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民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其特點是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實質是知識發生器的經濟,是開發人的思維的經濟。人是知識和信息最主要的載體和最活躍的要素,而人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才是決定組織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知識經濟是以不斷創新和對這種知識的創造性應用為主要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它依靠新的發展、發明、研究、創新的知識,是一種知識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經濟。它以不斷創新為特色,新的超過舊的,舊的退出市場喪失效用,新的占領市場獲得超額價值。這個創新過程是急速旋轉、異常快捷、沒有終止的。這種不斷創新的知識與智慧、土地、礦藏不同,它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知識和智慧可以同時為多人所占有,并可一再重復使用。作為人類智慧的成果,它可以與其他知識連接、滲透、組合、交融,從而形成新的有用的知識。知識也有“自然磨損”,它的直接效用沒有了,但還可以再開發,成為嫁接、培育新知識的“砧木”,成為啟發新的智慧的火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經歷了巨大變化。現在我們國家又面臨著一次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和全球一體化。我國企業如何抓住這一機遇,進入國際大市場,與國際大企業展開競爭,進一步發展自己,已成為當務之急。但是,就中國企業目前的總體水平來看,與國外大企業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面對世界500強企業。不論是生產水平、經營管理、人員素質,還是文化建設、戰略規劃,都制約著我國企業的長遠發展,阻礙了我國企業進一步壯大。因此,對當代社會管理者而言,如何應對知識經濟的沖擊,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重塑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理念,已成為不容回避的重大課題。
一、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是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是企業成敗的關鍵。企業文化是以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逐步形成與發展的、帶有本企業特征的經營哲學,即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為核心所生成外化的企業行為規范、道德準則、風俗習慣和傳統的有機統一。它可以分為企業精神文化、企業制度行為文化和企業形象物質文化三大層次。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精神文化,即它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
企業文化是企業自身長期發展中逐步形成的無形資源和潛在能力,是一個企業全體成員共同擁有的信念、期望值和價值觀體系,它確定企業行為的標準和方式,規范企業成員的行為。因此,企業文化對企業的決策方式和戰略選擇有著巨大的影響。當文化、目標與戰略三者協調一致時就能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二、管理者應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有知識的管理者,沒有知識就無法勝任工作。作為管理者只有堅持終身學習,補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才能跟上時代步伐。為此,管理者要認真學習好指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依法治國所必須的法律知識,學習領導科學,學習管理社會和行業所必須的專業知識和現代科技基礎知識,學習好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以適應履行職責的需要。同時,學習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學風,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彼得·圣吉曾提出了建立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模型: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項修煉——團體學習;第四項修煉——建立共同愿景;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
學習型組織理論是當前最前沿的管理理論之一,它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它的真諦在于:一方面學習是為了保證企業的生存,使企業組織具備不斷改進的能力,提高企業組織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學習更是為了實現個人與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們在工作中體現出個人價值。
能力理論認為,核心能力來自于企業組織的集體學習,來自于經驗規范和價值觀的傳遞。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經歷企業內部獨特資源、知識和技術的積累與整合的過程。通過這一系列的有效積累與整合,使企業具備了獨特的、持久的競爭力。企業知識理論也認為,隱藏在核心能力背后并決定核心能力的是企業掌握的知識。企業核心能力也表現為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是通過不斷的組織學習而得到和更新的,如果把組織中的個人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當成能力“基因”,那么企業組織中一個團隊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知識體系就構成了企業的整體核心能力。也就是說,學習是使企業的個體能力向組織能力轉化,最終形成核心能力的必要手段。知識的共享、經驗技能和失敗教訓的共享,是企業組織學習的主要內容,通過知識共享可以使個人的能力、知識轉化為企業集體的組織能力和知識。
三、加強知識管理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如果離開了知識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競爭力。所謂知識管理,是對企業知識資源進行管理,使每一個員工都能最大限度地貢獻其積累的知識,實現知識共享的過程。知識管理的目的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企業能夠對市場需求作出快速反應,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識資源預測市場需求的發展趨勢,開發適銷對路的創新產品,更好地滿足市場需要。
知識管理就是綜合運用組織、文化、戰略、流程、技術等手段,通過建立基于企業業務內容和職能的知識挖掘和知識共享體系,以最大化對知識及有知識的人的尊重,最大化企業知識的價值,從而不斷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并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場管理文化變革。在運作上,是指企業作為組織,整體上對知識進行獲取、存儲、學習、共享和創新的管理過程。組織中知識管理的中心任務是提供必要的技術條件,鼓勵員工自己將其所擁有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或者經社會化后進一步顯性化,然后經過組織轉化為系統化的顯性知識,通過某種技術平臺實現顯性知識共享。創造必要的組織環境,促進面對面的隱性知識共享。
四、樹立能本管理意識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管理理念經歷了物本管理、人本管理階段,正逐步走向能本管理。所謂能本管理,就是以能力為本位的管理。能力包括:德能、體能、技能、智能及其潛能。能本管理包括四層含義:組織發展所需的能力為首要的管理對象;能力為管理的根本出發點,是管理的決定性因素;能力是具有終極意義的管理價值目標;激勵手段極力提高和發揮個人能力。endprint
能力人假設是從知識經濟發展需要出發,突出人的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主要包括:人以能力的充分發揮和不斷提高為自己的首要價值追求;個人把為組織和為社會發揮能力作為其基本的道德,在發揮自身能力中獲得滿足,個人最主要的激勵手段是創造為提高和發揮個人能力所需的一切條件。人類管理理念的演進以人性假設理論的演進為基礎和前提,是管理決定性因素的變化在管理思想上的反映。能本管理理念正是順應經濟時代發展的內在需要而產生的,必然會推動經濟和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
五、培育發展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經歷企業內部資源、知識、技術等的積累、整合過程。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有效積累與整合,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后,才能為獲取超額利潤提供保證。但是,并不是企業所有的資源、知識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都能發展成為核心能力。所謂核心能力的特征是:有價值、異質、難以模仿、難以替代、可擴展。核心能力的培育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一是通過自身努力,建立內在的核心能力;二是與擁有互補優勢的企業形成戰略聯盟;三是兼并收購擁有某種企業所需要的專長的企業。
而在培育和發展核心能力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逆向行為。如因核心能力攜帶者的流失而導致核心能力喪失或無法發揮作用,與其他企業合作而造成技術外泄,放棄某些經營不善或前景不好的業務而失去一些有潛在價值的核心能力。同時,更有可能發生的是在企業發展良好時,由于資金或人為原因看不到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導致核心能力的喪失。
六、不斷管理創新
隨著內外環境的巨大變遷,每個組織都應該把管理創新作為重要的工作來抓,綜合運用各種激勵創新的技術方法,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不斷進行環境創新、文化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方法創新等,積極主動地投身到環境的變化中,促進組織的發展。任何一項管理都具有動態性,都需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遷以及組織的發展和目標的調整,不斷地進行優化和創新。在當前全球信息化、網絡化、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的產品層出不窮,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經濟生活瞬息萬變,每一個組織都應該學會用世界的眼光從高處和遠處審視自己,把創新工作制度化、日常化,否則,隨時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管理的靈魂就在于創新。縱觀全球經濟的發展,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21世紀的管理是管理的創新和創新的管理。所謂管理創新就是根據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更新觀念,創造和應用體現時代進步的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藝等,促使管理要素更加合理地組合和運行,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可以這樣說,管理過程就是創新過程,管理就是創新。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重塑管理理念。個人、企業、社會要得到持續良性發展就必須遵循戰略管理、人本管理、能本管理原理,注重能力建設,尤其是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育和開發。同時,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針對觀念、制度及具體操作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探討和研究,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作者單位:平煤股份一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