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艷 (淄博市群眾藝術館 山東淄博 255000)
淄博文化瑰寶
——淄硯的概況與藝術價值
孟 艷 (淄博市群眾藝術館 山東淄博 255000)
淄硯因產于山東淄博市淄川而得名,在歷史上也稱作淄川硯、淄州硯或淄石硯。始于西漢,盛于唐宋,傳承至今,制作工藝以鏤雕為主,迄今已有兩千余年歷史,是中國治硯鼻祖。
淄硯的制作工藝的確歷來為人們所贊許,稱淄硯取勝于工,在歷史上四大名硯之中,制作工藝最佳。淄硯品種多,做工細,玲瓏剔透,精美別致,集使用、觀賞于一身。硯工利用料石原狀,順其自然,確定硯體,經琢磨構思,再在硯體、硯蓋上精工細雕花草魚蟲、走獸、人物等圖案品種百余個。
淄硯雕刻始于漢,盛于唐宋,相傳至今,漢代遺傳的一方古淄硯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治硯鼻祖。至宋代我國著名的石硯有端、歙、魯(淄硯是魯硯系列之一)、洮硯統稱為中國四大名硯,《淄州志》以及歷代諸多名家權威的硯石錄著均有記載。2006年3月,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硯臺全書》也充分論證,淄硯產于山東省淄博市,因古稱淄州而得名。蘇東坡稱其為“淄石硯”米芾稱其為“淄州硯”。
淄硯中較名貴者有金雀山的韞玉、金星、淄川梓橦山青金石三種。淄川梓橦山青金石,因宋范仲淹曾取石刻硯之故又多稱為“范公石”。此硯初用料于羅村緊鄰的對松山石,后順石脈查尋,延于羅村東北二華里處的洞子溝。據史志載,洞子溝自清代至今不斷有硯石開采。民國21年12月《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寫道:“淄川硯頗有名,石出洞子溝山,在城東二十五。制硯者共四村,為大窵橋、小窵橋、河東、洼子等。合計三四百余戶。出品精致,暢銷遠近”。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關懷扶持下,淄硯生產和工藝得到相應發展,傳統工藝得到初步恢復。六十年代初淄川建立刻硯合作社,1972年,羅村公社建起了淄硯車間,1980年擴建為淄硯廠,專門從事淄硯生產,產品銷往海外。中國書協名譽主席舒同先生在山東任職期間曾寫下淄硯銘:出齊魯,若桐葉;臨池比綠天,逸思超物外,伴詩書春常在。目前,羅村有數家制硯工廠和作坊,亦出現不少雕刻藝術家,其硯品種類多,做工細,玲瓏剔透,精美別致,集使用觀賞為一身,有的甚至獲過國家大獎。
歷史上,淄硯石在淄川、博山均有分布。羅村鎮位于淄博市中部,隸屬淄川區,地處淄川、張店、臨淄三區結合部,面積70平方公里,人口6萬多人,地勢南高北低,是丘陵和平原交界地帶,河流有錦川河、暖水河境內流長14.6公里,全鎮植被面積1189.5公頃,覆蓋率18.3%,有煤炭、鋁礬土、石灰石、粘土、硯石等礦產資源。羅村鎮距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故居只有5公里,相鄰梓橦山和黌山。羅村鎮東北之洞子溝原名“仙巖洞”,是淄硯石采石故地之一,硯工取石鑿坑成洞,洞深達五百余米,洞內分十二層,以固石和灰堂石為佳。
《實施意見》提出,中國工商銀行將力爭未來五年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1000億元融資額度,并推出一攬子多元化涉海金融服務產品,服務一批重點涉海企業,支持一批重大涉海項目建設,促進海洋經濟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實施意見》明確將重點支持傳統海洋產業改造升級、海洋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海洋服務業提升、重大涉海基礎設施建設、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發展,并加強對北部海洋經濟圈、東部海洋經濟圈、南部海洋經濟圈、“一帶一路”海上合作的金融支持。
筆、墨、紙、硯:主要是畫草圖設計等用途。
治硯所用器具,多系藝人設計或自制,或請人加工主要有以下幾種:
輕量化運行,不需要下載客戶端至本地設備,一切的運算都可以大量依靠云來進行,當輕應用產品和用戶規模化以后,隨之而來的就是運算需求的暴增。云計算領域的商業進程將有可能會大大的縮短,而更加先進的技術實現方案如機器學習和大數據,也會加速創新。
淄硯藝術以石材為載體,因此,選用石材是治硯的第一大要素,自古以來,淄硯石材多以洞子溝石材為主的優等石材有兩種:
1.固石:固石有油性,潤澤似脂,刻出的硯臺非常柔潤,古人稱“用手撫之,如嬰之背”。
被調查對象疫苗及安全接種知識均分為(9.46±1.65)分。調查發現,醫務人員對疫苗及安全接種一般知識,如疫苗的主要作用(第1題)、接種后留觀時間(第4題)等問題的知曉率較高,均為90%以上;但對于接種的異常反應(第10題)、接種儲存不當疫苗的后果(第12、13題)等疫苗接種的不良反應及處置問題(第7題)的知曉率較低,均在30%以下。見表2。
博山西部山區南起桃花泉,禹王山,北至龍門,夾山一帶,陸續發現若干種新硯石,為古老的淄硯增添了光彩。這里山嶺重疊,道路崎嶇,溪水流經轂底,蘊藏著大量的泥質沉積頁巖。這類硯石多呈自然片狀,厚簿適宜,形狀奇特;石質溫潤,細而不滑,沉透似玉,是制硯的良好材料。
2.灰堂石:灰堂石含銅,磨墨寫字則閃金星,古人譽為“金星石”“金雀石”,如“金玉滿堂”硯,利用碩大的金星石材雕刻的整條金魚,非常罕見。
包裝:最后一道工序也很重要,一般包裝,過去是用錦布,現在多以實木盒包裝為主。
數字PCR打破傳統的食品檢測技術,不受擴增效率約束、無需使用內參基因與標準曲線,檢測準確度高,并且具有較強的靈敏性、耐受性和絕對定量的優勢。現如今,數字PCR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未來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正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引導金融資本服務實體經濟成為當前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務。以生物科技、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其發展狀況成為影響經濟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相對于傳統行業,戰略新興產業投資周期較長、研發風險較大并且技術門檻較高。由此,企業與外部投資者之間存在較大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以信貸為主導的傳統融資模式下面臨較為嚴重的融資約束。
合金鋼刀:主要有平刀、錐形刀,不同型號至少要有十幾種。
錘子:材質一般,大小自定,大、中、小木錘都具備,大錘破荒,中錘成雛形,小錘雕刻,木錘開光。
木盆:用來盛水,磨硯之用,硯臺雕好后應放在木盆里用磨石或砂紙水磨,以達到細度滑潤之目的。
磨具:砂輪、砂紙粗細都必備。
刻硯所用的案子:多是榆木和槐木,以牢固為主,案子上也可以安裝轉盤,以方便雕刻。
他聽不下去了,夏薇是他的初戀,他喜歡了她四年,夏薇希望將來能過上高大上的生活,他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學做生意,從擺地攤到買固定攤,夢想著能開店,他嘗試過很多生意,他一路興奮著,但夏薇卻和她公司的一個小主管迅速結婚,他還在心懷欣喜一天跑兩個攤點的時候,她只是電話通知了他,她不想她的未來毫無確定,請他放手。
淄硯藝術源于中國書法、繪畫、篆刻,融匯了中國各科藝術之長,創造保留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基因,以硯石為本,以刻刀代筆,從毛石、破荒、設計圖案、雕刻、打磨、包裝完全是手工操作,憑籍千變萬縷的刀工取勝。治硯還有一種工藝叫“脫稿”,即根據石材的自然形狀,沒有任何畫稿,全憑腦中的藝術構思,雕刻硯面,這種刻制工藝要求藝人必須有深厚的繪畫功底,嫻熟的刀法,所以一件好的作品多是有創意而產生,而不能復制,充分展示雕刻工藝為治硯藝術載體的技術含量和工藝之美。保護和傳承淄硯雕刻工藝是淄硯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政府關心的大事,自古以來淄硯手工制作工藝是老師帶徒弟和家祖相傳為主,目前從事此項工作的老藝人已不多,年青一代不愿干,特別現在已到了信息時代,如何傳承,什么人來從事此項工作成了擺在眼前的一大難題,但是為了保護祖上的遺產,我們有責任把淄硯制作工藝傳承和發揚光大。
羅村一帶的淄石,結構密致,石質細潤,硬度適中,因其沒有紋理、沒有石皮和顏色,只能靠雕工取勝。雕刻工藝主要是以鏤雕為主,手工雕刻,機器用不上,產品的立體態和豐富的動態植物形象,栩栩如生、楚楚動人;根據其特點巧妙地加以利用,摹刻一些秦磚漢瓦之類的題材,則顯得更加逼真,蒼古高雅,是其他硯品所不及的,很受人們的歡迎,歷史上的四大名硯曾有淄硯取勝于工的說法,足以證明淄硯的雕刻工藝非常好,所以傳承至今。博山一帶的彩色淄石,如根據它的色彩紋理加以利用,亦能刻出有意象的佳作。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誕生了文房四寶,硯是文房四寶中的至寶,具有民族創造力和文化素質價值。
明朝于懷東《硯林》中記載宋神宗熙寧年間,大史學家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神宗為獎其勞,親選珍藏之一淄硯一方賜之的史實,慨嘆“淄硯逾于瓊瑤,一硯價比連城”。并且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藝術價值、收藏和經濟價值。
古代時硯的社會價值很高,上至皇權下至百姓無人不用,硯作為學習用具,由刻硯而形成的產業也是社會創收的一部分,而它給社會造成的財富超出本身價值的無數倍。
2.3 生物多樣性降低及生態系統受損 三峽水庫運行以來,庫岸原有陸生植被難以適應水位消漲的惡劣環境,逐漸消亡或變異,生物多樣性降低,同時生態系統類型減少,結構脆弱、功能退化。
淄硯作品立意新穎,構思奇妙,雕琢細膩,溫潤如玉,帶有強烈的文人色彩和高雅的藝術境界。
淄硯,曾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國際友人,并遠銷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淄博市工藝美術大師許立榮1993年創立淄硯齋藝術館,2000年開始,當地鎮政府成立班子,配備人員,投入資金,對淄硯進行保護和開發,帶動了民間傳統工藝的發展;“淄硯手工制作技藝” 2007年被列入淄博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淄硯藝術正一步步研發生產和核心技術,傳承生產工藝,培養制硯人才,使淄硯文化不斷發揚光大,成為了淄博的一塊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