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次仁
【摘要】西藏社會的長治久安,穩定和諧,要依靠對藏區人民心理素質的教育,尤其是對處于西藏地區未來發展主導地位的大學生們的心理素質教育。加強藏區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培養,構建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引導藏區人民在民族文化交融過程中樹立積極的自尊心、自信心、抗挫敗能力,為藏區社會的長久發展奠定夯實的基礎。
【關鍵詞】西藏 社會安穩 心理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35-01
西藏地區的發展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國家的重大議題,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科教興國、人才興國戰略早已被視為國家、地區發展的重要策略。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變化激烈的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競爭的加劇,文化的沖突,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處于選擇中的大學生往往難以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環境,出現了種種困惑、迷惘、焦慮等心理。加強對西藏地區的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幫助大學生們塑造全面發展的人格,為社會培育綜合性的高素質人才,促進社會的長治久安,繁榮發展與不斷進步。
一、藏區大學生的特點
由于民族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宗教信仰以及風土人情,藏區的大學生在長期的生活發展中擁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一)民族意識強烈。民族意識是指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經濟生活與歷史發展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由于我國的教育體制在原則上要求學生在高考以前必須在戶口所在地就讀,因而在進入大學之前一般的學生都在自己生長的地區念書。而進入大學后,各地的學生分布五湖四海,很多外地的學生進入西藏,也有很多的藏族學生進入其他省市,這樣就造成了一定文化上的不適應,很多藏區學生在校期間基本只與本族的同學進行交往,形成“小群體”,民族意識極其強烈,表現出一定的排外性。
(二)性格豪爽剛正。西藏位于我國的西南部,地域遼闊,民族文化底蘊厚實,特有的民族文化讓這些學生從小便養成了很豪爽,剛正不阿的性格。他們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待人熱情憨厚,對待朋友、親人更是愿意“兩肋插刀”。伴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開放,眾多文化的匯聚,導致文化之間激烈的碰撞,有些藏族學生由于在文化碰撞的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因而會產生一些消極的思想,是非混淆,對自身及社會的發展極其不利。
(三)心理脆弱。長期的民族聚居狀況讓西藏地區的學生具有極其強烈的民族意識,并對民族群體具有一定的依賴意識。進入大學后,很多學生不得不面臨脫離群體生活的困境,但強烈的民族意識導致自身滋生了一定的排外思想,因而對融入到其他的群體中產生困惑。同時,由于文化、語言等各方面的差異,在與其他民族學生進行正常的表達和交流上,都會存在一定的障礙,再加上一些農牧區的學生從小生活在較貧困的環境中,心理上都會產生自卑、自暴自棄的情緒,心理較脆弱。
二、新時期藏族大學生心理上面臨的現狀
伴隨著我國不斷加快的發展步伐,社會發展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藏族大學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發展局面,極大地影響了這些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
(一)文化的碰撞造成的心理落差。新時期的社會發展使得藏族地區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內地上大學,在離開了聚居多年的生長環境后,這些學生要面對生活環境的巨大差異、語言文化上的不同、風俗習慣上的區別等一系列的問題。由于缺乏正確的心理指導,這種巨大的文化落差使得這些學生常常會產生孤獨的心理,并滋生自暴自棄的消極思想。再加上藏區一直以來的發展相對內地省市較為落后,尤其是一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在面臨了一系列的不適應及挫折之后,往往產生了自卑、低落、迷茫情緒。
(二)觀念上的差異,引致心理上的矛盾與不理解。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進一步確立,中國不斷在經濟上取得巨大進步,與西方國家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很多地區人們的思想都發生了變化,面對競爭更加坦然,并能通過努力不斷改變自身的狀況,同時這些開放地區的人們思想觀念上也更為開放。而西藏地區信仰佛教,佛家思想提倡的是超脫世俗,善待萬物的觀念,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很多藏族學生自小便對這些功名利祿較為淡薄,面對激烈是社會競爭,他們既矛盾又向往。同時,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藏區學生對教師畢恭畢敬,被動接受教師意愿較強烈,對很多學生與教師討論、爭論的現象無法正確理解。
三、新時期對藏區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策略
從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出,藏區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工作,是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亟待實施。
(一)創造多元化的文化環境,讓學生盡快適應文化的差異性。文化的差異會帶來眾多方面的差異問題,因而在對藏區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時,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文化上的不適應,從根本做起,讓學生逐漸消除文化碰撞上的恐懼,積極融入到新的生活環境中。首先,在藏區學生入學時,進行入學教育,對相關的文化、生活、環境進行簡要的介紹,讓學生從心理上有所準備。其次,帶領學生熟悉學校周邊環境,讓學生通過實地體驗,加強對新環境的適應程度。同時也要加強藏族學生與其他學生的交流,通過舉辦晚會、交流會、趣味運動會等方式,讓藏族學生與其他學生做好交流工作,加強了解,營造融洽和諧的氣氛,消除學生的陌生感。
(二)加強教育工作,讓學生能盡快適應到現實的社會發展中來。學校的教育是幫助學生樹立良好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因而要加強教育工作的力度,對學生進行教育。一方面要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對其中值得借鑒的地方進行推崇,同時也要適當地對其中應摒棄的文化進行批判,引導學生改變墨守成規的心理,同時對西方文化中的先進部分進行學習,積極鼓勵藏族學生以開放的視角,勇敢面對社會上的競爭,奮發圖強,在學習上逐漸擺脫對老師的依賴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為西藏社會的發展儲備才能。
(三)建立心理咨詢工作室,加強心理輔導。由于一些藏族學生在心理素質上較為脆弱,環境的不適應會引起學生內心的消極心理,進而帶來眾多的問題,如人際關系的不和諧、自我消極評價等等,最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心理扭曲,對社會發展帶來威脅。因而,高等教育要專門針對學生的問題設立心理咨詢工作室,適時為學生開展相關的心理知識,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同時,為存在心理問題的同學提供相關的幫助,積極了解這些學生的思想動態,并以正確的心理調節手段,對這些學生進行心理緩解,減輕心理負擔。除此之外,還應對學生進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測試,以適時了解這些學生的心理動態,對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進行積極的輔導,幫助他們從根本上克服心理問題,在人際關系、自我認識以及社會適應上邁出積極向上的一步。
四、總結
總而言之,素質教育是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存在的,素質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促進學生有效成長的教育。西藏地區的長治久安,需要高等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緩解學習上、生活中以及文化碰撞過程中的不適應,樹立積極健康的思想意識,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文化的差異,培養他們積極拼搏、敢于挑戰、抗壓以及抗挫敗的能力,逐漸樹立全面的人格,促進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為西藏地區的長治久安、和諧發展貢獻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郭享杰.心理學——學習與應用【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林宗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