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
摘 要:面對教育的問題,課程中的基礎知識、重點內容各自怎么講,每個教師都應該有自己的考慮和選擇,只要目標指向正確,就是對的。沒有誰的模式最好,只有適合自己的才算好。
關鍵詞:教育;模式;個性化教學
生存是要有特色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遵循這個法則,固
然,學校的生存也不例外,也要有自己的東西,甚至是別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要求學校辦出自己的特色來,學校的特色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的個性化,教育的個性化最集中的體現還在于每門學科,學科與學科之間又有基礎學科,而語文就是這里的基礎。
唐韓愈釋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今日之師與之的性質仍是相同,教學中不在“傳”“授”上做文章,其教學行為就會習慣性地走別人走的老道,遵循別人的標準,玩別人不玩的手段,灌輸、強扭,爭取與別人的統一,忽視個性化,千篇一律,萬人同道。這于己,不創新;于生,無榜樣。譬如,把開拓意識、創新思維等,讓學生學會自覺,學會主動,敢于摒棄,敢于挑戰,別開生面,獨辟蹊徑,不嗷嗷待哺,而要主動出擊。
教育的終極是要讓學生成為勇敢的獨立個性的人。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說:“有300名學生就會有300
種不同的興趣和愛好。”當前,創新教育極力討論學生的獨立性培養,要求教學者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毋庸置疑,這是我們正在從事的事業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我們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差異性,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在教學活動中做到教學有個性,內容有個性,方法有個性,時時處處展示獨特的教學風格。沒有個性的教學,自然不能培養和要求學生具有個性化,相反,只能培養一種模式的人,只有重視了教學的個性化,才能使學生不被陳規所限制,不被模式磨滅了天性,從而呈現一片豐富與斑斕。
所謂個性化教學,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按照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在學生已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給予有效的引導,建構新的知識體系,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其間的過程不盲目,不性急,而是著眼于過程,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新的學習活動中自主學習、主動交流,真正實現課堂教學從同步到異步,實現教師傳的只是“道”,授的只是“業”,解的只是“惑”,進而促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進一步完善和擴展,探究問題,享受人生的意識和態度的不斷增強。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語文課堂就要努力營造一種和諧氛圍,并在這種氛圍里,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氣質得到張揚,錯誤得到修正,不足得到彌補。為師的,拋下師道尊嚴,真正成為學生學習上的“良師益友”;為生的,言行舉止彬彬有禮,成為教師的驕傲。這是怎樣的要求呢?我想應該是這樣的:生雖與師諸多平等,但犖犖大端不越矩;師雖身居尊位,但有的放矢謹言慎行。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秀的表現和發展,如此說來,樹立良好形象,營造愉悅環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語文教學常常如一篇大散文,思路不拘一格,目標九九歸一,形式散而培養創新能力的“神”不散,所以,語文教學要當成一篇散文來做,有遵循,要有逾越,譬如,超前意識。語文教學要在尊重人的前提下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可能開啟學生的心靈之窗。不拘泥于別人,不受束縛于名人,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教學內容,思考更多更廣闊的空間。找出學科的“切入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結合學生的品質需求,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再發展,更優良。讓所有學生都具備成功的個性化修養、個性化思想、個性化魅力,語文課堂完全可以做到這樣。比如,我們可以向荀子學邏輯,向朱自清學習熱愛生活。用生活來詮釋樸素而美麗的語言,培養自己的語言個性,提高審美情趣,用獨到的眼光培養自己審美的思維個性和情趣態度。
作為優秀的語文教師,當然要打造富有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這不僅是出于生存的逼迫,更是工作需要。個性化的語文課堂教學是獨創性教學風格的具體體現,個性化的思維,容易促進學生的思想成熟,因為它跟學生的思想會產生碰撞,激發生成強烈的學習興趣。有素養的教師會做出像拉家常式的教學,對學生七嘴八舌提出的問題會和風細雨地解釋,有追求的教師善于啟發式教學,不悱不啟,像古代的大儒孔子一般居高臨下,同時又隨心所欲隨,總之,好老師有法,內樹自己的風格,外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增益于課外”,再遠還至于將來,走進社會,還有再學習的技能。
當然,提倡個性化,并不只有一種模式,我們可以像有的人那樣,動腦筋,變大班制為小組合,反正隨個性,分分合合,快快慢慢,認個體,講層次,重策略,秀個性,個性永遠是自己的,是可效仿卻效仿不來的,所以,面對教育的問題,課程中的基礎知識、重點內容各自怎么講,每個教師都應該有自己的考慮和選擇,只要目標指向正確,就是對的。只要保證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還有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教學的模式就對了。
作為教師,應該充分了解自己學生,努力為具有不同稟賦和不同潛能的學生提供發展個性、開發潛能的機會,多發現,多鼓勵,挖掘最好,展示最強。教學新內容,多設計一些具有個性的問題,抓住契機,吸納新知,串聯舊知,盡力爭取有效的討論。比如,《荷塘月色》里的“淡淡的憂愁”,可問為什么只是“淡淡”呢?引導學生用現實的眼光尋找這些理由:經濟困難、身體不爽、工作不順、家庭矛盾等。如此這般地研究、討論、學習、思考、表達生活,久而久之,一個人的個性就可能得到了某種培養與矯正,智力得到最大限度開發,這種一箭雙雕的結果正是我們的教育最為希望的,
這多好!
作為學生,個性化必然是不自覺的選擇,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只能做引導學生的某種調控,或尊重學生的個性,把這種個性差異的積極因素加以利用,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機械接受為主動參與,防止一切單一的學習方式統治教學過程,給學生留下更多自由的空間。于是,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和個性好惡,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自主選擇、自主提問、自主思考、自主討論、自主研讀,等待教師的深入誘導,從而達到知識水平的新高度。
語文課應該是個性化十足的課,語文教師應該是個性化十足的教師,走一條富有個性化的語文教學之路,是新時代賦予每個語文教師新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6.
[2]閻主欽.語文教育學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 貴州省遵義市余慶中學)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