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
(浦江普信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浙江 金華 322200)
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更是會計行業生存之本。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強,會計信息與公眾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人們對會計信息的關注度越來越強。會計信息的失真失實,不僅會破壞市場經濟秩序,還會損害社會公眾的利益,更阻礙了和諧社會、誠信社會的構建。從2001年4月朱镕基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寫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原則,不做假帳”到現在,從國內的四川長虹財務造假案到國際上的安然、環球電訊、世界通信、施樂的財務舞弊案,因會計誠信引發的危機俞演俞烈,整個會計行業面臨著信任危機,這不能不說是整個會計界的悲哀。學者們從業人員素質低下、利益驅使、制度不健全、法制觀念淡薄等方面分析了會計誠信危機產生的原因,本文認為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不恰當的評價體系及管理模式也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并進而影響會計誠信的重要原因。
從財務管理的角度看,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的公司所有者(以下簡稱所有者)、債權人、政府機構、公眾。其中所有者、債權人中的金融機構,以及政府機構中的涉稅部門、財政監督部門等對會計信息的影響程度最為突出。外部信息使用者給企業經營者的各項考核指標、評價指標、管理指標為會計信息的造假提供了“原動力”,它誘發了會計信息的失真并最終導致會計誠信危機的發生。本文認為,導致影響會計誠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所有者的業績考核、資本市場的“生命線”是粉飾數據的原動力
如同高考過分強調分數而成為社會的頑疾一樣,所有者對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投資回報率、產值、銷售收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這些經營業績考核設定的指標也成為管理者期待逾越的魔障。這些與報酬、晉升等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業績考核指標的計算又無不涉及會計數據。因此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通過有效的調節數據、對會計信息進行粉飾也就成為管理層受益的最佳途徑和最后的法寶。
而在火熱的資本市場,企業為了發行股票多募集資金,連續盈利、10%的凈資產收益率已成為上市公司的“生命線”。有趣的是,證監會相關的統計資料表明隨著監管部門“生命線”的調整,各上市公司公告的年報數據也總是隨標準的變動而變動,S T企業也往往會在連續巨額虧損后迎來一個利潤豐厚的年度。企業按照監管部門的政策調整數據、利用規則創造數據也就成為資本市場的奇觀,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整個資本市場會計信息質量丑陋的一面。
(2)金融機構不切實際的資信評價體系導致企業篡改數據
資信評級是對企業信用風險的評價,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資信評級結果越來越被市場經濟主體廣泛采用,但縱觀金融機構的評價體系,能夠發現其評價體系過于側重定量方面,資信評級分析方法多以業績分析為主,并且其評價體系也未能考慮不同行業、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的因素,其指標往往高不可攀。對于大量需從信貸市場融資的企業來說,篡改數據成為其唯一的可能。而通過惡意編制假報表、假數據,騙取資信等級不僅有國內的還包括國際著名企業,美國安然公司曾因隱瞞公司的真實財務和經營狀況,惡意欺騙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信用評級機構和廣大投資者,操縱公司的股票價格,隱瞞巨額債務而破產。而國內大部分企業往往因為取得貸款的銀行不同會編制不同的會計報表,其原因僅僅是各銀行評價指標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現行的一成不變、脫離現實、短期性的資信評級體系也成為企業篡改數據、致使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誘因。
(1)征稅依據比率化、方式簡單化導致企業倒擠、拼湊數據
稅負評價本是參照各個行業的行業標準以及同類企業的能耗、物耗平均值,結合當地實際,而制訂出的用于評估的分行業投入產出比、產品耗能比、行業平均利潤率以及行業平均稅負的指標。它通過對同一納稅人不同時期的情況進行縱向比較,對同行業不同納稅人同一時期的情況進行橫向比較,綜合分析測算納稅人的應納稅額與實際納稅的差距,以確定管理和檢查的方向與重點的一種管理評價手段。它其實是一種理論數據,不同企業由于生產規模、工藝流程、機器設備、管理水平的客觀差異其實際上的稅負必有差異。但實際在稅收征管過程中,企業人員視其為高壓線、紅線,而稅務人員把它看成了一把尺子,對于低于稅負的企業就會被約談,進而成為補稅的依據。其粗放的征管模式最后導致的結果是,根據增值稅稅負計算進貨成本,A成本替換B成本;根據所得稅稅負倒擠人工成本、管理成本,我們企業的各項指標在此種征管模式下就如同流水線上的產品在各方面都符合了“規范”的要求。稅務機關與企業各取所需,企業在拼湊出符合“規定”的數據時,會計信息雖然“可比”但不再“可靠”不再“真實”。
(2)強勢的“稅法”與弱勢的“會計法”使得稅務部門成為會計行業“偽主管”,并進而影響會計政策的選擇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規定,企業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不得采用與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相悖的會計處理方法。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也強調,加強會計監督、規范會計秩序,是賦予財政部門的法定職責。現實中由于編制及體制等諸多原因的限制,財政部門基本未能對企業會計信息進行有效檢查,也更談不上實施有效的會計監督。反觀稅務部門由于經常性的稅務檢查、評估、稽查,每年例行的年度匯算清繳,使得稅務機關對會計的影響程度遠大于財政部門,同時也讓“稅法”在和“會計法”的抉擇中更表現出“普遍適用性”和“強制性”。其結果就是理應服務于企業所有者、債權人,并為其提供符合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財務報告的財務會計變成了服務于稅務部門的稅務會計。稅務部門也順勢占位代行“偽主管”職權,因此會計在遇到會計政策與稅法規定不一致的情況時,通常為避免納稅調整就錯誤的選擇稅法的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管理層為滿足業績考核及資本市場管理的需要,調整會計信息源于企業會計準則及資本市場管理的缺陷,因此制訂會計準則時應盡可能的減少準則本身的不確定性,減少管理層通過會計政策多向選擇的方式變相實現業績考核目標。此外,資本市場監管者應減少過多的政策性限制,增加非會計指標體系在市場監管中的比重,減少上市公司通過調整會計信息的手段滿足資本市場監管的可能。
財政部門應切實履行會計監督職能,定期聯合工商、稅務、監察、檢察、銀監會等部門加大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檢查力度,充分發揮其財政監督的主導作用。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提高企業及相關會計人員的違法成本。財政部門也可授權行業協會加強對本行業會計信息的檢查,以行業自律的方法對違反準則、制度的企業在行業內予以通報。通過各種途徑的引導企業執行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為維護會計秩序、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創造條件。
對于企業會計信息的要求,會計信息提供者往往有不同要求,一方面希望能減少納稅,希望會計信息能反映較少的收益和較低的盈利能力。但是對于金融機構,它希望能從會計信息中反映出其較強的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會計信息數據庫,讓不同信息使用者直接從數據庫獲取資料,進而實現企業資源共享對于杜絕企業修改會計信息至關重要。當前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廣泛,如工商、稅務、海關、財政、銀行。近期我們也注意到國家通過了《企業信息公示條例》并建成了企業信息公示平臺,這將為是改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創造條件。
倡導會計誠信不僅僅要求提高企業管理人員、會計人員的素質,作為會計信息外部使用者更應為其營造誠信經營的氛圍、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困惑已久的會計誠信問題,為構建誠信社會、和諧社會發揮應有的貢獻。
[1]賈彥興: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其治理途徑[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12).
[2]張前:會計誠信缺失的根源剖析—基于公司治理的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09(3).
[3]高建崗:會計誠信及其治理途徑[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