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妹
【摘要】目的:對心臟再同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并分析其無反應原因。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接受心臟再同步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定期隨訪,比較患者在治療前后心功能、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及左心室射血分數的變化。結果:對患者的平均隨訪時間為(9.38±7.89)個月,40例接受心臟再同步治療的患者中有32例(80%)患者心功能癥狀得到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數增加,與治療前差異顯著(P<0.05),有8例患者對臟再同步治療無明顯效果。結論:心臟再同步治療方法能顯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癥狀,并且心臟再同步治療反應與患者心臟機械收縮的不同步、左心室電極的植入位置及合并的基礎疾病有關。
【關鍵詞】心臟再同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無反應原因;效果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084-0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或乏力、腹部或腿部水腫、心臟擴大或心功能不全,其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據相關文獻統計,全球每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死亡率高達40%-50%[1]。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針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仍然有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不佳。20世紀90年代心臟再同步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被引入到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明顯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癥狀。本文通過CRT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并分析其無反應原因。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接受心臟再同步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54.4±6.9)歲。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包括:29例原發性擴張型心肌病,11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33例正常心率,7例異常心率。根據NYHA的心功能分級,其中Ⅲ級患者22例,Ⅳ級患者18例。所有患者在術前行心臟彩超監測,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0.55cm,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0.35,QRS>120ms(表明左心室機械收縮不同步)。40例患者均采用常規慢性心力衰竭藥物治療。
1.2研究方法
在鎖骨下動脈進行穿刺,將左心室起搏電極經冠狀靜脈竇植入心臟靜脈,將右心室及右心房起搏電極送入右室心尖部及右心房心耳部。利用電生理導管或長導絲將左室起搏電極植入冠狀靜脈竇口,并沿長鞘送入到冠狀靜脈的竇球囊造影管中,進行逆行冠狀靜脈的造影,于左前、右前及后前位對冠狀靜脈及分支觀察后,將左心室起搏電極送至心臟靜脈側肢,某些患者需通過皮冠脈介入鋼絲的引導[2]。
1.3隨訪
CRT術后進行定期隨訪,隨訪平均時間為(9.38±7.89)個月,其內容包括:心功能改善情況,超聲心動圖、心電圖、活動耐量及生活質量。
1.4療效評定
在臨床上CRT有效的評定標準是NYHA心功能分級提高1級以上;超聲心動圖CRT有效的評定標準是LVEDD縮小>15%或者LVEF的絕對值增加>5%,否則就評定為對CRT無反應,其中死亡病例也表示對CRT無反應。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 ±s)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40例接受CRT的患者中有32例(80%)患者心功能癥狀得到改善,LVEF增加,與治療前差異顯著(P<0.05),有8例患者對CRT(20.0%)無反應。其中8例對CRT無反應患者包括:3例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其QRS時限≤120ms;3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均死于心室顫動;2例心室起搏導線植入心大及心中靜脈患者。
患者在CRT前后的臨床效果見表1。
表1 CRT前后的臨床效果
治療時間 NYHA心功能分級 LVEF LVEDD(mm)
CRT前 3.52±0.12 0.41±0.09 75.24±10.75
CRT后(6個月) 2.42±0.06 0.54±0.06 62.56±12.45
t 36.667 5.375 3.447
P <0.05 <0.05 <0.05
注:CRT前后的臨床效果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臟的舒縮功能發生障礙,致使靜脈回心血量不能及時排出,導致靜脈系統淤血,動脈系統缺血,從而引發一系列的臨床癥狀。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室內傳導異常時會出現左右心室的運動不同步,使血流動力學發生異常改變,導致舒張末期患者的左室內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減少,加重心力衰竭。常規的治療心力衰竭的藥物對心室的同步化效果改善不理想,而CRT通過起搏裝置來糾正傳導障礙,使左右心室的活動達到同步化狀態,同時CRT能減少二尖瓣的返流,使患者的心排血量增加,進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3]。
臨床上采用QRS的寬度來表示心室電機械活動的同步性,寬度增加通常表示患者存在不同步的心臟機械活動[4]。本研究中患者經過CRT12個月后,超聲心動圖上QRS的寬度明顯縮窄,同時左右心室間的運動延遲時間也明顯縮短,這都說明了CRT改善了患者的不同步心臟機械活動。本研究中排除2例死亡患者仍有6例患者CRT效果不好,可能的原因是心臟電同步與機械同步受到損害或是與引起心衰的疾病因素有關。
結語
綜上所述,使用心臟再同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能顯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癥狀,緩解患者的疾病發作,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強心臟再同步治療的使用,在臨床上有切實可行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西平,秦瑤,郝星,李立,王冬梅,郭濤.心臟再同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及無反應原因的分析[J].重慶醫學,2013,02:209-211.
[2]胡江飚,徐耕.心臟再同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1,05:380-382.
[3]劉西平,秦瑤,郝星,李立,王冬梅,郭濤.心臟再同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09:928-930.
[4]楚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再同步治療142例臨床分析[D].浙江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