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京 100006)
博物館建構影視多媒體系統的理論與實踐
——以國家博物館為例
陳 晨 (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京 100006)
現代化的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圣殿,更是藝術的圣殿,博物館的影視多媒體系統需要全面的理念革新和實踐。本文通過國家博物館的實例與技術應用探討博物館建構影視多媒體系統的理論研究與技術實踐。
博物館;影視多媒體技術;理論;實踐
按照國際博協對“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可見,當今人們非常看重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播功能。這就是說,博物館不僅為國家保藏珍貴的科學文化財富,并通過展覽陳列的舉辦向社會公眾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是國際文化交流的平臺,還是公眾接受社會教育、歷史教育和藝術教育的絕佳場所。
隨著傳播方式和受眾期待視野的嬗變,傳統的博物館展覽體系已無法滿足受眾要求,并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博物館水平。傳播語境的變遷需要博物館的影視多媒體系統建構進行全面的理念革新和實踐。
著名學者阿諾德?豪澤在《藝術社會學》中提出博物館是傳播文化藝術重要的“中介機制”之重要觀點,他認為若沒有博物館作為中介機制,所謂的“世界藝術”和“世界歷史”的概念便不復存在了。這與博物館功用中“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或者社會公共機構”的內容是相一致的。博物館固然應該有收藏、有陳列,但如果失去了傳播文化、教育公眾這樣的文化藝術媒介屬性,便僅具有文物的保藏功能。
博物館中,影視多媒體系統(包含影劇院與文化展示區域,高清演播室與音視頻后期制作系統等)的建構,會極大地拓展了博物館的影響領域,豐富了博物館定義中“教育、研究、欣賞”三大目的的外延,對博物館傳統功能有極大的改進與提升。
當代傳播語境已發生巨大變化,影視多媒體的影響力已深入各個領域,媒介是人的延伸,博物館需要延伸的是信息傳遞手段、表現方式和與之相配合的技術。枯燥的講授和陳列不會激起公眾的興趣,他們期待多媒體的審美體驗,期待獲取知識的手段多樣化。
有情節的主題設計,多感官的媒介刺激,不僅傳遞了更多的信息,提升了表現力,還使得公眾對文物、對藝術作品的體驗建立在更逼真的歷史坐標和存在感上,對歷史與文化有更直接的感受和認識,引發更深入的思索。影視多媒體運用多元的藝術手段,多角度、多維度地傳遞信息,使參觀者完全置身于藝術的享受和感悟之中。
豪澤也將傳統博物館稱之為陵墓,“在這個陵墓中,藝術品過著一種抽象的、與世隔絕的生活,它們已經與產生它們的生活、與它們曾在這種生活中完成的實際任務隔斷了聯系”。瓦勒里認為,傳統博物館里,原先的藝術品“都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擠在博物館的空間,失去了與外部世界的聯系、相互之間也不存在任何內在聯系”。
哈貝馬斯認為,組成公共領域和空間的公眾與劇院、博物館、音樂廳有密切聯系。傳統博物館關注的往往是國家權威空間與個人空間,缺乏對話和交集,無法構成公共話語和觀點的交流,由此造成了博物館公共空間的缺失。
影視多媒體系統等大眾傳播媒介符號的融入使得博物館公共空間的概念得到強化,音樂、影像、動畫等生動展示與文化交流,增加了博物館的文化吸引力,在公共空間的建構上成為信息的匯集點和思想的輻射點。這些新符號在博物館公共領域的引導與實現過程,將形成博物館獨屬的公共話語空間。
瓦勒里認為,傳統博物館制造的藝術世界“其經過精心排列的組合是一種有組織的混亂”,而美學更看重“每件真正的藝術作品的個性”。現象學美學認為,審美和藝術最為重視的就是感性。影劇院及廣電影視系統作為大眾傳媒的實現手段,其感性光輝最為強烈,是傳統展覽無法企及的,能夠使博物館大大提升其美育功能和責任。接受美學也認為,音視頻的直接呈現對審美趣味的培養是不可抗拒的。例如一件古代樂器不再只是圖片加文字,還可通過音樂演出展示,影視節目體驗、音樂錄音研究等多方面展開。影視多媒體系統的建構,對培養公眾的藝術修養,提升公眾的審美趣味有極大幫助。
影視多媒體信息的易于被受眾解碼,所傳播信息的編碼也相對簡單。梅洛維茨認為,電子媒介展示了自發和自然的訊息,“且將不同人所展示的大眾形象類型都融入了公共領地”。在接受影視多媒體信息時,受眾的體驗感往往是無法復制和替代的,這種體驗會長時間存在于公眾腦海中,形成深刻記憶。多媒體的融合及互動,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藝術空間,尤其為原來沒有機會或能力從事藝術活動的人們提供了體驗的條件。因此,影視多媒體系統的融入能夠使博物館更符合大眾精神,更利于文化傳播與交流,全面提高受眾的參與度。
國家博物館于2011年完成改擴建工程,不僅建筑體量擴大,而且重視相應硬件設施的技術革新,這其中就包含先進影視多媒體系統的技術建構,目前國博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音視頻多媒體技術系統,并將在今后的運用中挖掘新技術的潛力,提高數字內容水平。
影視多媒體音視頻群涵蓋了劇院、學術報告廳(兼做3D數碼影院)以及高清演播室、后期制作群等大量影視制作用房,包括高清演播系統、視頻后期制作與資源共享管理系統、環繞聲制作系統、3D影視制作系統等。這些影視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極大擴充了國家博物館的數字內容水平,全面提高觀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為參觀者提供更加豐富便捷的文化服務。
充分利用好獨一無二的歷史資源(文物、學術專家、考古活動等),對已有珍貴影視資料進行管理存檔和編輯利用,錄制相關影視節目,不僅需要保證節目內容上的權威性和科學性,也需要在節目制作技術上做到一流。
國家博物館600平米高清演播室包括視音頻系統、通話系統、同步系統、應急系統等功能較為完善的數字演播室系統。它主要由高清演播室攝像機、演播室切換臺、高清數字錄放機、監視設備、應急切換矩陣、同步系統、音頻系統、視音頻周邊設備等設備組成,不僅配置了演播室攝像設備,還包括了野外ENG拍攝設備。先進的多媒體演播技術,不僅可以用于文物、非遺和文化活動錄制,對文化遺產的存檔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國博高清演播室已錄制完成了《中國繪畫史》系列高清節目的拍攝制作,此外,還充分結合國博功能區域實際和使用需求,獨具特色地建立形成了以高清演播室為核心,以演播大廳、國博劇院、學術報告廳為主景區,以后期制作機房群為后期制作中心的整體演出制作系統。這使得國家博物館能夠在現實展示空間和虛擬空間都搭建一個影像化的平臺,在舉辦國博講堂系列活動、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中英博物館連線、亞洲博物館論壇、“啟蒙之對話”中德高端論壇等活動時,借助先進的影視多媒體系統完成國家博物館公共空間的重構,以立體化(現場視、聽、感多角度接受)、影像化(多訊道拍攝)、多媒體化(現場、影視、網絡等多種途徑)、多語言化來促進公共話語和觀點的交流,增強國家博物館的文化吸引力。
國家博物館堅持歷史與藝術并重。配合展覽、文化慶典與國際交流的各類演出從實踐上多角度、多方向地傳播了世界民族優秀藝術,它是博物館在文化展示和文化交流層面上的有益嘗試和功能拓展。
其中,國博劇院是組織文化交流與展示的良好場所,目前已舉辦各類演出交流幾十場,其中不僅有中國優秀民族劇目、民族音樂等,還包括國外優秀演出,這使國家博物館真正承擔起國際文化交流平臺的重任。例如:國博劇院首場演出暨德國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交響音樂會以極高的藝術水準演繹了貝多芬“英雄”交響曲,場面熱烈;取材于中國傳統文化,講述春秋戰國時期故事的戲劇《說客》演出;以交響音樂朗誦之形式來展現我國唐詩宋詞一座座巍巍豐碑的《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由國家博物館與歌德學院主辦的戲劇經典朗讀系列活動;阿塞拜疆的木卡姆樂團、委內瑞拉國家舞蹈團激情四射的拉美歌舞、來自蒙古國家歌舞團的傳統民俗表演、沙特阿拉伯王國歌舞表演等一系列外國的民族傳統文化交流與文化演出也使觀眾體驗了原汁原味的異域文化。
此外,作為國際文化交流場所,國家博物館還越來越多地承擔大型文化慶典或儀式的任務。例如2011年4月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啟蒙的藝術”大型展覽開幕式及“啟蒙之對話”系列活動,就都有中德兩國政府首腦、外交使節、著名歷史文化學者參加并作報告。自國博2010年開館以來,大型慶典音視頻系統已陸續完成各類大型展覽開幕式、大型文化交流慶典活動200余場。先進的音視頻多媒體技術,保證了典禮活動的國家級水準,更好地為公眾提供了精神文化享受。
國博的文化傳播和公眾教育任務,不僅要在展廳實現,還需要系列化的影視多媒體節目來實現。那些基于模擬視音頻原理而日益面臨磨損的珍貴影像、聲音資料,同樣是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國博建構先進的影視多媒體系統來形成一整套拍攝與制作系統、轉換與備案系統。
國博視頻后期制作與資源共享管理系統包括媒體資產管理系統、遠程資源回傳系統、后期制作系統等。具有集節目制作、存儲網絡化的大容量磁盤陣列資料庫,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具有網絡化節目采集、制作、數字化存儲等功能。后期制作非編工作站、節目包裝工作站、合成渲染工作站極大地豐富了視頻制作的表現手段;國博環繞立體聲制作系統基于國博文藝錄音棚,通過強大的計算機多軌數字音頻工作站、廣播級數字調音臺、音頻處理器與效果器和眾多優質話筒來完成制作任務,能夠完成民族戲曲戲劇錄制、民族音樂與非遺類音樂錄音、歷史文化專題片配音與音效合成。
先進的音視頻后期制作系統,能夠以電子出版物的載體完成博物館的公眾教育、學術研究推廣與藝術欣賞功能。例如,2012年是國家博物館建館100年,作為百年國博慶典系列活動之一,國博劇院連續舉辦了“琴匯——中國古琴大師雅集”系列音樂會。由于該演出匯集了當今古琴界最具代表性的八位大師,藝術水準卓越,為更好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博物館利用高清視頻訊道系統、數字音頻工作站等先進設備完成了演出實況的錄制,制作成光盤套裝由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總社出版發行。
博物館擁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文物資源,能夠拍攝、制作并推廣一批高質量3D節目,將會極大提升博物館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并使博物館的影視多媒體技術走在業界前沿。目前,國家博物館已建立起一整套3D立體視頻實時拍攝與制作系統,它包括立體電影制作系統、雙路數字放映系統、金屬屏幕、特殊觀看眼鏡等。3D技術的開發和運用為前來國博參觀的公眾提供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極大的增強參與性、體驗性和交互性。
例如,國家博物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了《國脈——中國國家博物館100年》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以及《國脈》3D版。該套系列專題片不僅對國家博物館所有影像資料進行整理,對建筑和文物進行高清拍攝,也運用了情景再現等手法重現國博的歷史,運用三維動畫等方式豐富觀眾的視覺體驗。該片2013年元旦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已受到各方關注和好評。《國脈》3D版更是在2013年5月于央視3D頻道震撼播映,成為國家博物館立體展示我國民族文化瑰寶的典范之作。
現代化的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圣殿,更是藝術的圣殿。在博物館建設中,以先進的影視多媒體技術為重點,建立博物館獨屬的配套影劇院與文化展示區域,高清演播室與音視頻后期制作系統,并充分發掘其使用潛力,合理運用于非遺展示、考古遺址拍攝、文化節目錄制、主題場景設計、文化慶典與交流等諸多領域,將使得博物館不再只是靜態的展覽館,而能滿足不同觀賞者的不同觀賞模式、不同觀賞層次、不同觀賞目的,名副其實地成為多維度的包羅萬象的文化場所。
[1]阿諾德?豪澤著.居延安譯編.藝術社會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2]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本雅明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梅洛維茨著.肖志軍譯.消失的地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5]姜浩.數字媒體技術與互動影視應用[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6]關昕.數字博物館與公眾教育[J].博物館研究.2006(1)
[7]黃琛.漫談博物館宣教服務體系建設[J].中國文物報.2008(7)
[8]論公共領域中的藝術博物館[Z]
[9]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文化類博物館展覽陳列中的合理應用[Z]
[10]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配套音視頻群相關資料[Z].