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躍進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的不斷普及,新時期對于基礎教育的要求更加強調了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啟發性以及發展性。而教學所傳授的知識必須做到使學生能學能用,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漸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采用更加生動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聯系現今的小學數學教學實際,對于將小學的數學教學融入生活、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講堂這一教學方式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創新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內涵
新一輪的課程標準改革對小學的數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摒棄以往僵化的教師傳授教課模式,從課本知識的起源之處入手,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生活經驗,將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得以融入生活、應用于生活。這一要求的提出是站在學生實際情況的立場提出的,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精神,體現了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情緒等多方面的照顧。將教學內容融入生活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到十分親切,而且可以激發小學階段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索興趣,從而積極地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自覺主動地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使學生獲得成長的同時獲得心靈的滿足。
二、教學方式生活化的具體做法
在傳統形式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單純地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數學理論。但由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還處在數學學習的啟蒙階段,對于很多教師所教授的內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接受。同時,枯燥的教學課堂還會使天性活潑的一二年級學生感到乏味無趣,從而無法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聽課質量不高。因此,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能夠很好地滿足一二年級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要求,需要教師開展新式的生活化教學來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效率。
在小學課堂中采取新式的教學方式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引導與調動,更需要教師多方面地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使學生的問題以及關注需求得到滿足,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在教學生活化的施行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掌握一定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策略,從而保證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能夠真正地學到數學知識
并學會運用數學知識。筆者認為,這一教學方式的有效展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在實際中理解數字
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學習之前,首先應讓學生對于生活中的數學數據有一定的了解,進行一定的積累。比如,在學習“生活中的數”這一課時,教師在教授了學生簡單的數學計數知識之
后,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組織學生走進校園、走進街道、走進市場,對于校園中的數目、街道上的樓房、市場上不同商品的價格進行了解以及統計,讓學生在實際的體驗中學會對100以內數的數、讀、寫。
2.在生活中感受圖形
在北師大版的小學一二年級教材中,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對于空間與圖形進行學習與了解。這一內容的學習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學的生動性與便利性,讓學生在自己的教室、校園、家、街道邊發現不同的圖形并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向老師和同學展示,使數學教學課堂變得不再單一枯燥。
3.在具體問題中應用數學
數學學科在建立之初是為了對人們的生活數學能力進行普及,從而保證日常生活中對于基本數學技能的使用。所以,學習數學就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生活。因此,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應僅僅傳授學生數學理論知識,更應該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自己學到的數學知識,提高自己的數學技能,而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則能夠更好地達成這一目標。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利用生活中的實際情景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比如,在學習到數字的加減乘除運算時,教師如果單純地運用題海戰術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難免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但如果教師將這些運算過程融入某個具體的生活環境中去,其實際效用便會不大不一樣。比如,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再給每一個小組布置一個任務,讓每一小組去某家商店或者市場、超市購買一定數量的文具、生活用品等,并讓學生計算自己購買某一數量的筆需要花費多少錢,購買一定數量的本子需要花費多少錢等。讓學生先計算再運用,既加深了印象,又生動了課堂,豐富了學生的經歷,一舉數得。
生活是知識豐富的源泉,生活亦是知識扎根的土壤。綜合以上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以及實用性。為了更加豐富現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各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并開展積極的探索,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地創造新時代下的高效課堂,為學生構建生動有趣的數學環境,從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為將來的進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呂秀俊.對新課標下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S2).
[2]溫從虎.小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 2010(15).
[3]吳小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忠信中心小學)
編輯 郭曉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