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珊
由于市場在人類的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促進作用,人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改變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建構了現代文明。市場在給人們帶來種種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人們高速地、無節制地開發利用地球資源,由此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的逐步惡化?!暗吞冀洕钡睦砟顟\而生。
“低碳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通過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經營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在“低碳經濟”發展初期,法律制度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撐和保障作用。但是,低碳經濟是“經濟”,源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要實現市場經濟由“高碳”到“低碳”的轉型及持續發展,離不開市場規律的作用。所以法律的制定要考慮市場因素,并通過市場逐步調節發揮作用,引導市場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
有關低碳經濟的開發利用領域,我國已頒布一些法律、規劃與政策。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主要問題:一是法律法規不健全;二是一些法律在現實中實施的效率不高。其原因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性不平衡,各地有不同的環境、資源條件以及經濟發展水平。我們不僅要根據全國的情況加大立法的力度,各地還要因地制宜制定相應的法規和規章,切實保證法律在當地的實施。本文根據《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的要求,落實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在中原經濟區發展低碳經濟。根據市場發展規律,以及中原經濟區的綜合條件,創新體制,制定相關法規、規章,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我們要了解以河南為代表的中原地區發展的特點,尤其是經濟發展的特點。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但自改革開放以來,與東部地區相比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尤其產業結構不合理,因此生產中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較低,碳排放量大,污染嚴重,且人們的環保意識也比較薄弱。
一、河南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粗放型經濟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但農業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傳統的粗放型,產業化、市場化程度較低,資源利用率較低,不適應低碳經濟發展要求。例如,農業開墾和連片種植引起自然植被減少,以及自然物種和天敵的減少,農藥的使用破壞了物種多樣性,化肥施用強度為全國最大,達835千克每公頃。
(二)工業領域產業層次不高
河南是以初級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大省,主要是以能源消耗較大、利用率不高,污染較大的低端加工產業為主。全省單位GDP能耗高于全國水平。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部門相對還比較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中原經濟區必須全力推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三)第三產業不發達
從根本上說,現代社會是工業化的社會,因此低碳經濟并不排斥工業化,它是一個多層面的產業體系,其中提高低能耗的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比重是一個地區發展低碳經濟非常重要的途徑。近些年來,作為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的河南,第三產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相對滯后。并且,河南省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中,很多是傳統產業,新興服務業拓展不足,產業層次有待提升。
針對這些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要根據中原經濟區發展的特點和國家相關法律的規定,制定適合于本地區的法規和規章,通過市場引導,充分發揮法律、法規、規章的作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二、構建中原經濟區發展“低碳經濟”的法律體系
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以及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特征,構建中原經濟區發展“低碳經濟”的法律體系。應當遵循“統籌規劃、因地制宜、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執行、公眾參與”的立法指導思想,加快“低碳經濟”的地方立法工作。為減輕污染、限制高碳生產、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促進低碳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相應的法律依據。以國家有關低碳經濟的相關法律為依據,并輔以當地配套的法規、規章、政策,努力實現低碳經濟的有序發展。
(一)充分發揮法律的作用
1.發揮法律制度的引導作用。只有依據國家法律以及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制定出符合本地區情況的法規、規章,才能夠落實法律的引導作用。最大可能地發揮其指引“低碳經濟”發展的作用,引導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消費等等。比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國務院制定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以及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河南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河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集審批規定》。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按照我國的法律淵源,從法律、法規到規章更具體化地為我們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明確、確定的引導。
2.發揮法律制度的評價作用。法的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是否合法或具有法律效力。將評價機制引入到“低碳經濟”的法律制度體系中,能夠提高“低碳經濟”的公眾參與性和人們的環保意識,能有效矯正和調試有關環境資源立法,適應當地的實際情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3.發揮法律制度的強制作用,能有力保障政府有關“低碳經濟”決策的有效實施,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法律責任是法的強制作用的體現,現行的有關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大多專章設立法律責任,明確從事違法行為者必須承擔的后果,并根據法律法規制定了一些具體的整治措施、辦法。比如,《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環保局等部門鄭州市新密造紙企業等五個重點區域綜合整治方案的通知》,對相關責任主體的責任作了具體詳細的規定,保證了法的實施。
(二)在法律的制定和執行中要充分考慮市場因素,發揮市場的作用
1.確認市場中的重要的責任主體,明確企業承擔的環境責任。統計表明,中國 70% 碳排放來自于產業經濟部門,居民碳排放僅占30% 。因此我們在制定法規、規章時應當明確企業承擔的環境責任。
2.根據市場運行規律改革排污收費制度。改變無償撥款或貼息貸款給企業進行治污的形式,而是采用商業的運作模式,促使企業采取措施,積極防治污染。比如,根據市場機制的特點,以法律的形式確立排污權,建立排污交易的市場制度。那么,排污權就會像商品那樣被買賣,在市場中完成交易,激勵企業在市場中根據利益得失來判斷,從而自覺承擔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污染排放的社會責任。
3.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引擎,發展低碳經濟也需要經濟手段來提供支持。沒有強大的金融支持,發展“低碳經濟”就會成為紙上談兵。因此,我們必須構建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碳金融制度,其中包括銀行貸款、碳指標交易、直接投融資、碳期權期貨等。首先,商業銀行應增加節能減排項目的貸款;其次,利用市場擴大直接融資,增加低碳產業在股市的上市數量,為其發展壯大提供資金支持。
三、在立法中注重保障低碳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實現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實現和保障農民利益
加快新型農業現代化、維護糧食安全,促進城鄉繁榮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前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促進低碳科技向農業轉化,在促進節能減排的同時,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建設特色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全國重要的油料和果蔬花卉生產基地,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林果業、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建設全國優質安全畜產品生產基地。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建設鄭州、商丘、駐馬店等大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帶動農民持續增收、提高青年就業率。保障農民利益,保持可持續發展。
(二)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構建競爭力強的新型工業化支撐體系,實現工業企業的利益
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轉型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依托。堅持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科技與新興產業融合,構建結構合理、節能環保、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走以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為主要內涵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
1.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建設鄭州汽車制造基地。推進鄭州、南陽、漯河、信陽、鶴壁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建設。提升輸變電裝備、成套設備、現代農機、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競爭力。增強肉制品、面制品、乳品、果蔬飲料產業優勢。推進鹽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升級融合發展。加快鋼鐵企業產品結構升級。
2.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先導產業。推進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等優勢產業發展,建設鄭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推進南陽國家生物質能示范區建設。重點發展超硬材料、高強輕型合金等新型材料,推進洛陽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
3.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大交通大物流戰略,建設以鄭州為中心、地區性中心城市為節點、專業物流企業為支撐的現代物流體系。建設鄭州內陸無水港。提升鄭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推動鄭州商品交易所增加期貨品種。大力發展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科技服務、會展服務、法律服務等服務業。促進房地產業健康平穩發展。
(三)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體系,實現人們持續發展的長久利益
生態文明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標志。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努力構建節約資源、美好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建設生態、綠色中原,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1.加強生態建設。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水土保持、生態移民。建設黃河中下游、淮河中上游生態安全保障區,水源地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
2.加強污染防治。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跨流域、跨區域的污染聯防聯控防治機制。增強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水源污染治理。
3.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面推進節能降耗,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推動濮陽、平頂山、焦作、三門峽等市探索資源型城市轉型。
按照《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的要求,實現中部地區崛起,我們必須根據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以及中部地區的經濟特點,創新體制,制定法律法規,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探索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道路,保障低碳經濟發展的利益和改善民生,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實現持續發展。
【本文系河南省2012年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原經濟區發展低碳經濟的法律政策研究”(12240042003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