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辰
【摘要】 本文以美國為研究對象,從制成品和高技術產品的角度分析“再工業化”戰略對美國及世界整體經濟的影響,并對其進行前景預測,進而得到對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 再工業化 ?先進制造業 ?高技術產品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因受生產成本和資源環境問題影響,將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向日本、韓國、中國等地轉移,實體經濟逐步空心化,國內經濟重心轉向金融創新和信貸消費,促成矛盾激化,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在后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美國政府推行“再工業化”戰略,先后出臺了“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制造業促進法案》、《美國復興與再投資法案》和“新能源戰略”等政策,以制造業為重點,高技術產品為核心,以實現經濟復蘇、鞏固經濟霸主地位、占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制高點等目標。
一、美國“再工業化”的國內影響
1、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近年來,作為美國制造業接收地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加之昂貴的運費,使美國制造業的向外轉移不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時美元連續貶值和臨近目標消費市場的地理優勢,使美國本土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注意。在“再工業化”影響下,美國號召更多的制造業回流本土,加大對制造業的扶植力度,政府和私人對制造業的投資不斷增加,對GDP的推動作用不斷加強。金融危機期間,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制造業相對于先進制造業衰退較快,所以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例擴大;而金融危機過后,在“再工業化”的影響下上升指日可待。可以看出,先進制造業在金融危機期間抵御風險能力較強且后續增長實力強。
2、對就業水平的影響
受“去工業化”政策的影響,美國制造業就業人口不斷外流,就業比重持續下降。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后,制造業開始復蘇,就業形勢開始好轉。從美國“再工業化”戰略重點扶植制造業及與其他國家制造成本差距縮小來看,先前大規模轉移至國外且科技含量較高的交通設備、機械和計算機及電子通訊等行業將部分回流至美國生產,而這些行業恰恰在制造業就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為美國經濟創造更多工作崗位,為降低失業率做出了巨大貢獻。
3、對出口的影響
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制造業出口就雄踞各行業出口的首位,但受“去工業化”政策和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比例略有降低但始終未動搖其排名,足可見其對美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性。近年來,計算機及電子通訊和機械制造業一直是美國制造業出口中的重要部門,對危機后的出口恢復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作為美國主要出口市場的加拿大、墨西哥、中國以及日本也為“再工業化”戰略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受整體經濟情況影響,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品出口值雖然在危機期間也經歷了大幅下降,但其占制造業出口的比例卻上升了,充分顯示出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品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4、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
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經濟嚴重受挫,外國直接投資由于世界范圍內經濟情況的惡化以及自身實力的相對削弱,陸續從美國抽離。“再工業化”戰略號召海外制造業回流,同時為國內制造業提供稅收減免、培養人才等多方面優待,營造出良好發展環境,迅速吸引外國資金。
二、美國“再工業化”的國際影響
1、新一輪科技革命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美國、歐盟和日本經濟的騰飛與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同時在多個高技術領域存在競爭關系。它們都充分的意識到掌握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主動權,也就掌握了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領導權。在美國推出“再工業化”戰略的同時,歐盟和日本也提出了類似的舉措。日本建立逆向工廠,推廣回收再利用,注重于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發展;“歐盟2020戰略”注重綠色產業技術優勢,同時致力于發展可再生能源、生物工程和建立高速數字網絡。三者都充分認識到獲取能源自主權的重要性,因此在戰略上出現了較高的重疊性,一致指定能源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勢必引發新一輪關于招募人才、專利研發、科研成果經濟轉換上的競爭。
2、貿易摩擦
目前,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尚處于初級階段,所推行的以清潔能源為代表的各大新興產業仍處于開拓期,競爭優勢尚未顯現,加之許多國家出臺了具有較高重疊性的戰略,迫使美國不得不加強對新興產業的保護力度。同時,“再工業化”戰略倡導發展制造業,強調出口,力圖扭轉貿易逆差擴大的形勢,需要強大市場需求相匹配。在海外市場,為擴大本國的出口,縮小貿易逆差,搶占高技術產業的壟斷地位,通過多個貿易組織,加強貿易談判,制定多邊貿易協定,擴大他國對美國產品的市場準入。但在貿易協定的制定過程中,美國為維護自身的優勢地位,刻意將一些發展潛力較大、對本國貿易構成威脅的國家排除在外,使相關國家無法獲得優惠條件,間接削弱他國優勢。
3、產業轉移
“再工業化”戰略雖號召海外制造業回流,振興國內制造業,但其發展重點是以高技術產品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號召回流的制造業針對先進制造業的研發設計、產品核心部分的制造環節,并非大力扶植以紡織、服裝等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雖然許多發展中國家制造業成本有所上升,美國又具有臨近市場等區位優勢,但全球產業轉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不會改變。為開拓海外市場,美國不會大規模的從發展中國家撤回傳統制造業加工、裝配工廠;相反,在國內先進制造業發展成熟后,還會將部分非核心環節轉移至海外。現階段,美國為復蘇國內經濟,為制造業創造出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對吸引外資產生了一定的作用,考慮到市場區位以及人才因素,會有更多的跨國公司選取美國發展先進制造業。美國對先進制造業的吸引,將進一步加快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
三、美國“再工業化”的前景分析
“再工業化”戰略被美國政府給予較高期望,同時得到世界廣泛關注。當今機遇與挑戰并存,“再工業化”前景如何,能否實現其預定目標,本文在此進行簡單的分析。
1、人才儲備
美國面對的競爭是高技術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核心是人才,因而“再工業化”投入大量資金培養科研人員、工程師以及高技術工種。“再工業化”對高校的大規模投資增加了對國際優秀學生的吸引力,為美國人才儲備增添了力量。雖然人才培養周期較長,但是任何一個國家對高技術人才的培養都是一個長期過程,人才所能產生的“群體效應”和“馬太效應”帶來的經濟價值是巨大的。美國的人才優勢將成為“再工業化”成功實施的重要推動力。
2、科技創新
當今科技發展的特征主要體現在科技產業化的速度不斷加快,但研發突破具有不確定性。金融危機后,奧巴馬政府推出“再工業化”戰略,重視清潔能源,推動先進制造業、新興產業發展。能否掌握科技革命的領導權,能否占據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有利地位,關鍵在于美國能否實現技術的重大突破。美國不遺余力的為基礎性研究提供資金,減免企業研發稅收,加速實驗室成果產業化,縮短專利申請審查時間,相關措施極大地刺激了科技創新熱情。其實,早在70年代石油危機后,美國就開始研發新能源,經過多年努力,技術儲備初步成熟,技術飛躍指日可待,太陽能、生物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已初具雛形,這為美國大規模實施新能源政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產業基礎。由此推測,美國有極大的可能通過科技創新再塑經濟騰飛的輝煌。
3、對外貿易
美國著重發展高技術產品以及制造業高端環節,加強自身對相關產業控制權,使許多國家被迫附于其經濟的發展。在科技創新推動下,一旦美國率先取得新興產業領域的科研突破,其高技術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會迅速增加,一旦開始搶占市場,將對他國的貿易產生巨大沖擊。特別是在新能源領域,技術突破使美國由一個石油進口國提升為一個清潔能源和技術的凈出口國,美國必將優先制定技術標準,迫使他國在高價購買技術和繳納類似碳關稅的限制措施中抉擇,也會改變以往由石油大國左右國際能源市場的格局,推動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確立一個以美國為中心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等級結構。但是,在“再工業化”以期依靠新能源發展的同時,歐盟和日本都充分認識到獲取能源自主權的重要性,因此在發展戰略上出現了較高的重疊性,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美國主導新能源技術的風險。
四、美國“再工業化”對我國的啟示
1、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建立自主品牌
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號召制造業回歸,發展先進制造業,對中國制造業產生巨大沖擊。中國必須擺脫過度依賴國外發展的形勢,掌握核心科技,扶植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業,尤其是高技術產業。但不能完全摒棄國內原有競爭優勢,盲目追趕,應在利用原有優勢的基礎上,結合知識創新,從加工裝配向自主研發延伸。同時,低端制造業仍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就算是先進制造業也有其低端制造環節,我國是人口大國,這對于解決我國就業問題,推動經濟增長仍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合理發展新能源產業,推行綠色經濟
與美國以技術創新為主導的新能源戰略相比,中國新能源發展呈現高消耗、低附加值、依賴出口的趨勢。為實現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中國必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新能源樹立正確的行業標準;加大研發與推廣力度,努力實現自主創新,加強國際交流協作;積極培育國內市場,推動新能源產品普及;加強碳排放監管力度,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工業能耗,發展綠色經濟,同時獲取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3、產學研相結合,重視人才培養
“再工業化”實施中,美國建立了政府—產業—學術伙伴關系,為中國加快產學研的結合提供了良好范本。政府科技部門、公司研發部門以及學校合作進行科技創新,建立國家創新體系。通過以企業技術需求為導向,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在產學研中起主導作用,更好更快地將科技成果產業化,實現由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升級的過程。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對科技專項基金的扶植力度,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在人才方面,中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需求脫節,企業中創新人才嚴重不足且缺乏國際經驗。應借鑒美國“再工業化”經驗,進一步落實人才強國,面向社會需求,加強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同時注重吸引和利用國外優秀人才,積極參與全球化的人才競爭。
4、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
科技產業化與市場需求相輔相成,而我國制造業國內市場需求不足,主要依賴于貼牌生產進入國際市場,且出口對象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國和歐盟。雖然對外貿易依存度逐漸下降,但是海關總署統計指出2012年對外貿易依存度仍有47%。同時,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受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調查逐漸增多,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了我國的貿易摩擦,不利于我國國際市場的開拓。相比之下,美國國內消費市場廣闊,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強勁,為“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我國必須要擴大內需,同時注重提升產品的價值,通過提高國內消費拉動經濟發展。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我國除提升產品的質量外,應效仿美國積極建立雙邊、多邊貿易伙伴關系,積極參與國際貿易技術、標準和市場規則的制定,獲得世界范圍的話語權,保證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利益,促進貿易公平公正。
(注:本文屬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2CGJ030);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3CJL035)。)
【參考文獻】
[1] 孟祺:美國再工業化的政策措施及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體制改革,2012(6).
[2] 田力華:金融危機后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領導文萃,2012(3).
[3] 陳寶明: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政策影響及我國的對策[J].中國產業,2010(4).
[4] 李拓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5] 馮澄:從美國新能源政策及戰略意圖看當前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J].產業經濟,2010(2).
[6] 徐寅生:歐美發達國家再工業化之影響與應對[J].長白學刊,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