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才 (淄博市群眾藝術館 山東淄博 255000)
淺談魯中商埠文化即周村古商城商貿習俗文化
鄧永才 (淄博市群眾藝術館 山東淄博 255000)
位于魯中大地的周村,歷史悠久,其淵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晚期,境內發現的龍山文化等多處文化遺址,證明當時已有人類活動。春秋戰國時,這里屬齊,轄于於陵邑。到唐宋時期,開始成為一個宗教和居民中心,并形成了固定的集市和街市。明清時期的周村迅速崛起,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商貿中心。周村古商城孕育造就了一大批實力雄厚的商號,“祥子號”等著名商號在此條件下形成了獨特經濟地位和人文特色,成為周村商埠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周村歷史悠久,是重要絲綢集散地,唐宋開始成為一個宗教和居民中心,并形成了固定的集市和街市。到清康乾盛世之時,不僅是名列長山縣市集之首的“周村集”“居人名為旱碼頭”,而且還被稱作“天下之貨聚焉”的“周村大鎮”。1970年臺灣出版的《山東文獻》上記載:“天下第一村——周村,(是)前清乾隆帝——御賜村名”。
據載,明天啟三年周村已開始設有棉花、羊毛、皮革等商號,商品交易日漸增多。明末已發展成為一個“商賈輻輳”的貿易中心市鎮。作為名聞遐邇的傳統行業,周村絲綢織造業帶動了周邊地區植桑養蠶業的繁榮和發展,逐步形成其絲綢名產、齊魯名鎮的文化經濟特色。當時,新泰、萊蕪、蒙陰、沂水等地的蠶絲和博興、高苑、利津、惠民等地糧棉,大都運抵周村交易,成為魯中地區旱碼頭。
鴉片戰爭以后,隨著西方列強資本的大量輸入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商業的發展,周村成為魯中地區商業、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省內外的商賈云集于此,設店建廠,貿易經營,逐步發展成為在省內乃至國內都有巨大影響的商家字號。章丘舊軍孟氏家族開設的綢緞、布匹、茶葉、雜貨等“八大祥”字號,山西商人開辦的數家票號和當地商人八十多家錢莊、銀號等都是位名齊魯和更大區域范圍的商家。至晚清時期,周村進一步發展成為魯中地區和魯北平原的商品貿易中心。
1904年(光緒三十年),周村和濟南、濰縣同時被清政府辟為自主對外開放商埠,成為全省的商業中心之一,有記載“工商兩業鼎盛時期,駕乎省垣(濟南)之上”。1936年(民國25年)出版的《現代本國地圖》48頁對周村的說明是:“當水陸沖途,舟通小清河,車通膠濟路,素為豫、晉、燕、趙商賈薈萃集之地。”其后,在軍閥統治、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周村雖屢遭戰火,遭受破壞,但周村作為魯中名鎮的地位,仍不可替代。
解放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周村商貿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2001年,周村古商城作為全省“文化、歷史與民俗”旅游區的開發重點,修復建成11處景點及古文化市場,成立商埠文化研究會,出版各種文字及圖像作品,較全面地反映了周村商貿文化內涵。
周村不僅是商品的生產基地,還是山東境內最大的商品集散市場,又是貿易往來的一大載體。每逢四、九開集時,“豫、晉、燕、趙”商人,咸集于此。”據載,當時周村市場棉紗、棉布分銷范圍不僅包括魯中地區,而且還擴大到高唐、商河、壽張、德平等地。
周村是在明代嘉靖年間“居民三百家”的市鎮基礎上成長起來的一個獨特的商業城市。周村商業的繁榮與發展,其首要原因是由于受工業的興起而促成。明末清初,手工業的門類和規模很可觀。最具代表性的為絲織、銅響制造、首飾加工等。由于周村地處魯中地區和華北平原交界處,屏濟(南)膠(東)要道,扼南北咽喉。上厚溪清,四季分明,宜桑宜稼,自古為桑蠶發達地區。
19世紀末,周村絲綢曾遠銷東南亞一帶。開埠后,則主要向歐美、日本等國家輸出。周村對外輸出以黃白絲及各種絲織如綢子、緞子、天鵝絨、洋縐、綾子等為主,以青島、上海為轉口地,而上海最多,從周村取引絹織物的上海外國洋行當時主要有三井、怡和、協隆、元芳等。民國以后創辦的絲織業有5家同豐、新記、恒興大、元豐、慎記。到1824年周村共有老字號400多家。比較著名有:山西商人創辦的復盛公、日升昌、蔚字號、三晉源票號、志成信票號。
1.專業性強,名牌效應。其商業化的特點是:專業化分工明確,形成了個性鮮明的街市。絲市街以絲店為主,綢市街以經營綢布為主,銀子市街以錢莊、票號、銀號為主。魚店街、油店街、藍布市等,都以經營的商品為名。
2.商業體系完備,商品種類齊全,交易范圍廣,交易量大。周村的工商業戶資金雄厚,設備先進,信息靈通,貨源充足,管理嚴格,在全國各地設有龐大分支機構,具有相當的壟斷性質。
3.商業組織嚴密,管理規范。商業組織主要有:商會、街長(周村的城里的商業區分為十三段)、行業協會、會館、家族商業和作坊、佐(是指非商業的行政官員)、仁會(日本商人)。
4.官僚家族的支撐。
5.外國投資介入早。
6.投資者以外地人為主,家族勢力干擾差。
7.超前意識、競爭意識、進取精神、質量意識、投資意識。商品經濟的最大特點,是打破了小農經濟封閉、保守、落后的自足自給的狀態,從不思進取的自我、自然的思想中解放出來,逐步走向開放的、社會化的、風險性的、冒險性的奮斗之路。
每年的正月十五民間扮玩活動興盛,歷時七天。各家字號門前張燈結彩,彩燈高掛。高蹺、芯子、龍燈、旱船等一家比一家精彩。鄭陶庵的散文《天下第一村觀燈》形象生動地描繪了1930年正月周村扮玩的盛況。商業的發達也產生了一些獨特的藝術形式。如“周姑子戲”,另外還有在露天集市演出,供普通百姓娛樂的“雜耍”“大腥棚”“玩藏掖”,在商號門前表演要吃要錢的“砸牛骨頭”的數來寶等。
周村多信奉道教、佛教。有不同于其他地區。信仰道教的人們既不信奉老子,也不煉丹、辟谷,而是普遍信仰泰山神東岳大帝的女兒“碧霞元君”(周村人昵稱“泰安奶奶”);信仰佛教的,不出家、也不吃齋念佛,而是供奉“觀音菩薩”。后來,隨著市場的發達、外來文化的涌進,宗教信仰的多樣性、兼容性日益明顯。清初,山西人在周村建起了武圣祠即“關帝爺”。乾隆三十年(1774)在周村又建起了“天后宮”供奉“媽祖娘娘”。此后又相繼建起了“猴仙廟”和“劉大王廟”。
周村民俗文化和廟會文化是周村商業發展的歷史見證。商貿的發展又促進了民俗文化和廟會文化的發展。周村商貿習俗的發展密不可分。它見證了周村經濟從成長到成熟到衰退幾個階段。因此,周村民俗文化和廟會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關帝廟供奉的關公,天后宮供奉的林默。
周村商埠文化具有悠久歷史的地域文化,上承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商、齊商思想風范,崛起于明清時期,鼎盛于清末民初,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強大的生命力。周村商人以“德為本,義為先,義致利”的商業思想著稱天下。周村商貿習俗的發展,對于研究周村商業發展乃至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起到重要的研究價值。
周村現存的古建筑為由三部分組成:明清時期建筑群體(周村古商城)、廟宇建筑(千佛寺、魁星閣等)、莊園式建筑(北郊鎮大七村莊園),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和地方文化特色。
商業市井民俗文化,對研究周村歷史的發展,及其民俗、方言、習俗將起到重要意義。
周村的宗教、廟會文化事業是伴隨商業的興旺繁榮而興起的,研究周村的宗教文化和廟會文化,對于研究中國的古商業文化、宗教文化及魯中、魯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