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丁
【摘要】 商務談判,是為了達到一定經濟利益的談判活動。在商務談判中,“談”貫穿始終,所以談判用語非常重要。商務談判是一個斗智斗勇的過程,對語言的運用非常重要。商務談判中,模糊語言使用的頻率非常高,對模糊語言的運用非常嚴格。因此,研究模糊語言在商務談判中的語用功能尤為重要。
【關鍵詞】 模糊語言 ?商務談判 ?語言功能
商務談判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談判桌上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潮涌動。談判的雙方斗智斗勇,為自己所代表的一方爭取最大的利益。然而在談判當中,在一些關鍵的環節上,不想讓對方看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就會巧妙運用模糊語言,把所要表達的信息模糊化,避免與對方正面沖突,留一定的商量余地給對方。同時,在談判的雙方雖然在立場上是對立的,但是談判時的語言必須是十分和善的。所以,在談判的過程中,使用模糊語言能夠為談判的雙方保留一定的商量余地,實現利益最大化。
一、模糊語言的定義
美國數學家查得是最早提出模糊限制成分的人。模糊限制成分的提出,得到了很多語言學家的重視,大家開始從不同的領域研究這一概念。美國語言學家萊考夫首次給模糊限制語下了定義:“使事情變得模模糊糊,或使那些原本比較模糊的事情變得比較清晰的詞語或起著類似作用的詞。”從定義中可以看出,模糊限制的主要功能是讓語言變得更加模糊或者是更加的清晰。
二、模糊語言的作用
在商務交際當中,有許多環節,例如書寫商務合同、商務談判、商務廣告的創作,要求使用的語言要非常明了和嚴謹,避免因為表述不清楚而讓對方造成誤會,造成損失。但是在實際的商務談判過程當中,如果一味地使用直白的話語,會使談判的內容變得蒼白無力,使談判陷入僵局。所以在商務談判當中,根據實際情況適當使用相關聯的模糊語言,不僅能夠解決在談判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且還能使話語變得更加的耐人尋味。在談判即將陷入僵局的時候,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
1、提高表達準確性
人們在商務談判中為何對模糊語言情有獨鐘,是因為在商務談判中,有一些問題不能擺在臺面上明說,只能將其模糊化,才能在談判中處于可進可退的位置。受人類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響,人們的認識水平具有局限性。所以,在商務談判當中,每一個回答都必須精準到位,然而在一些情況下,對客觀事物的不穩定性要求回答時需要巧妙運用模糊語言,使回答變得更加真實和明了,利于順利的進行談判。
例如,王經理:貴公司每個月鋼鐵的產量和場存是多少?李經理:一般情況下,我們每個月的產量為300萬噸,我們這300萬噸主要供給柳州的XXX機械廠和玉林的一家機械廠,基本上沒有多余出來的數量。
鋼鐵的生產受到各方面的因素的影響,例如鐵礦石的開采量和社會的需求,所以未來鋼鐵產量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只能根據質檢的經驗進行大概的估測。在這則談判當中,李經理先后使用了“一般情況下”、“基本”、“多余”等表示模糊的語言來回答王經理的提問。模糊語言的使用,能把說話者并不清楚但又必須談的事情順利的呈現。在商務談判過程中,模糊語言的表述方式可以降低回答中的隨意性,使回答更加真實和可信。
2、規避商業風險
在商務談判中,合理的運用模糊語言,能夠減輕說話者對所說的話語所承擔的責任程度。所以,合理運用模糊語言能夠避開對方的話鋒,避免自己的觀點被證實是錯誤的。在進行商務談判當中,談判的雙方都已經知道準確的信息,然而有一方使用模糊語言把原本清晰準確的信息變得模糊,使原本露出鋒芒的話語變得圓潤,為自己留一條退路能夠避開對方設下的圈套,避開責任風險,進行自我保護。模糊語言在商務廣告當中的運用非常的廣泛,例如李寧的廣告詞是:一切皆有可能。在這句廣告詞當中,“一切”、“可能”都是模糊語言,運用這些模糊語言來進行商業宣傳,避開了商品的一些具體的材質和作用,而是用委婉的語言間接表達了廣告的意圖。這樣的表達不僅能夠讓消費者有無限的遐想,還能降低說話者承擔風險的責任。
例如,董經理:貴公司這批貨的質量如何?
張經理:我們的合作有一段時間了,我們公司的產品質量如何,相信您是非常清楚的。在同類產品當中,我們的產品的質量是比較好的。
董經理:這么說來,可以包退換?
張經理:產品如果是在正常情況下出現技術問題,我們保修和保退。
董經理:你們的保質期太短了,能夠延長?
張經理:我相信我們產品的質量,如果您覺得有必要,可以適當的延長一段時間。
在這則商務談判當中不難看出,董經理和張經理是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董經理把產品質量問題擺到臺面上來說,目的是為了讓張經理一方對產品的質量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全權負責。如果張經理一口回絕了對方的要求,談判可能會陷入僵局,但是如果答應對方,那么自己又會承擔不必要的責任而造成損失。因而,張經理在回答過程中巧妙的使用了模糊語言進行回答,避開對方問題的鋒芒,在回答問題的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定的話語余地。即使將來產品的質量出現了問題,在和對方進行協商的時候不至于太被動。
3、避免沖突,促進談判的順利進行
商務談判就是為了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談判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利益上的沖突。但是,談判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合作,所以,這種沖突只是暫時性的,談判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雙方能夠達成一致,簽訂合同或協議。所以,使用模糊語言能夠避免矛盾的尖銳化和緩解尷尬局面。
例如:你們給出的報價比別處的要高出很多。
在本句中,“別處”并沒有明確的表示報價是從何處得來,只是籠統的對報價提出異議。也沒有明確的指出報價高出的部分,自己所期望的報價是多少,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得談判者在談判上變得主動,讓對方在報價上有所顧慮,最終拿到自己滿意的報價。
4、有利于靈活應對
在商務談判的過程中,會有許多不可預見的情況出現,而談判者自己所擁有的權利有限,如果對方提出了超過自己權限的要求或決策,談判者可以運用模糊語言答復,可以促使談判的順利進行,進而達成共識。
例如,雖然您的這個要求很合理,但是我還不能馬上說定,我要和我的經理商量一下。
在這里,談判者最后是否會真的和經理討論,無法確定。但是,談論者確實沒有這方面的權限,但是又不能立馬回絕對方。所以談判者運用模糊語言進行回答,能夠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商量余地。對方的這個要求不是談判者能夠決定的,而是經理最后確定簽訂合同的,所以談判者在談判的過程中,有一定的談判優勢。
5、維護雙方的面子
Goffman提出了面子理論,他認為,面子是社會交往中人們有效地為自己贏得的正面的社會價值,是一種公眾形象,這種稱之為面子的“公眾形象”是由他人的評價所支撐的,是社會“借給”個人的。所以,人們在談判的過程中,為了維護良好的公眾形象,會盡量約束自己的行為。
在商務談判過程中,既要維護自己的面子,也要維護對方的面子。如果對方提出了較為過分的要求,談判者為了維護雙方的面子,不讓談判破裂,會運用一定的模糊語言進行巧妙的回答,避免談判氣氛變得尷尬。
三、模糊語言具體運用策略
1、注重含蓄,避免直言不諱
在商務談判過程中,談判雙方受到外界的影響比較大,例如談判的場景、談判的目的和談判的對象。所以,對于不能進行精準評價的論斷,必須運用模糊語言來進行表述,使語言變得含蓄而耐人尋味,避免直言不諱造成麻煩。
2、表態模糊
美國計算機科學家格·哥根曾經說過:“描述的不確定性并不是壞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較少的代價傳遞足夠的信息,并能對復雜事物做出高效率的判斷和處理。也就是說,不確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所以在談判的過程中,使用模糊語言,能夠使話語變得較為禮貌和穩妥,使談判的氣氛變得較為緩和。
3、留有余地
談判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成共識,簽署合同或協議,獲得最大利益。所以,在談判過程中,使用模糊語言,在能將內容清晰表達的情況下,避免過于絕對、武斷的回答,要給雙方留有一定的商量余地,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談判的氣氛,增強雙方合作的信心,使談判愉快順利的進行。
4、不卑不亢
在商務談判當中,談判的雙方應處于平等的地位,但是在實際的談判過程中,由于一些客觀事實的存在,談判者在客觀上處于談判的劣勢。但是,這并不代表談判者放低身段去討好對方,這樣做會適得其反,達不到最初的預期。所以談判者在談判的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模糊語言對所要表達的意思進行修飾,提高自己在談判過程中的地位。
例如,陳經理:你們的這批產品出了這么大的問題,應該由你們全權負責。
黃經理:這批產品我們會全部召回,我們只是中間商而不是生產商,產品的質量在主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會和生產商進行溝通和協調,請您給我們一定的時間來解決。
在這段對話當中,黃經理一開始處于談判的劣勢,但是,他運用了一些模糊語言,比如“主要”、“一定時間”。他給了陳經理一個清晰的答復,但是仔細看其中的內容,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比如,“一定時間”,并沒有說是多長時間,這留出了一定的商量余地,提高談判的勝算,既能把損失降到最低,又能留住合作商。如果黃經理在談判當中直接回絕了陳經理的要求,那么,談判很可能就此破裂,其后果可想而知。
四、結語
在商務談判當中,使用模糊語言并不等于使用語言的不精確,反而使語言變得更加的周全和妥當,這是根據談判的性質來決定的。在商務交際當中,談判的雙方對于一些敏感的信息會惜字如金,但是又繞不開這些內容,所以在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當中,適當的運用模糊語言,可以繞過矛盾點使對方接收到所要傳達的信息。在談判過程中,使用模糊語言,并不是為了使自己說表達的意思變得含糊,而是為了讓自己表達的信息更為客觀,起到良好的自我保護作用,規避商業風險,維護談判雙方的面子。在商務談判過程中,談判者應該根據談判的具體情況具體解決,調整自己的談判策略,保證在談判過程中不處于下風位置,才能達到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王超、李磊:商務談判中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研究[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2).
[2] 黃丹艷:模糊語言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語用功能探討[J].時代教育,2013(11).
[3] 林曉純:國際商務談判中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分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