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勛 (黑山縣文化館 遼寧黑山 121400)
淺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基層文化工作者應如何開展工作
李艷勛 (黑山縣文化館 遼寧黑山 121400)
目前我們基層文化工作者所從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因此,作為最基層的文化工作者不應盲目的、心中無數地去工作,這樣會導致工作思路不清晰、任務不明確,當然保護工作也會做得不到位。那么如何做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需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我的幾點體會是:
從事此項工作的文化工作者,首先不要把保護看成負擔,要在思想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懂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之瑰寶,中華民族的精髓,是一個民族價值的體現。如今我們的許多文化都面臨失傳的危險,我們要立足建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保護文化生態的角度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并向群眾廣泛宣傳,從而帶動全社會的力量加入到此項工作中去。與此同時,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認定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由民眾集體創作,在民眾中世代傳承,是至今還在民眾中流傳的“活態”文化。凡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在普查和保護之列。要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形式,有它客觀的評審標準,每個類別中又有許多不同的種類,明白懂得了這些我們才能知道現在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然后才能著手工作。
要做好挖掘工作,首先要從最基本的點做起。所謂的點就是最底層直接擁有或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或人,小到擁有者個人。我們要做好挖掘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全面搞好細致的普查工作,這是面上的普查,也就是撒網。
普查應從小范圍擴大到大范圍,有計劃的按地區、分類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首先要從最基層開始層層逐級上報。在農村中可由當地文化站或文化中心去普查,然后報給上級館,館報給主管局,再統籌安排申報,確定申報單位。在城市中文化工作者可以通過社區,與有志于此項工作的熱心人去按片、按社區逐一普查、調研,并逐級上報,劃分責任單位去完成申報。也可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分項普查,了解此項工作的分布狀況,并予以查證,其相關內容包括:調研項目瀕危現狀、其主要特征、傳承譜系,在當地的影響力等,從而立項申報。我們也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礎上工作。如1983年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有現代曲藝總表,上面記錄了346種曲種,而現今已經有了500多種,那些沒有的曲種可以是我們的工作目標,從而進行拾遺補漏,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了解一些項目。
在2006年我縣二人轉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后,我們又有針對性的以分類的方式對全縣的傳統文化、歷史沿革、風俗習慣等做了細致的普查與調研,從而篩選出可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并對可申報項目進行深入調研,認定其可行性,從而確定立項。2009年至今我館已申報非遺項目16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3項、市級4項、其余為縣級。因此有針對性的、按分類做好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摸清家底、防止遺漏,是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前期主要任務。
項目確立之后要撰寫本地區普查、申報的總結報告。報告以文字為主,標明普查工作的時間、地點、人員安排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現狀、項目的主要價值和特征、保護計劃等,并配以必要的圖片和音像資料。然后按照全國統一的體例、標識,繪制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圖,提交本地區保護項目清單。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要立足于傳承,只有傳承才是更好的保護。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核心工作就是保護人,也就是保護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沒有了傳人,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憶消失,保護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保護傳人很重要,我們大體從這幾方面去做。
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保護此項目的具體情況,給傳人每月每年生活上的資助和補貼;對在日常生活上確實有困難的傳人要制定細化的資助方案,細到每月應給多少錢的資助,如何幫助他們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難題,這樣他們才會有能力,也會更有熱情的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中去,有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會后繼有人。
保護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點很重要。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受市場、時代及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如今現代化社會中不占有主要地位,許多原生態的東西因此會被許多人及時代所遺忘,但它博大精深的技藝和文化卻記錄了歷史,記錄了文化的發展,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強調原汁原味的東西,不要改掉以前不好的東西,我們要立足于保護文化生態的角度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多原生態的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保護也就失去了意義。保護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保護了我們自己古老的文化及其歷史價值。
就黑山二人轉來說,我們更多的保護工作放在了如何傳承傳統黑山二人轉獨特的演唱技巧上,也就是西派二人轉干板奪字的演唱特點,而不是保護現在的二人轉及其碎片。如現今已發展了的二人轉劇場演唱形式,許多二人轉演員在演唱二人轉的同時,要唱流行歌曲、戲曲、說相聲、甚至要演小品,缺少了傳統二人轉的演唱劇目、方式和特點,那樣的二人轉不需要我們保護,它們可以在如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適者生存。就黑山二人轉的保護工作來說,我們現在正從事這樣原生態的保護工作:著手深入黑山老藝人中去收集在當地廣泛傳唱的二人轉老唱本,并把他們分類集結成冊;收集有關二人轉的經典道具和服飾;面對面采訪黑山老藝人并為他們立傳;拍攝老藝人完整的傳統演唱劇目;建立西派二人轉研究基地;建立資源庫和陳列室;建立西派二人轉培訓班,廣泛培養后繼人才。我們正在沿著保護原生態黑山二人轉工作的路子一步一步走下去,讓真正原生態的黑山特色的二人轉繼續發展下去,傳承下去。但我們深知,保護黑山二人轉還有許多工作等待著我們去做。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單單只保護這一項就行,它連帶著有許多子項目也需要我們花費一定的精力、物力、財力去保護。如保護黑山二人轉不能丟下單出頭和拉場戲,不僅是對傳人、唱腔等加以保護,也要對它的舞蹈、音樂、理論(包括板式)等都應加以保護和研究,這樣長久的保護下去,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更加飽滿,才能更好的得以發展。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部門的事情,它需牽一發而動全身,各部門應通力合作。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離不開經濟上的支持,無論是保護老藝人,還是保護原滋原味的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去做這件事情,因此資金短缺是在保護工作中存在的一大難題,這就需要國家和有關上級部門的支持,我們要多向當地政府及主管部門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要意義,使他們認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危機感和重要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予以經濟上資助。也可以通過引導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資助,去促成更好的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我想如果從事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基層文化工作者能從以上這幾方面做起,他就會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力的推動者,從而營造出全社會都進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社會,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