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談處事

處事,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要;待人,不以利益為急,而以歡喜為上。
世間要學會的東西很多,學會處理家務,學會生活技能,學會各種語言等,尤其要學會“處眾”。
人是社會的動物,不能離群而獨居。如果你不懂得群居,不懂得處眾,就很難在社會上生存、立足。
“眾”,是由很多的不同所結合在一起。眾人里面,有種種的差異,例如有性格的不同,有語言的不同,有生活習慣的不同,有各種文化背景的不同,因為有很多的不同,所以“處眾”就不那么容易了。
即以一個家庭而言,有年齡的差距,有性別的不同,有思想觀念的各異,所以要“一個鼻孔出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個機關里,有的人比較樂觀,有的人比較悲觀;有的人積極進取,有的人消極懈怠;有的人瞋心脾氣大,有的人溫和不亂發脾氣;有的人慳吝貪取,有的人喜好公益。在很多的不同里面,我們要如何來處眾呢?
處眾的第一個觀念,要建立平等心。因為社會上有許多的智愚賢不肖人等,如果我沒有平等心,就會被人認為我很勢利,太過于分別,最后就會失去了人緣。
花園里,盡管開放的花朵有黃色,有紅色,有紫色,有白色,有藍色等五顏六色的不同,但是在我看來,一樣都是花。因為都是花,所以要共同平等地存在,這不是很好嗎?
處眾的第二個觀念,要有慈悲心。因為社會上的大眾,不一定人人都能合乎我的心,合乎我的意,甚至有很多還會違逆我的想法;如果我計較、討厭、排斥,那么到了最后,不是你舍棄別人,而是別人舍棄你啊!
處眾的第三點,要注意隨和心。社會上的人,如果你希望人人都能如我、同我,這是不可能的,只有用我去隨和他們;只要不是邪道,我都應該有一個隨喜隨緣的心。現在的人常講團結,但都是要別人來同我團結,而沒有想到我要去跟別人團結。隨和也是一樣,不是我要人家來隨和我,而是我要去隨和別人。
學習處眾的第四點,要有結緣心。只要我肯跟別人結緣,如我以歡喜跟你結緣、以物品跟你結緣、以好的語言跟你結緣、以助成跟你結緣,我贊美你,助成你,你會不接受我嗎?
所以,平等心、慈悲心、隨和心、結緣心,都是處眾的方便。處眾學會了,處處有通路,處處都有助緣,人生何其美好呀!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語云:“身教重于言教。”在各種的教育法當中,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自己不能以身作則,如何要求別人呢?
富蘭克林說:“一個良好的示范,才是最佳的訓詞。”王陽明先生有一次領導學生在街上行走,聽到兩個婦女在路邊吵架,甲婦罵乙婦:“你沒有良心!”乙婦說:“你不講天理!”甲婦回曰:“你才沒有天理呢!”王陽明聞言,對身邊的學生說,小子,你們來聽道呀!學生說,老師,他們是在相罵,不是在講道呀!王陽明說:“曰天理,曰良心,非講道而何?”王陽明最后解釋說,天理良心用來要求別人是相罵,要求自己,就是講道!
所以,“以身作則”才是教育;要求別人,就非教育之道也!
季康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個意思就是說,只要在上位的領導人行得正,做得正,當然下面的風氣也會正了。
一場戰爭,身為指揮的將領能夠“身先士卒”,才能勝利;做老師的講學講道,要能“躬身實踐”,才能為學生所信服。父母長輩教育子弟都要“以身作則”,如果父母天天在外應酬不回家吃飯,卻叫兒女天天待在家里,兒女怎肯聽話?父母如果煙酒樣樣齊來,卻叫兒女不準抽煙喝酒,兒女怎肯服氣?
現在很多的青少年行為偏差,其實也不完全是青少年的罪過,做父母的也應該檢討。例如父母說謊,卻叫兒女誠實;父母自私慳吝,卻叫兒女要服務奉獻,兒女怎肯聽話呢?
一個學生在學校里偷了同學的鉛筆,老師認為這種偷盜的行為很不好,就向家長反映。家長即刻給兒子兩個耳光,指著兒子罵道:“你真是莫名其妙!你要鉛筆,我可以從辦公室帶回一打給你,為什么你要偷同學的?”像這樣子的教育,怎么能教出行為正派的兒女呢?
現在社會上的政治人物,貪贓枉法,如何叫老百姓守法?從政的人員官僚自大,民間的風氣怎么會端正善良呢?
已經證悟了的佛陀,他曾經親自為疾病的弟子倒茶端藥,也曾為年老的弟子穿針引線,這都是“以身作則”,可謂慈悲助人的典范;甚至到了八十高齡,仍然在外托缽乞食,精勤不已,如此身教,弟子怎么會不精勤修道呢?
所謂“上行下效”,能夠“以身作則”,才能為人模范,才能做好領導!
(選自《歡喜:處事秘笈》,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