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蕾++欒錦紅


摘 要:國外教師組織由于成員的理念訴求不同而形成工會主義教師組織與專業主義教師組織兩大形態,在其發展過程中具有三大發展目標:一是經濟性方面的保護(protection)功能;二是管理或政策方面的參與功能;三是教師學術和服務有關的專業自律與服務功能。教師組織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多元發展、合作發展以及兼具專業與工會取向等趨勢。
關鍵詞:國外教師組織;目標定位;發展趨向
國外教師組織在其發展初期,大多是學者團體為了維護本身的利益,模仿當時的行會制度,由一群教師組成的一種同業公會(Guilds),以保護或免受壓迫,確保討論和研究的自由。隨著教師組織的不斷發展,成員間的理念追求有所不同,且因各國的政治歷史等因素影響,而產生兩種不同型態的教師組織:工會主義教師組織與專業主義教師組織。這兩種教師組織時而進行策略聯盟,時而由于利益沖突而分開。教師組織的社會活動促進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教育發展。“很多國家逐漸認可了教師擁有參與勞工運動、尋求集體協商、申訴甚至是罷工的權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政治上變得強大起來,在國家、地區各級影響著政府的政策。”[1]
一、國外教師組織的類型劃分
教師組織最早出現在幾個早期工業化國家,1857年美國成立了全國教師協會,英國1870年成立了全國小學教師聯合會,1875年澳大利亞成立了南澳大利亞公立學校教師聯合會。教師結盟主義在20世紀初期傳遍了歐洲大地。[2] 專業主義教師組織以提升專業能力為理念,如德國語文教師協會(DPhV)或是全美教育協會(NEA)、英國的教師專業協會(PAT)、日本的全日教聯;工會主義教師組織強調以較激烈手段方式來爭取權益,如美國教師聯盟(AFT)、英國的全國教師聯盟(NUT)、法國的全國小學暨中學教師工會(SNI-PEGC)、德國的教育學術工會(GEW)、日本的日教組。工會主義教師組織大多將保障組織會員的福利作為首要目標,且所采取的手段或方式也較激進;專業主義教師組織的組織目標較為重視教師專業水平的改進與增長,藉此提升教師地位。
表1 工會主義教師組織與專業主義教師組織比較[3]
二、國外教師組織的目標定位
教師組織成員的需求,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需求具體轉化為工資福利,而精神需求則是指教師對專業地位的渴望。以專業主義為取向的教師組織,其運用的策略較為溫和,透過組織出版的報紙、學術期刊或通訊,來闡述其理念或表達相關立場,以咨商、協調、會談等策略,來為政府的政策作建言。工會主義取向的教師組織,則相對的可能會采用較激烈的方式來達到所需的訴求,如游行、示威抗議,甚而合法的罷教都是組織所采用的策略之一,也或是透過政治的方式,支持特定民意代表、國會議員,更進一步由組織推派代表參與選舉,來達到所需的目的。
(一)保護教學權利,維護教師利益
教師組織維護教師權益主要集中在提高教師的薪資待遇、福利待遇和改善工作環境和條件。教育教學權是教師權利的核心,報酬待遇權是教師權利的保障。
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在教師組織的指引下,有意識地對決策實踐進行不斷的批評和反思。教育改革賦予了教師課程開發與教學的決策權,但教師從被動的“消費者”到主動的“決策者”的轉換過程還有相當一段距離。無論是有經驗教師在計劃教學決策環節的循環模式還是教學過程的不斷反思與總結,都需要教師組織對自己的成員進行教學決策實踐的反思批判。[4]美國的教師組織NEA及AFT,強調會員獲得下述權利:為會員安排進修課程、定期獲得教育相關刊物、終身壽險方案、醫療傷殘輔助方案以及購物特別折扣方案等。美國的政治學家在對各州的利益集團進行研究時發現,教師組織或教師工會的政治影響力名列各利益集團的首位,超過了商業組織,甚至是律師和醫生組織。[5]德國各地區的中學教師也紛紛注重強調專業社團屬性,以改進教學和教師專業發展為宗旨,維護教師切身利益。英國的NUT曾針對《教師薪資與條件法案》發起全國性的罷工活動。進入21世紀以來,該組織將罷教作為維護教師權益的最后手段。
(二)提高教師專業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組織是教師專業地位的促進者,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教師組織的幫助不可或缺。國外教師組織通過不同途徑幫助教師成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具體包括制定教育專業標準,提升教學品質;制定專業公約或倫理信條,約束成員行為;建立教師進修制度,提供教師進修機會;建立評估機制,確保師資培訓過程專業化;舉辦專業技能研討會,傳承教學經驗;進行教育研究,協助教育單位解決教育問題;出版專業刊物,報道教育研究成果。英國PAT嚴守不參與政黨活動的原則,會員也不從事罷教活動。英國教師專業協會認為罷教活動會損害學生的權益,損害教師的聲譽、形象。教師專業協會提倡教育的專業主義,尋求教師專業品質、角色和地位的提升,出版期刊《專業教師》(Professional Teacher)。[6]美國的AFT將提升教育的專業水平作為該組織的重要目標,積極與大學院校合作,為教師入職和退出教育事業把關;與核發教師證書的機構(各州教育局)及全國教學專業標準協會(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NBPTS)結盟,共同制定教師專業標準;與立法委員及學區教育制定者建立良好聯系。
(三)參與政治行動,影響教育政策制定
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需求所引領的工會路線還是專業主義訴求,皆涉及到大的政治環境。因為公立學校教師工資的高低,牽涉到政府的預算,而預算又取決于行政部門。教師地位和收入的獲得除了大眾的認可外,還涉及到一定程度的政治化特性。無論是經濟利益還是專業訴求,皆非教師個人所能決定,教師組織通過集體行動之運作,才能改變既有權力關系,達到設定之目標。教師組織通常有自己的教育主張,在教育決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體表現在:(1)建議政府和立法部門審議通過有利于教育發展的法案或影響政府部門的教育實施,推動教育改革;(2)扮演催化者的角色,引導教育的發展方向,或推動教育改革;(3)推選代表或支持認同該組織的人競選公職;(4)在學校團結教師力量,促使學校決策透明化,同時要求學校尊重教師意見,不以行政權威領導教學。endprint
(四)提供會員咨詢服務,搭建溝通橋梁
國外教師組織提供的咨詢服務包括法律咨詢、旅游咨詢、生活資訊、接受教師申訴、提供法律顧問協助、提供專業協助,成立專門基金辦理急難救助。在英國教師組織所提供的各類服務中,法律咨詢服務是作為重要的,且成為教師加入教師組織的主因。搭建溝通橋梁是指為會員間的溝通以及教師組織自身與社會大眾的溝通提供橋梁和紐帶。會員間的溝通包括專業知識、技能的交流與情感的交流;與社會大眾的溝通則通過舉辦各種社會活動,使大眾關心教育、了解教育,進而支持教育。法國全國中學教師會(SNES)強調建立共同愿景和團隊學習。組織的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來源于成員個人的愿景而又高于個人的愿景。它是組織中所有成員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們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個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著組織共同的目標前進。強調“團隊學習”,即不但重視個人學習和個人智力的開發,更強調組織成員的合作學習和群體智力的開發。
三、國外教師組織未來發展趨向
各國教師組織在長期發展之下,雖從整體而言,已趨于完善境界,在各國政治、經濟迅速變化背景之下,教師的福利與待遇也獲得改善,但也無法避免組織面臨的窘境。(1)組織成員的流失。教師組織的經費來源大多依賴成員繳交會費,才能使組織得以保持運作,現在卻因教師待遇的改善,教師組織內部成員的理念、政治色彩等不同,再加上教師逐漸只顧權利而不愿盡義務,組織成員流失迅速。組織成員減少,相對經費來源也減少,迫使組織發展出現不穩定狀態,故如何凝聚現有成員的向心力及如何吸收更多教師成員加入組織,是刻不容緩的工作。(2)組織成員的統合。各國教師組織成員眾多,雖組織力量較為龐大,可是因資源較為豐厚,意見難免會有分歧的時候,因此也是教師組織分分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不同層級的教師或不同專業性質的教師組織,由于對專業需求的不同而產生成員間的利益或相關權利有沖突,不僅無法有效統合教師意見,更使得組織面臨效能低落,甚而分裂的局面。加之,各國教師組織莫不以提升專業水平及保障成員的權益為導向,但專業學術取向的力量似乎不足以撼動政府的決策,而激進的方式與手段,也易造成負面的影響。展望未來,國外教師組織呈現如下發展趨勢。
(一)教師組織和而不同,多元發展
英國的教師種類繁多,依據不同特性分為各類團體,重要的教師組織包括:全國教師協會(NUT)、全國男女協會(NASUWT)、教師與講師協作會(ATL)、教師專業協會(PAT)、教學總會(GTC)。根據教育類型劃分還包括多元技術教師協會(APT)、全國繼續及高等教育教師協會(NATFHE)、全國校長協會(NAHT)、中小校長協會(SHA)等許多教師組織。法國教師組織除了成立各地區分會外,更多是以聯盟方式擴大其影響力,全國教師聯盟(FEN)下屬的組織多達49個,包括中小學教師工會、高中教師工會、大學教授工會、師范學校教授工會、物理教師工會、職業學校教師工會,以及全國自主工會聯盟(UNSA)旗下的教師工會(SE)。德國不論是全國性還是地方性的教師組織種類繁多,教師可依據自己的認同對象,參與不同性質的教師組織。
(二)教師組織發展兼具專業與工會取向
大體來看,各國教師組織無論原本為工會還是專業取向,都逐漸朝著兼具工會和專業取向的二元方向發展:一方面為了爭取教師福利和權益,另一方面也注重提升教師的專業形象。當要為教師爭取福利時,宜采取工會取向的運作方式;要提升教師的專業形象時,則要采取專業取向模式。日本最大的教師組織日教組在其《教師的倫理綱領》中,明確地將該組織的性質定位為“教師是勞動者”,凸顯其工會性質,但它同時主張要確立教師的經濟、社會、政治地位,要求教師參與教育政策的過程,反對中央的集權控制,顯示出其專業取向的組織特性。法國的教師可依法加入工會,擁有罷工權,但工會的過渡意識形態性漸漸無法獲得多數教師的認同,專業趨勢愈加明顯。
(三)教師組織為達成某一目標合作發展
當前各國教師組織的發展呈現出合作發展的趨勢。如美國的NEA和AFT合作組成NEAFT伙伴關系。法國聯合49個教師組織成立FEN、全國中學教師工會SNES和全國中小學教師團結工會(SUN-IPP)。在法國,雖然教師組織間競爭激烈,但遇到相同議題或共同利益時,則團結一致,形成聯合陣線,與教育部談判。英國的教師組織雖然各具特色,但各教師組織并非單打獨斗,為了強化組織力量,NASUWT與NUT曾經合并。教師組織也會針對某項議題或教育權益進行合作,與政府相關單位磋商,以達成目標。
(四)教師組織擁有更多機會參與和影響教育決策
提供教育服務是現代政府提升個人成就機會與生活質量的重要任務之一,而教育政策之規劃與執行,攸關教育服務之質量,故向來是政府部門及社會大眾關切之焦點。同時,由于教育政策涉及資源分配及教育內容權限之爭議,對立與合作可以說是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常態。以英美等國教育政策而言,舉凡經費分配、課程標準、統一測驗等重大政策,幾乎都是教師組織、公民團體、政府官僚等相互競爭、沖突,進而妥協的結果。[7]特別是英美主要教師組織均具有集體協商權及發動罷工之能量,且會員密度均逾七成以上,其影響力相對于其他利益團體而言,向來在政府政策網絡中具有優勢。
參考文獻:
[1]B. S. Cooper. Labour Relations in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2:5.
[2]John P. Synott. Teacher Unions,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in Asia [M]. Ashgate Farnham: Pub Ltd,2002:3.
[3]Kerchner,Caufman.Buliding the airplane while its rolling down the runway[A].C.T.Kerchner,J.E.Koppich.A union of professionals:Labor relationa and educational reform[C].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3:10.
[4]張朝珍.國外教師教學決策的比較研究及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4(1).
[5]Terry M. Moe. A Union by Any Other Name[EB/OL].http://www.educationnext.org/20013/38moe.html.2005/01/12.
[6]About ATL [EB/OL]. http://www.professionalteach-ers.org/aboutus.html,2009-08-18.
[7]Dye,R.T.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98:145-168.
(責任編輯 陳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