的了解和互動。在豐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學活動的引領和激發下,廣大初中生可以圍攏在教師周圍,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集體,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前進。在這樣充滿激發的活動中,學生們與老師之間的直接交流雖然不多,但是卻飽含情感與斗志,卻是師生關系塑造與維護的絕佳路徑。在不同層次的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中,較為疏遠的師生之間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拉近距離,培養默契;對于師生關系本來已經較為融洽的雙方,在教學活動中二者還能更進一步交流、互動,從而使得師生關系更進一步。教師根據思想品德教學的進度和大綱要求,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體驗思想品德知識的實際應用,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們增長見識,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在社會實踐中,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與老師互動、交流,而教師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學生們的“圈子”,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3)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傳統的初中思想品德的課堂授課和教學,不僅乏味平淡,而且缺乏最基本的吸引力,學生們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很難被激發出來,整個課堂顯得“死氣沉沉”。課堂氣氛的低沉必然引發連鎖反應,帶來諸如教學效率低下、課堂資源浪費、學生情緒不高等問題。因此,廣大的思想品德教師們必須革新思維、開拓創新,不斷采取新型的教學方法和授課模式,借以激活思想品德課堂,塑造高漲、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如,教師可以引入電教多媒體技術手段輔助數學課堂教學,通過設置、放映ppt課件,聯入互聯網等方法,極大豐富授課的模式與內容,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此外,教師可以靈活配置授課的時間,給學生們留出更多的自由思考、解題、討論的時間。通過這一系列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創新,整個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更具吸引力,學生們也會更加喜愛思想品德課,從而為學生的成才奠定基石。
(廣東省河源龍川縣老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