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婚姻家庭道德狀況總體情況是積極、健康、進步的,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諧社會呼喚新型的家庭倫理,同時也對家庭倫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家庭倫理道德必須保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和諧社會倫理道德的社會供給,推動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和諧家庭 倫理 道德
【基金項目】201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高校生態道德教育途徑探索與模式研究,編號12B26.2,2011年度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校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引領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研究,編號2011C023。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53-02
一、我國家庭倫理的現狀
建國以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我國家庭倫理關系的變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型家庭倫理關系正在逐步建立。目前,我國的婚姻家庭道德狀況總體情況是積極、健康、進步的,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婚姻關系和兩性道德尚待改善
社會主義道德在婚姻家庭關系中要求實行一夫一妻制,社會主義性道德肯定性關系“只有在結婚的床上才是合法的”,強調性生活必須以合法婚姻為前提。[1]
然而,人們在強化經濟觀念的同時,卻淡化了對愛情和婚姻的忠誠。據統計,目前中國的離婚率為1.54‰,[2]理由主要是性格不合,感到不幸福。因婚姻不忠現象而導致的離婚增長比較快。三四十年前,人們覺得離婚是不健康、不道德的做法。但是現在,人們對離婚的容忍程度提高了許多,人們甚至不再以離婚來評判一個人的好壞。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對婚姻不忠甚至于離婚呢?從內因來看,主要是因為一部分人道德素質低,缺乏自我約束力。有的人結婚以后身邊可能又出現了真正喜歡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自我駕馭能力,很容易產生婚外戀或者離婚。從外因來看,主要是因為市場的開放性帶給人們更多滿足物質欲望和精神欲望的機會和條件,家庭領域的優良傳統和道德觀念受到沖擊,動搖了人們對婚姻當事人的道德評判標準,從而使不忠于婚姻的現象很容易逃離道德遣責。
(二)贍養老人的意識尚待加強
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社會,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目前我國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是7%。[3]現實生活中,一些子女有能力而不愿養老,拒絕履行法定義務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農村和基層比率更高。兩年前由國家統計局批準進行的“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城市中獲得子女經濟支持的老年人為30%,農村為60%,[4]可見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著觀念性的挑戰,家庭對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傳統作用正在削弱,青年人孝敬、贍養老人的觀念不斷淡化,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
尊老愛幼是社會主義社會婚姻家庭道德的重要準則,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也是尊敬長輩的辛勤勞動和社會貢獻的表現。我國的老年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遺棄老人的思想和行為理所當然地應該受到唾棄,它為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所不容,更為社會主義道德所不齒。[5]
(三)家庭教育的理念尚待更新
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婦聯等機構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也普遍存在著虐待兒童的現象。傳統的家庭教育經驗“不打不罵不成人”在當今的家庭教育中仍然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簡單粗暴,急于求成,高壓孩子,虐待孩子。理論上,家庭應該是小孩最安全的地方,是他們與父母情感和肌膚相親的最溫暖最幸福的樂園。但這樣的家庭卻是兒童遭受身心摧殘最嚴重的地方。虐待兒童已經不僅僅是某一個家庭的問題,而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問題。
(四)歧視女童的現象仍然存在
近10年來,我國的性別差異問題越來越嚴重,兒童的生存性別比例一直呈上升趨勢。這與由選擇性別流產等因素造成的出生性別比例有直接關系,也與歧視女孩現象造成的高女孩死亡水平有關。在農村家庭中,女孩的喂養、就醫、求學等在家庭中所受的待遇遠遠比不上男孩。
人生來是平等的,不論男性還是女性。今天的女孩是明天的母親,一代母親影響一代孩子,一代孩子影響一代歷史。女童的素質,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的發展,女童問題必須引起特別的關注。
以上家庭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的出現,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傳統倫理中的落后因素與新型的社會生產方式不相適應,發生了道德領域的新舊沖突;二是中國社會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在倫理道德領域也受到西方社會一定程度的影響,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格格不入,影響家庭幸福,影響社會安寧,和諧社會呼喚新型的家庭倫理。
二、社會轉型期對家庭倫理的新要求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擺在重要位置。”[6]構建和諧社會既是研究家庭倫理道德的奮斗目標,也為我國的家庭道德建設提供了新的指導。普遍幸福、個體自由、民主平等、遵紀守法、生活殷實、道德高尚等,是新時期家庭道德的基本特征和具體要求。
普遍幸福是指每一個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中都感到幸福。家庭為其成員追求幸福、享受幸福營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家庭成員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平等地追求自我實現和個性發展,各盡所能,各得其所。
個體自由是指家庭中每一個個體都感到自由。家庭鼓勵其成員在社會總體價值導向下構建自己的價值體系,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價值選擇和追求,使個體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得到自由運用,使家庭生活豐富多彩,充滿生機活力,家庭成員的人格和個性得到自由、健康而全面的發展。
民主平等是指全體家庭成員都是家庭的主人,家庭的管理體現家庭成員的意愿和意志,家庭成員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共同商量和討論家庭重大事情,家庭維護其成員的自由和權利。同時,家庭成員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面享受同樣的權利和機會。
遵紀守法是指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和法律,家庭生活應該符合法律的要求,任何家庭成員的行為在家庭內外都得納入法制的軌道,不可超越和游離于法制之外。
生活殷實主要指家庭成員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能力,為家庭作貢獻,給家庭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力求家庭在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方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而保證家庭生活寬綽從容,家庭保障不斷完善。
道德高尚是指家庭風尚寬松、積極、健康、祥和,弱者能得到尊重和幫助,強者能得到鼓勵和贊賞。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彼此友善、互助合作。同時,人人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道德品行端正,充滿關愛與真情。
當然,和諧社會的直接表征是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廣泛的人際合作需要人的協調、親和的品質,因而中國傳統家庭倫理中的“家和萬事興”不僅不過時,還因注入了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內容而變得更加充實和豐富。
三、調適家庭倫理,構建和諧社會
如前所述,我國家庭倫理的現狀還存在著一些與和諧社會不相適應的內容,有必要進一步讓國人明了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征程中,如何進一步完善現代家庭倫理道德,以及實現家庭道德進一步提升的主要途徑。
(一)完善兩性道德,提高婚姻質量
相愛是夫妻關系中特有的道德規范。俗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執子之手,與子攜老。”夫妻互敬互愛,相互忠誠,是家庭的穩定劑,是克服困難建設和諧家庭的巨大力量。因為相愛,離婚難以找到理由,能大大降低離婚率。夫妻相愛把“婚外戀”、“一夜情”、“二奶”等道德敗壞和人格墮落等現象拒之門外,能有效遏制性病和艾滋病的傳播,大大降低性病、艾滋病的感染率。同時,相愛的夫妻能創造一種和諧的家庭氛圍,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好的環境,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產生深遠影響。
新中國的家庭人際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夫妻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以愛情為基礎的自主婚姻和男女平等的家庭生活已成為當代中國婚姻家庭的主流。在新中國,婦女通過勞動有了獨立的經濟收入。經濟的獨立,使婦女贏得了對家庭重大事務的管理決策權。家庭重大事務由夫妻共同決定的家庭越來越多,夫妻同是家庭財產的所有者,平等地支配和使用家庭財產。以平等、民主、和睦的現代家庭關系代替夫權和家長制為代表的傳統家庭關系是符合時代主流的,丈夫虐待妻子現象已為社會所不容。所謂愛一個人,其根本表現就是讓這個人幸福。只有夫妻雙方都幸福,雙方感情才能不斷深化發展,家庭也才能穩定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夫妻之間只有樹立平等互愛的婚姻新觀念,事業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幫助,才能建立起自由平等、攜手共進的美好家庭。
夫妻之間除了樹立平等的觀念外,還要學會寬容對方,從對方和家庭的需要出發多替對方著想。學會寬容是得到認可或歡迎的好辦法。智慧的佛陀也曾說過“恨不能平息恨,只有愛才能平息恨。”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人是完美無缺的,夫妻交往時不能苛求對方,要善于理解寬容對方,學會包容妻子或丈夫的與眾不同。
(二)發揚優良傳統,體貼尊敬老人
中國的“孝”文化使得中國家庭比西方家庭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和更多的天倫之樂。當然,中國傳統道德中的“孝”具有二重性,有糟粕亦有精華。只要我們批判繼承,挖掘出孝道的現代價值,其社會穩定功能、和睦功能是不能忽視的。那么如何尊敬老人呢?
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家庭養老仍然是老年人安渡晚年的主要方式。晚輩有義務照顧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吃飽、穿暖,有地方住,這些基本的生活需要一定要滿足老人,絕不能讓老人感到無依無靠。
敬老、愛老、養老,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斗爭中形成的一種傳統美德。我們把這種傳統加以改造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新的內容,使它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要知道,吃飽穿暖絕不是老人的全部需要,除了物質生活上得到照顧,老年人還有精神上的需要。節假日給老人打打電話,敘敘家常,或者利用父母的生日、春節送去真誠祝福,向他們說幾句溫馨的話等等。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經常陪老人散散步,支持老人參加適當的文體活動,使老人身心愉悅,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孝敬父母是我們做兒女的分內之事,不能只停留中口頭上,必須體現在行動中。一個行動,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行動,也比那些美麗的夸夸其談強千百倍。給老人送上一杯水,幫他們輕輕蓋好被子,都會使老人感到由衷的幸福。
當然,尊老敬老除了家庭成員的自覺行動以外,社會也必須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尊老敬老的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尊老敬老的教育,讓尊敬老人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三)轉變教育觀念,關心愛護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運用科學的教育觀把孩子教育好、培養好,幫助孩子塑造一個健全的人格,對家庭、對社會都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受“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理的影響,有的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態度粗暴,動輒用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是每一個家庭、是為人父母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應當轉變觀念,真正關心和愛護孩子,注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細致地教育孩子,悉心照顧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同時,社會也應當逐步建立健全各種保障和監督兒童權益的機制。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產生了一批“小皇帝”、“小公主”,這些孩子處處受寵,唯我獨尊,自私自利,人際關系緊張,而他們自己根本不知道原因在哪里。為此,家長在關愛孩子時要注意方式、方法,有分寸,有原則。幫助他們提高明辨是非、自我克制的能力。及時找出孩子的優點表揚,指出孩子的缺點并幫助他們改正。
受“多子多福”、“男尊女卑”傳統思想的影響,計劃生育政策下許多女嬰胎死腹中,有的女嬰即使僥幸生下來了也因為其性別在家庭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遺棄,受虐待。現代生理學,遺傳學等生命科學告訴我們,女孩也是傳后人,生男生女一個樣,女人是社會的半邊天。我國的法律也規定,出嫁后的女兒同樣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在倡導男女平等的今天,歧視女孩的思想實屬落后,歧視女孩的行為實屬落伍。
(四)和睦鄰里,幫助他人
俗話說,“遠水救不了近火”、“遠親不如近鄰”。從某種程度上講,鄰里關系也是衡量一個家庭質量的參數,鄰里和睦,互幫互助,均能給各自的家庭帶來許多方便和快樂,同時也是一個家庭整體道德水平的表現。所以,我們要開朗豁達、熱心友善,與鄰里和睦相處。
總之,家庭在道德層面的和諧要素的實現既要依靠全體家庭成員的積極努力,也需要社會積極營造濃厚的道德氛圍。構建和諧社會要改變的是那些不適應和諧社會的道德觀念。和諧家庭是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為了更好地影響社會,家庭倫理道德必須保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和諧社會倫理道德的社會供給。
參考文獻:
[1]《倫理學》,唐凱麟,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國婦女的狀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4年06月,北京。
[3]《中國經濟周刊》,2006年05月08日。
[4]《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抽樣調查》,劉小青,人民日報,2006年08月16日。
[5]《倫理學》,唐凱麟,高等教育出版社。
[6]《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姜賽飛(1974-),女,漢族,湖南寧鄉人,碩士,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倫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