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 陳瀟瀟 盧琳琳
【摘要】“在家上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在我國掀起了一股熱浪,也帶動了一批人的關注。針對“在家上學”存在“合法性”、“規范化”和“社會化”的問題進行論述,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第一,試點“合法化”;第二,整合多方資源,構建家庭教育支持系統;第三,利用社會教育活動彌補兒童“社會化”缺陷。
【關鍵詞】在家上學 合法性 規范化 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20-02
在國家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在許多地區出現了大量父母讓孩子“在家上學”的案例,涵蓋學前期至高中的各個階段,形式多樣,或父母在家教孩子,或將孩子送到私塾學堂入學。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于2013年發布的調查報告稱,全國范圍內有約1.8萬的孩子在家里接受教育。
一、“在家上學”的內涵及價值
“在家上學”,又稱“家庭教育”、“家庭學?!保侵竷和辉诠⒒蛩搅W校接受教育,而是由父母或家庭教師擔任教學活動實施者,以家庭為單位開展的較為系統的教育活動。家庭教育相比學校教育更具個性化和開放性。學校教育以班級為單位的統一教學難以實現因材施教,有時甚至是以犧牲學生的個性和發展需求為代價。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無須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和計劃進行教學,而是根據孩子的學習需求和個性特點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式。學習可以隨時隨地發生,例如野外、陽臺等一切開放性的環境中,這將更有利于學生將知識還原到生活中,體驗真實的學習。同時,離開了學校的競爭和強制的環境,“在家上學”的孩子的身心也能得到更健康、全面的發展。
二、“在家上學”存在的問題
在教育理念上,“在家上學”有諸多的優越性,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但目前我國“在家上學”還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存在很多爭議和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和改進。
(一)“合法性”問題
首先,根據《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它強調了家長有送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責任,卻并沒有賦予父母在家教育孩子的自由(殘疾或特殊情況的兒童父母除外)。其次,教育是國家普及文化知識和基本價值觀的工具,是國家的經濟發展、國民素質和綜合國力提升的奠基性工程。[1]因此,國家享有對公民的教育權。但“在家上學”以家庭教育權取代了國家的公權力,故其合法性頗受爭議。
(二)“規范性”問題
“在家上學”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處于灰色地帶,家庭教學條件和教學內容都沒有得到有效審查和監管,因此,需要進一步規范。
在辦學條件方面,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施教者資格問題,即施教者能否勝任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因為除了基本的知識素養之外,施教者還要有教學能力和先進的教育理念。第二,教學環境和資源的問題,即兒童的父母是否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為兒童提供學習材料、教學場地、外出活動或參加各類培訓的費用。
家庭教育的教學內容的規范性也需要加強。家庭教育的教學內容取決于父母的意志,教學內容的選擇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同時也意味著有較大的隨意性。盡管“在家上學”的發展初期需要多樣化、個性化的自主探索,但是,家庭教育的規范性是保證教育質量的基礎,因此需要相關部門給予重視。
(三)“社會化”問題
家庭學校之所以經歷了比較艱難的發展期,原因之一就是其學生的社會化問題常常被當作反對家庭學校的重要依據。[2]在校上學的兒童能接觸和認識不同類型同齡人,為兒童適應日后的社會生活奠定基礎。但在家上學的兒童活動范圍局限于家庭內部或者少數同齡人中,活動范圍較小,不利于兒童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如何實現“在家上學”兒童的社會化是對家長的一大考驗。
三、建議和啟示
“在家上學”是近年來我國家長自發建立的兒童受教育方式,有很多問題亟需探討和解決。下面,本文將針對上文提到的問題,嘗試提出一些粗淺的建議,以期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1.試點“合法化”?!霸诩疑蠈W”處于法律空白狀態,雖然《義務教育法》規定父母有送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但這條法律主要是為了保障適齡兒童的受教育權,而“在家上學”的目的讓兒童更好的接受教育,從這一點來說,并不違法。人們之所以認為它違法很大原因是人們對新生事物的排斥心理。我們需要以一種寬容的態度來對待“異端”,大膽嘗試,小心求證??梢韵仍诓糠值貐^試點“在家上學”合法化,讓這種形式在試驗中不斷完善,建立多元教育模式并立的局面。
2.整合多方資源,構建家庭教育支持系統?!盎ブ鷪F體活動不足”、“學習資源有限”、“缺乏專業指導,難以實施”以及“教材難以選擇”是父母在實施家庭教育時的幾大困惑。[3]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試圖整合學校、社會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資源,為家庭教育構建支持系統。首先,建立有效監督和指導機制。對施教人員、家庭環境的進行資格審查以及定期培訓,同時制定相應的考核、評價機制對教學效果進行監控,并及時給予專業指導。其次,建立多方溝通平臺。雖然目前已經有一些在家上學的網站在運行中,如“在家上學聯盟”等,但這些平臺主要限于家長之間的溝通,大部分是經驗的交流。因此,可以建立一個綜合化的平臺,促進家長、學校等各界人士的多方溝通、資源共享和經驗借鑒。通過為家庭提供專業指導和溝通平臺,實現家庭學校辦學的“規范化”。最后,針對“在家上學”如圖書館、實驗室等教育設施方面難以面面俱全的問題,可以鼓勵家庭教育產業的發展,為家庭教育開發教材、教具等學習用品。
3.利用社會教育活動彌補社會化缺陷。家長在指導兒童進行正常的學科知識學習之外,還要讓兒童參與社會活動,如志愿活動、社區服務等,增加兒童與人交流、溝通的機會。同時,同一地區實施“在家上學”的家庭可以定期聯誼和交流,增加兒童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彌補兒童學校生活經歷的缺失。
人們文化素質和經濟水平的提高為“在家上學”創造了條件。家長在家中可以為兒童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個性化的教學方法以及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習體驗,有效打破了傳統學校教育的弊端,是基礎教育有益的補充形式之一。面對這種新興的教育模式,我們要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容許它與學校教育并存,相互競爭、取長補短,促進教育的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賀武華.我國“在家上學”現象深度分析:中美比較視角[J].浙江社會科學.2012(11):84-89.
[2]曉喻.美國日漸普遍的在家教育[J].好家長.2008(12):39-40.
[3]在家上學現狀調查報告[EB/OL].http://baby.sina.com.cn/z/zgzjsxdybg/index.shtml.201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