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
最近的所謂“定向降準”又有幾家股份制銀行獲得同樣待遇,事實上這不是定向降準,而應該稱為“有條件降準”,因為央行表明凡是符合一定條件的銀行都可以“降準”。好比當前只要夫妻雙方只要一方是獨生子女的都可以生育第二胎,這可以叫定向生育嗎?降準的條件是:一、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二、“三農”及小微企業貸款達一定比例。不過如此降準條件等于鼓勵銀行向高風險領域發放更多貸款,有違審慎經營原則。
近日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13年全國有4.8%的小微企業資產小于負債;在有負債的小微企業中超過兩成已經資不抵債(換言之是隨時破產),高于全國負債家庭(絕大部分是房屋按揭)8.1%的資不抵債比例。以此計算,中國有267萬個資不抵債的小微企業。難怪跑路者眾。超過兩成負債小微企業資不抵債,假如一家銀行全部貸款發放給小微企業,大致上這家銀行的壞賬率已經高達20%!上述數據只是說有兩成數量的小微企業資不抵債,并非指小微企業總資產,因此20%只是大概的數字,但即使是比如10%,甚至5%的壞賬率相對于當今全國銀行總體壞賬率只有不到2%的水平而言簡直是天文數字。因此要求更多給予小微企業貸款傾斜等同將銀行推向懸崖。
該份研究報告指出,小微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的比例只有57.8%,但申請貸款的成功率則高達80%,成功率并不低了。說明中國的銀行基本履行了社會責任。為何小微企業不向銀行申請貸款?近半企業主認為申請不會獲批,超過1/3企業主認為申請過程麻煩,這表明小微企業主對金融的認知相當落后。
人民銀行誕生于1948年12月,至1949年中,美元兌人民幣約2.5元,但此后由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基本“失聯”,至1972年后才逐步恢復,人民幣匯率受到嚴格管制。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人民幣匯率實行雙軌制,產生外匯券副產品。大約1980年底,美元兌人民幣見底上升,我記得當時家里有親戚從香港寄錢返大陸,100港元只收到21元人民幣(人民幣當時是何其高估啊!)。至1994年中國一次性將人民幣貶值33%,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其時美元兌人民幣為8.7元,為歷史頂峰。但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又被定在8.28元水平。直至2005年7月,又修改為“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制度”,人民幣允許正負0.3%波動,人民幣一次性貶值2.1%。2007年5月人民幣波動區間擴大至正負0.5%。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又再重申美元兌人民幣定在6.83元水平,及至2010年取消,恢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今年3月,人民幣波動區間擴大至正負2%。
分析美元兌人民幣走勢,不難看出較為普通的波浪劃分是1949年完成浪1,其后跌至1980年為浪2,1980年至1994年的8.7元為浪3,此后進入浪4調整。最近的6.04元是否結束浪4?粗略看,我以為可能只是結束4浪a——甚至4浪a亦未結束——此處先假設結束4浪a,之后反復反彈為4浪b,然后進入4浪c下跌。浪4另外一種可能性是一個巨型水平三角形,即前述4浪c結束只是三角形浪4的子浪a,然后展開子浪b反彈,浪4將持續多年。當浪4結束之后,再展開浪5上升,人民幣再度貶值,突破8.7元歷史最高位。
第二種長期劃分是1949年結束的是浪3,1980年結束浪4,1994年的8.7是浪5頂峰,若此等劃分成立,未來一個長時期美元兌人民幣將跌回2元水平,不過這可能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長。
上述兩種可能性取決于多項因素,包括中美經濟發展、兩國貨幣政策等等。此前我關于人民幣長期而言繼續升值的看法,大抵只是未來幾年的走勢,即前述第一種可能性的4浪c,又或者是第二種可能性。要看清楚未來幾十年的走勢不是個人容易做得到的,需要不斷深入研究。
近幾年,由于美元對人民幣已經跌回1994年一次性貶值前水平附近,因此在此水平上下波動符合技術走勢。央行官員謂未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有技術上的依據。
最近半年,中國股市窄幅波動,幅度之小前所未有。一方面市場平均估值非常低,但另一方面市場估值“貧富不均”非常嚴重;另外,經濟有所好轉,但市場資金貧乏,股市保證金處于歷史低位。各種好淡因素導致指數上下兩難局面(這真是兩難,而非經濟上的每年都是兩難的托詞)。上證50指數代表股市最大50只股票走勢。該指數形成一個平行網(對數圖)。當前指數處于平行網線附近徘徊,而上面則面臨2013年2月高位以來的中期阻力線壓制,技術走勢即將出現突破。若能向上突破阻力線,則會有一段行情;若跌破平行線,則會出現下跌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