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面對著新課程的改革,在學校教育方面我們該如何教育學生呢?該把學生培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才呢?這是擺在眾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筆者在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淺談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課內外結合,從素質方面、能力方面去教育學生:1.教材資源與課外資源相結合,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2.閱讀課外“經典”,活躍閱讀氛圍,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3.改革監考制度,健康引導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 素質教育 課內外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55-01
目前我國在教育界提倡“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等多個方面的能力。但是在“高考”指揮棒下,語文教學的一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會和素質教育相抵觸。仔細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傾向:
1.簡單地注重文本內容,而不注重文本的思想文化。
2.只注重學生智育的培育,而不注重學生美育方面的熏陶。
3.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而不注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
4.只注重自己的課堂教學,而不注重學生對課外知識的吸引。
5.只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嚴格管理學生,而不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言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整個過程中,只注重:教本,學本,考本,唯本至上;編題,作題,講題,題海戰術。在以人為本的新課程改革中,最重要的文化載體的語文教學,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殺了,其人文被淡化了,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被完全抹殺了。筆者在本文就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結合課內外教學,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方面淺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資源與課外資源相結合,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何為人文精神,其精神內涵為何物?簡而言之,就是指:現實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價值的體現;貫穿于人們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文模式、審美情趣;對人的個性和主體精神的高揚,對自由、平等和做人尊嚴的渴望,對理想、信仰和自我實現的執著,對生命、死亡和生存意義的探索等。例如,在《包身工》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打破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人書”的常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教室內的現代化教學設備,結合中央電視臺的《早間新聞》欄目,使學生了解到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日本覷覦我國釣魚島的事件等,在觀看新聞的過程中,學生們義憤填膺,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倍增。隨著長時間的熏陶,耳濡目染,學生們所關注的不再是個人之間的雞毛蒜皮;其視野開拓了,心胸也變得開闊了,情操也變得高尚起來了。知道了關心“人民的冷暖”;知道了“揚善和懲惡”;知道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二、閱讀課外“經典”,活躍閱讀氛圍,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培養學生素質能力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閱讀課外經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可以突破把學生的興趣從僵化的語文教材中吸引到風格各異的課外閱讀材料中。我教學班級的學生的課外經典閱讀分為兩條線進行,一條為寒暑假課外閱讀,一條是平時每天的課外閱讀。在每天日常的課外閱讀中,我除了要求學生閱讀每一必修、選修模塊指定的名著導讀書籍之外,還要求學生盡量訂閱或借閱《讀者》和《意林》等課外雜志,在這些刊物中,有很多美文,除了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之外,學生還能在其中感受到許多哲理思想,同時還能提高自己對文章的鑒賞水平和閱讀能力。在寒暑假的課外閱讀中,我一般要求學生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一至兩本,例如《愛的教育》《鋼鐵是怎樣練成的》、《朱自清散文》《魯迅文集》等等。
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曾把書分為五類,認為“有當讀之書,有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看之書,有當備以查考之書。”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別林斯基也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讀還壞。”。所以我們在要求學生閱讀經典著作時,務必要指導學生選擇積極的、進步的、有益的書籍去閱讀,否則不但浪費高中生的大好時光,還會對高中生起著一個負面的影響作用,不利于高中生的素質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陶冶情操,凈化思想,提升修養,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
三、改革監考制度,健康引導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種田怕草,讀書怕考。”這是學生普遍心理的反應。考試是教學過程檢查學生學業水平的一個階段,筆者認為,學生對考試的態度,就可見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如何,所以在監考過程中也可以培養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以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吉林市的《江城晚報》就吉林市某校的“無人監考”現象組織過一次專題討論。在該討論中明確了一個問題:無人監考的制度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著一定的積極教育作用,是學生自我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讓學生明白,只有“自勝”,才能使自己強大起來。同時無人監考也可以使學生明白,不能自欺,要做知識方面的“真人才”,而不能做“假人才”,不能欺騙老師和家長,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貨真價實”的人才。
筆者在一次學期期中考試中,試行了無人監考的方法,考試結束后,和上學期期末考試的情況進行了分析比較,結果表明:上學期期末考試中作弊率為15%,此次考試中作弊率僅為1%。同時又在學生中間進行了一次民意調查。學生臉上洋溢著喜悅和自豪感,他們認為,無人監考維護了他們的尊嚴,使他們獲得了自尊感。事實證明:無人監考作為一種監考手段,它的效果比有人監考的效果更佳,最大的好處就是:它使學生感受到了自尊,培養了學生的自律意識,這對于學生今后人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養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素質教育這個指揮棒下,我們不能盲目地屈從于“應試教育”,而應該緊緊圍繞著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方面下大功夫,我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只培養出“高分”低能兒,而要培養出“貨真價實”的人才,只有這樣,他們在走上社會以后,才能找到適應自己的崗位,才能在崗位上發揮出自己的才能,為祖國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徐存貴.《高中語文素質教育探析》[J].學園.2013(24)23-24.
[2]國永躍.《精心設計語文活動,激活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語文素質能力》[J].赤子(中旬).2014(02)36-37.
[3]邱步青.《培養語文素質,應該從長計議——對高中語文教學的一點反思》[J].新課程學習(上).2010(11)56-58.
[4]李曉宇.《中學語文素質教育中幾種基本能力的訓練》[J].教育教學論壇.2011(0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