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陽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校群體性事件已經不僅僅發生在現實世界中,以網絡為載體的群體性事件接踵發生,而且形成了網絡與現實交替影響、相互放大的特點,受到了社會多方面的密切關注。在網絡群體性事件中,各種信息借助網絡快速傳播,對現實中的事件起到推波助瀾作用,增加了處理難度。這些頻繁發生的網絡群體性事件給黨和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給高校管理工作增加了新的難度。
一、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現狀和特點
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是隨著互聯網的發生、發展并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具有影響力之后才演變產生的群體事件的新形式。按照事件的主要發生領域劃分,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單純在網絡社會發生的群體性事件,但對現實社會也會產生實質性影響。二是以由網絡發端的現實性事件。三是網絡與現實互動展開的群體性事件。
(一)高校群體性事件的現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39.9%;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人,占整體網民的72.1%。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網民占到網民總數的22.4%,而高等學校在校師生使用互聯網的比例更是接近100%,再加上高校師生本身所具有的高知、熱情、敏感等特質,使高校成為網絡群體性事件的高發區。如2005年4月,北京、上海等地發生大規模涉日游行事件;2008年5月,全國各地抵制家樂福事件,等等。這些事件的共同特點,就是事件所處的社會背景往往是涉及高校師生切身利益或是高校師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事件主要由高校師生發起、組織和聯絡,在此過程中,有意無意地使用了許多基于網絡的非傳統方式,其組織策劃之秘、動員范圍之廣、聯絡速度之快、社會影響之大前所未有。
(二)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特點
快速性。通過聊天室、論壇、QQ群、手機短信群發等方式,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有效的信息傳遞到四面八方。網絡傳遞信息“一點發信、多點感知;交互傳遞,滾動發展”的特點,使它成為群體性事件聚合能量和擴大影響的倍增器。
虛擬性。互聯網是一個虛擬的社會空間,許多網絡空間中的組織在現實社會并無實體。參與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網民身份也具有不確定性,性別、年齡、身份、頭像等會隨時改變,現實人與網民也不具有一對一的關系。因此,網絡群體性事件也隨之有虛擬的成分,但其卻可以引起實實在在的社會效果。
匿名性。網絡具有特殊的“匿名性”,網民由于匿名身份,自恃屬于“無名的大多數”,所以,更易以道德的名義參與事件的發展,而很多人的行為更有明顯的群體娛樂特征。參與者更多的是懷著一種唯恐天下不亂的看客心理,從事件混亂發展的過程中取樂。可以斷定,如果以真實身份出場,其行為必會有所顧忌。
開放性。網絡群體性事件因互聯網自身開放性的特點,其影響力遠遠超過單純的群體性事件。現實中的群體性事件可以通過控制事發現場等方式阻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而網絡群體性事件中往往是各種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即使在有關方面作出迅速回應后,主流的信息也很容易淹沒在龐雜的信息流中,很難立刻進行有效地控制。
失范性。現實社會的群體性事件,雖然在法源上還未形成一個從權利的設置、組成到行使、保護、規范的完整體系,但還是有《憲法》《刑法》《集會游行示威法》等法律法規進行規范限制。但在網絡上,若有集群行為,卻不受這些法律法規的限制。
反復性。現實生活中的群體性事件一旦發生之后,強力部門會在第一時間介入,并使事態得到有效控制,直至化解。而網絡群體性事件則呈現出一波三折的發展事態。
失控性。互聯網由于缺少了敘事和傳播過程中的權威審查機制,相比其他媒介更具有平民性、無序性。此外,網絡匿名也使網民可以放棄現實生活中的顧慮隨意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時,政府機構很難加以控制。
二、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動因
(一)網絡因素
作為開放式平臺,網絡具有互聯互通、快速即時、匿名隱身、跨地域等特點,任何人、任何組織都不可能完全壟斷信息的傳播渠道。每個網民不論其身份、職業、政治背景,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不受過多限制發表意見、觀點,自由表達利益訴求。
(二)社會因素
正如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所指出的,重大的社會變遷是引發許多社會運動和集體行為的最初動因。中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利益調整在所難免。而網絡的出現又恰恰降低了人們參與社會民主的門檻,并在一定程度上將合理參與社會民主的權利進行了放大,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引發網絡群體性事件。
(三)心理因素
從心理機制上,網絡因其自身匿名、開放等特點,很容易成為人們心理情緒發泄的渠道。尤其是在確定的網絡群體中,網民更容易失去理性,比較容易從眾,顯得感性、浮躁、夸大,并借助網絡群體性事件進行排解、宣泄。
三、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應對措施
(一)健全法律法規
正如美國波士頓學院的斯皮內洛教授所言:“社會和道德方面很難跟上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對于網絡性事件,我國目前尚缺乏直接、有效、明確的法律法規加以約束和規范,要在保證公民民主權利的前提下,對于一些網絡惡意行為進行有效的震懾和遏制。
(二)做好教育工作
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近六成的網民是24 歲以下的年輕人。2000 年,胡錦濤就針對互聯網對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影響指出:“互聯網迅速發展,逐步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愈來愈多的青少年和互聯網交上了朋友,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同時也加重了我們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建設,努力使互聯網成為青少年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一個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積極防范互聯網給青少年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構建利益整合機制
構建利益整合機制,從根本上防范網絡群體事件的發生。利益問題是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根本問題。網絡群體性事件無不是根源于利益分配不合理,社會矛盾不斷積累到一定程度而發生的。要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就必須構建利益整合機制,在全社會進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協調,形成相對穩定而合理的利益格局。
(四)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做好網民引導工作,是最大程度地減少網上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有效方法。引導可分為公開引導和隱蔽引導兩種方式。公開引導是指以校方代表的身份對網上熱點和網民反映的問題進行疏導和答復;隱蔽引導是指學校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采取普通網民的身份參與網上討論,引導網上輿論方向。
(五)建立健全網絡群體性事件防范協作機制
要充分利用現有高科技手段,深入挖掘網上不穩定因素信息。要通過建設信息分析研判系統,大力提高分析研判能力,實現對網絡中潛在的不安全集體行為的發展作出前瞻性的預測。學校宣傳部門、學生工作部門、武裝保衛部門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網絡輿情監控體系,使社會動態、網情動態等涉及群體性事件方面的情報及時共享,科學研判。
(六)建立健全網絡群體性事件聯動處理機制
對于已經發生的網絡群體性事件,各相關部門要網上網下一盤棋,學校黨委、行政部門迅速作出正確決策,宣傳部門重點做好網絡信息的發布和網絡輿情的引導工作,學生工作部門要及時深入學生、深入實際,做好學生思想疏導工作,武裝保衛部門要加強重點部位的巡邏和監控,謹防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