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真金 劉海濤 (貴州師范學院文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0)
《黔詩紀略》補遺四首
牟真金 劉海濤 (貴州師范學院文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0)
此論文系貴州師范學院課題“《<茶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編號2013DXS024)成果之一。
《黔詩紀略》是晚清著名詩人莫友芝等編纂的明代貴州作家的詩歌總集,共收241位詩人詩作2406首,另有方外的詩作68首、無名氏的作詩及雜歌民謠24,總計2498。《黔詩紀略》最大限度地收集、保存了的明代貴州詩歌,是研究明代貴州文學和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然而,莫友芝等人在編纂《黔詩紀略》時,遺漏了部分方志中所收著的詩歌,現給予補錄。
《黔詩紀略》卷二收錄巡撫徐節詩一首,即《簡李美中索其疏草》。徐節,字時中,貴陽人。成化壬辰進士,授河南內鄉縣知縣。治行稱最,被征,士民遮道挽留,衣履為裂。擢御史,三上章數錦衣衞指揮牛循罪惡,屢劾閣臣萬安等,風裁凜然。歷官云南右參政,連破梁山、竹箐、米魯諸寇。遷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以剛直忤劉瑾,瑾矯制削秩罷歸。瑾誅復職,致仕。比老自擬淵明,生作《挽歌》《行狀》以示其門人,卒年八十有六,賜祭葬,著有《蟬噪》等集。(《貴州通志》卷二十八)《簡李美中索其疏草》系從清雍正年間臨川李紱《黔中懷古詩》中錄出。明代郭子章著《黔記》時,收錄了徐節的詩歌3首,而此三首詩未被收進《黔詩紀略》,現補錄如下:
其一
牂州境內有高連,唐史曾將景概傳。天馬行空依北斗,人峰擔宇立中天。
龍形絡絡環薇鎮,虎阜連連障貴川。一望東南形勝好,秀靈應發甫甲賢。[1]P194
此詩收錄在《黔記》卷八《山水志》貴州布政司宣慰詞諸山之“高連山”條后,描繪了高連山的雄偉氣勢。高連山在治城南二里,也就是新添關諸山,“高而連屬”,故曰高連山。詩中“唐史曾將景概傳”是指《唐史》武德二年(公元619)記載:“牂牁首領,東謝(指朗溪)謝龍羽,遣使入朝,封夜郎郡公,以其地為牂州”。又云:“牂牁因武德中改牂州,旋改牂牁州,境內有石門、高連二山”。高連山與天馬、貴人諸峰連絡,故詩中說“天馬行空依北斗,人峰擔宇立中天”,由此也反映出高連山的高聳與崔巍。群山連綿,猶如長龍鎮守雄關;山川奇險,猶如猛虎屏衛貴川。面對如此靈山秀水的勝景,詩人感黔地必將人才備出——“一望東南形勝好,秀靈應發甫甲賢。”此詩“秀靈應發甫甲賢”一句,《嘉靖貴州通志》作“秀靈應發甫申賢”。嵇康《聲無哀樂論》有言:“論今以甲賢而心愛,以乙愚而情憎。”“申賢”恐有誤。
其二
時光迅速電,秋菊爛如許。住節從來風雨舊,欺傳詩句多愁苦。
真幸茫茫似有聞,絪緼瑞氣洞仙行。昔年勛業付流水,今日風豪倚夕曛。
更插茱萸向崖窟,感慨悲懽歌不歇。洞酌龍山思古人,浣花溪上問明月。[1]P198
此詩收錄在《黔記》卷八《山水志》貴州布政司宣慰詞諸山之“云崖洞”條后,其云:“云崖洞,舊名唐山洞,在治城西北三里。”此詩是一首紀游詩,卻沒有山光水色的描摩,而是借紀游而抒發愁苦的心情。時光如電,秋菊爛漫,帶給詩人的只是風雨依舊,幾多愁苦。
漫游仙洞,感慨功業的如過眼云煙,而今只有縱情山水,“浣花溪上問明月”了。
其三《題楊參議廉清白堂》
君不見桀黠奴鹽利數千萬,又不見唐元載胡椒八百斛,此身已矣名尤汙。爭似關西楊伯起,白似玉兮清似水,清白聲華萬古傳。嗟公雖死猶不死,鬼神示昭察不爽,纖毫理善必福兮。慶有馀,遺馥流來到孫子,悠悠食其報,繩繩繼厥美。索我題斯堂,援筆寓深喜。喜此清風豈獨擅,一家廉貧激懦應無已。[1]P854
此詩收錄在《黔記》卷四十四《鄉賢列傳》之《右都副御史徐節》傳后。詩中所言楊參議廉在《黔記》卷三十九《宦賢列傳》中有傳。楊廉,字念清,故關西裔秦州人。洪武季用明經舉為御史,歷永樂遷陜西僉事,尋調廣西,擢貴州右參議。在貴六年,所雅能操清白,撫綏夷民。宣德初皇帝賜璽書褒之。詩中所言“桀黠奴鹽利數千萬”出于《史記》所載“桀黠奴,人之所患也,唯刁間收取,使之逐漁鹽商賈之利或連車騎,交守相,然愈益任之。終得其力,起富數千萬”之事。“唐元載胡椒八百斛”之事,是用唐宰相元載的典故。元載為相,驕奢淫逸,貪婪成性,事敗抄家時,僅胡椒即有八百斛。人為利而亡,且蒙羞萬世,張養浩在《三事忠告》即說“唐元載為相,惟利是嗜,及其敗也,籍沒其家,胡椒八百斛,至其名之穢,常若蒙不潔而播臭無窮者。嗚呼!夫人以百年之身,天假以年不過八十、九十,姑以八十為率計,其得志不過三、四十年而已,豈有三四十年之間能食胡椒八百斛之理?古人謂利令人智昏,茲明驗矣。”而楊廉的清廉與桀黠奴、元載的貪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故徐節說:“爭似關西楊伯起,白似玉兮清似水,清白聲華萬古傳。”楊廉死后,其子尚在襁褓中,妻王恭人度無資越萬里扶柩還鄉,遂卜葬城東三坡林,并在此安家。至五世孫時,軍人何祈給券買下塚間隙地,后遂掠奪了墓地,至其先人骨骸暴于荒野。提學吳國倫查得其實,召軍人令還其地,并礱石紀之。詩中所言“嗟公雖死猶不死,鬼神示昭察不爽,纖毫理善必福兮。慶有馀,遺馥流來到孫子,悠悠食其報,繩繩繼厥美”,應該是吟詠此事。
《黔詩紀略》卷之一錄楊彝詩8首,其中《碧云洞》一詩,《嘉靖普安州志》卷之九題為《游水洞長歌》。《嘉靖普安州志》中尚錄有楊彝另外兩首詩,現補如下:
其一 《北門樓》
層樓高結彩云端,畫棟翬飛紫翠攢。山勢北來如鳳舞,溪流南下若龍皤。
星河影落秋光早,鐘鼓聲催曙色寒。想得公余有清興,時來吟詠倚欄桿。[2]P37
楊彝,余姚人。少卓犖,文章、書畫無不精妙,尤長于詩。洪武間為長泰主簿,子顯被誣死刑部獄,孫志編戍普安,楊彝聞,棄官詣闕,自陳,授吏部考功主事。二十四年從駕幸華山,獻《覽勝賦》,稱旨。二十五年乞就養普安,居東屯,四面多松樹,開軒其中,匾曰“萬松”,自號“萬松老人”。著有《鳯臺貴竹》《東屯南游》諸集,《古今律選》,卒年八十。普安北門樓重修完畢后,楊彝與眾好友一起登臨,寫景抒懷。北門樓臺高聳,雕梁畫棟,與諸山融為一體,而“山勢北來如鳳舞,溪流南下若龍皤”的宏偉氣勢更讓人震撼。然而,如此勝景,對因子孫謫戍普安而來到邊鄙之地的人楊彝來說,不免有一絲的凄涼“星河影落秋光早,鐘鼓聲催曙色寒”。然而,如此的勝景,終究讓楊彝找尋到了內心的平靜:“想得公余有清興,時來吟詠倚欄桿。”
[1]明郭子章,萬歷間刻本《黔記》,見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
[2]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普安州志》,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上海古籍書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 。
牟真金,貴州師范學院文學院201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
指導教師:劉海濤,貴州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